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冰冰 《出版广角》2021,(20):14-17
"双减"给地方教育出版社带来重大影响,不仅使评议类教辅、市场类教辅等传统业务面临萎缩危机,而且对内容增值、数字产品等新业态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地方教育出版社唯有加强教育教研,实现内容提升,转变营销思路,加快融合出版转型,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才能有效应对"双减"危机,把握机遇.找准"双减"痛点、难点,实施评议类教辅提升项目,打造区域优质资源共享平台,设立专门研究部门提供智力支持,有助于地方教育出版社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出版转型.  相似文献   

2.
林雁 《编辑学刊》2021,(6):70-76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印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首先分析了"双减"政策对于学校、学生、教师和家长等相关社会角色的影响,继而提出在"双减"政策下教育出版单位的机遇与挑战、使命与担当.教育出版单位应充分发挥教育出版优势,着力打造课后服务品牌,做好校园拓展阅读服务,重视教材教辅的品牌建设与转型,打造课外活动和研学实验基地以及招贤纳士储备教育出版精英人才等,实现教育出版更高质量的优质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3.
张宏 《出版广角》2021,(20):21-23
"双减"政策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该政策的出台给基础教育关联产业带来了大小不一的影响.其中,由于教育出版与基础教育减负关联比较密切,"双减"要求对诸如教辅考辅、培训教材、读物、相关互联网产品等板块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面对"双减"要求给基础教育板块各类出版物带来的实际影响,教育出版社需要从出版和营销两个方面及时调整策略,将政策影响转化为新的高质量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4.
杨卫 《出版经济》2001,(1):21-22
对于教育类出版社而言,教辅图书的出版可谓是"立社之本".原因是中小学教材与教辅图书的出版,往往是教育类出版社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是不可或缺的经济支柱.然而随着出版分工逐步从计划型向市场型过渡,以及中小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辅读物出版市场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成为教育出版社无法回避的挑战.教辅读物要推陈出新,出版社也要进行图书品种结构的优化调整,只有以这样的思路不断推进改革,才能确保出版社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才能为出版社带来经济增长的源源动力.  相似文献   

5.
"双减"政策下,如何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出版界值得研究的课题.教育出版机构可从有效减少习题总量、提高习题质量、在习题设置中融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等方面,策划出能满足学生实际学习需要的教辅图书,以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扬  邓杨 《出版参考》2021,(11):4-7
2021年5月21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审议通过,"双减"改革拉开了序幕.教育出版产业一直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本文立足该改革对我国教育融合出版发展可能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对"双减"改革深入落实后教育融合出版的发展趋势展开预测,并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教育出版是助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双减"政策的颁布,对教育出版产生了全方位影响,包括教育出版的短期减量与出版市场结构的持续优化、课外阅读需求的增长与少儿出版的持续繁荣,以及教培机构的转向与教育出版监管的持续强化等新变化.教育出版业应该坚持质量为本的专业化发展道路,努力推进跨域合作,达成教育与出版的深度融...  相似文献   

8.
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排头兵,"十三五"以来中国出版积极探索和运'用多种途径,"走出去"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就.本文在分析"十四五"期间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背景、动因、机制等方面的基础上,回望"十三五"期间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经验、模式与路径,讨论中国出版"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十四五"期间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发展趋势和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教育出版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知识服务提供者,是助推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我国教育事业和教育培训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重创"教育培训机构的同时,也为教育出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契机.教育出版业应契合社会的发展,以高质高效的出版内容设计、便捷现代的数字出版建设,为新时代的教育事业服务,为建设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出行业力量.  相似文献   

10.
一基础教育出版活动首先是出版话语权的博弈过程 教育出版包括教育理论专著、教育专业工具书、教育专业普及图书、教材和教辅图书出版,但无论从印刷复制数量、创造利润,还是从对社会的影响诸多方面考量,基础教育教材教辅图书都是其中重要的类群.在一定意义上说,我国的教育出版主要就是教材教辅的出版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为中国"十四五"时期发展确定了主要目标.为做好大学出版工作,本文通过重温大学出版的初心和使命,总结大学出版发展应坚持的主要原则,提出"十四五"期间大学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建议.大学出版应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满足社会文化需求,实现从传统出版企业向知识服务商、教育服务商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教辅出版在出版业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国大多数出版社和书店的生存依赖教辅.随着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加之教辅出版的原有顽疾,教辅出版的进一步发展面临众多问题.本文将探讨教辅出版如何利用数字出版转型升级,以期促进教辅出版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来西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伙伴,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阵地."十三五"期间,中国与马来西亚在出版业务方面的合作交流发展势头良好,业务交往日益深入.本文以安徽教育出版社与马来西亚的国际出版合作业务为切入点,聚焦"十三五"期间中马出版走出去的合作背景、发展历程、现状与特点,以此总结经验,分析中马两国出版业合作与发展的路径、特点与成效,为出版同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周伟 《出版广角》2018,(6):15-18
"一带一路"倡议对主题出版"走出去"既是重大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主题出版走入"一带一路"需要包括政府、行业和出版单位联动响应,积极作为.作为唱响中国主旋律、传播中国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出版活动,主题出版成果的输出成为出版单位紧跟时代要求、担负职责使命、发挥出版功能以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参考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王丽 《出版广角》2018,(7):55-57
在当前"一带一路"建设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创新图书出版的对外传播形式,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加强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在对"一带一路"图书出版对外传播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丝路书香出版工程"部分项目,探索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图书出版传播模式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十四五"时期,出版业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出版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迈向出版强国目标.文章以《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为背景,立足出版机构与编辑个体两个层面,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操多个维度,分析出版业发展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从出版逻辑、出版定位、出版视野三个维度,对出版业的使命任务、专业定位、内容供给、能力提升、国际传播、融合发展等核心问题进行思考和阐述.  相似文献   

17.
闫玉刚  王芷 《出版广角》2021,(14):53-56
"双一流"语境下,学科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政策的出台,使得"双创"教育成为"双一流"高校评定的重要标准和建设重点.而教材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载体,其出版状况值得业界关注.当前,我国"双创"教材编写和出版呈现以其他出版社为主、大学出版社为辅的出版格局,存在数量少、缺乏实践性、与专业结合度低等问题.未来,出版社应在教材体系、内容侧重、专创融合、编写流程等方面进一步推进"双创"教材的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真正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产品开发经验,对数字教辅出版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认为,数字教辅是服务智慧教育的教育媒体,实现自适应性因材施教是数字教辅出版的突破口,数字教辅产品开发应遵循学习、评价、管理一体化的开发原则,学习目标标记、自适应学习水平评价、自适应学习管理是数字教辅设计的关键节点,“学习管理平台+”是数字教辅的产品形态方式.  相似文献   

19.
席清  童云  林孝栋 《出版广角》2021,(18):10-15
"三农"出版事业的发展与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息息相关,如何把握好时、度、效,创新出版、提高质量、推陈出新,增强"三农"出版物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是"三农"出版单位一直深入思考的问题.文章基于农业科学类图书出版情况,提出新时代"三农"出版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即"三农"出版应主动作为,深入研究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了解市场的需求,研究新兴出版在知识传播中的作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局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当前各省市地区的教材也有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因此与教育教材相关的教辅图书出版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重点论述中小学教辅图书出版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