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前中华文化全媒体出版处于起步阶段,出版传媒创作生产的中华文化产品传播力不强,是导致中华文化影响力不大的原因之一。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出版更多以中华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全媒体产品。借力全媒体出版有助于创造名副其实的文化精品、博得更多受众的青睐、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开展中华文化的全媒体出版,编辑应由各自为政向联动采编转变,由策划产品向策划项目转变,由内向型发行向内外兼顾型发行转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出版产品、国际出版合作与交流、中文国际传播三个方面分析了新形势下中国出版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策略:加快出版数字化转型,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的出版走出去传媒生态;开展多元化国际合作与交流,采取差异化、精准化策略拓展出版走出去国际渠道与平台;运用语言学习载体,基于"互联网+语言+资源"思维搭建国际中文教育与资源平台,在推广国际中文教育的同时推动中文教学资源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3.
数字出版智库品牌是出版相关的政企决策部门和公众对其智库产出和服务水平的认同程度,是智库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媒体传播体系逐步形成的背景下,数字出版智库亟须重新认识品牌影响力赋予智库发展的重大机遇。文章立足于市场供需关系,分析了数字出版智库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意义,指出当下数字出版智库具有品牌成长能力强劲,政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初具规模的特征,并进一步提出培育高影响力的数字出版智库品牌需要建立以提升品牌影响力为目标,从生产、传播到应用的全周期运营新路径,系统性、高质量地促进数字出版智库品牌影响力释放最大效能。  相似文献   

4.
学术期刊作为科研成果和文化思想的重要传播和交流平台,在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并推进我国学术国际影响力的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的重要意义,指出当前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存在的问题,从树立国际办刊理念,挖掘中国特色议题;提高英语翻译精确度,打造高端翻译人才队伍;突破期刊管理经营模式,实施快速出版发行战略;搭建数字出版服务平台,开拓中国数字期刊市场四个方面阐述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的实践路径,以期全面实施我国学术出版“走出去”战略,进而全方位提升我国学术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媒体人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中国出发,思考不仅仅属于中国的话题。在世界舆论讲坛上,敢于发出中国的声音,充分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①而"纪录片被公认为电子时代高文化品格的代表,它的真实性和深刻性,及对多种文化形态的兼容性都是其他电视产品所难以比拟的。"②的确,无论中外,在电视的所有节目形态中,对纪录片的文化评价都是非常高的。基于此,纪录片自然而然地承载了对外传播的任务,承载了提升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任务,从而达到一个国家所需的国际传播的目标。纪录片的国际影响力日益突显。  相似文献   

6.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下,中国出版"走出去"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出版价值链短期断裂、"逆全球化"导致中期脱钩、打破低端嵌入与现有价值链体系产生长期竞争的风险.为此,需要利用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优势修复出版价值链,增强中国出版高质量"走出去"感召力;找准双循环定位,有效应对"逆全球化"风潮引发的价值链脱钩的风险;通过在出版重点领域进行国内价值链重构、培育自主国际出版品牌、打造全球出版价值链链主、通过技术创新向新型产业链跃迁转型等手段,促进中国出版高质量"走出去".  相似文献   

7.
周翔  秦晴 《出版广角》2018,(5):12-15
大数据背景下,内容和平台建设成为提升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两个关键因素.内容建设方面,大数据可以帮助学术期刊实现优化选题策划、提高编审效率、提升用户体验等,从而实现全方位的知识服务和智慧出版.平台建设方面,学术期刊可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期刊的传播效率,借用已有的海外国际平台进行合作和传播,并在自身平台建设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以此共同提升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短式出版展现出的对资源的优化配置、碎片化、个性化等诸多优势,与当前数字化出版传播语境的发展需求十分契合.笔者把数字化背景下的短式出版归纳为衍生型短式出版和原生型短式出版两大类,同时对其概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对短式出版未来的发展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龙杰  孙莹 《中国编辑》2023,(3):46-54
出版强国的建设离不开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编辑人才队伍的创新发展。文章基于对“出版新业态”的界定,指出政治能力、编辑业务实践能力和出版经营能力是新时代编辑人才培养的基本范式。文章从国家宏观战略布局、中观高等教育、微观出版企业三个维度,全方位立体化探索编辑人才培养路径,构建“能力—知识—生产—传播—经营—服务”一体化的编辑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积蓄人才动能。  相似文献   

