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章《曹全碑》概述东汉是隶书艺术大发光彩的黄金时代。《曹全碑》以秀雅多姿著称于世,是汉碑隶书中的珍品。《曹全碑》,全