10.
尽管学术期刊在其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为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奠定了坚定的基石.但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以及期刊出版国际化趋势,学术期刊面临着诸多困惑,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环境,提高国际学术影响力.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学术期刊在国际化过程中的窘境基础上,从国家宏观发展政策和“开放合作”发展战略两方面提出了学术期刊“走出去”,提高国际影响力的路径及策略.  相似文献   

11.
国际传播是国家当前高度重视的领域,学术期刊作为我国国际传播的重要平台,其国际传播影响力的提升对我国整体国际传播战略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意识显著增强、高影响力文章数量明显提升、领域的丰富性进一步释放、国际传播的渠道逐渐拓宽,但在优质稿源、市场运营、对外宣发、技术及人才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具体可采取推动转型发展、留住优质稿源,加强技术应用、建立联合平台,创新传播形式、提高宣发能力、重视人才培养、优化引才机制等方式,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李中锋 《出版广角》2022,(20):52-5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对出版业及文化界来说,既是新目标、新机遇、新任务,也是新征程、新挑战、新考验。文章重点围绕当前国内水出版的发展态势,着重阐述水出版与水文化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并就未来一个时期如何通过做优中国水出版、弘扬中华水文化,以切实加强水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理论思考,对有关实践问题进行相应探讨。  相似文献   

13.
提升期刊影响力需从编辑和传播两方面入手。文章结合新时代出版信息资源的变化,对科技期刊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提升策略提出了建议,并对开发、利用信息资源需要强化的事项进行讨论,以期为提高期刊质量、增强我国科技期刊影响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出版作为人类的一项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有其独特的传播特点和模式。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数字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版传播也随之出现新模式、新特征、新挑战。数字化给出版业带来了机遇和新鲜血液,同时也使传统的以有形物质为载体的出版活动面临巨大挑战。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审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各自的优劣势、传播模式与规律,试图为传统出版找到有针对性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我国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背景下,出版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其是彰显大国气度,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宣言的最有力的传播方式。文章从出版的国际传播能力的构成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出版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现状,阐述了国际政治复杂化、传播主体多样化、出版企业的依赖性等三大障碍,进而提出通过政府的"一体两翼"策略能有效助力出版界"讲好中国故事",从而提升中国出版整体的国际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刘莺倩 《出版广角》2021,(15):61-63
文章结合中国少儿原创出版发展现状,从国际中文教育实践及需求出发,分析了原创少儿图书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实用价值.利用汉语的国际推广渠道,结合定制化实物输出、强势IP延伸出版、编订对外汉语分级读物、跨界合作及多方推进等方式,将原创少儿图书输出海外,具有实践意义;将国际中文教育与中文原创少儿出版相结合,不仅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还可以扩大国内原创少儿出版的国际视野.  相似文献   

18.
刘叶华 《出版广角》2018,(10):33-35
从版权贸易、本土化出版、国际渠道拓展和数字图书资源库建设四个方面的实践案例,可以看到部分中国出版企业在向"一带一路"国家传播中国文化、推广中国图书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其行业运作规则和运作模式可尝试在出版业内推广.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化媒体群体及基数不断地扩大,传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面临着重构的压力。传统的传播模式以媒体为中心,忽略了受众的体验和主观感受,但在信息时代里,这种传播模式显然难以推动地方广播电台的发展。在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模式重构的时代里,地方广播电台必须全面分析传播模式的特点,以用户参与、即时互动和信息共享为核心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背景下中国古籍出版模式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背景下,古籍出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土壤、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传统古籍出版模式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本文从古籍出版主体的合作与融合、古籍出版流程再造、古籍产品功能的重新定位等三方面探讨了数字化背景下中国古籍出版模式重构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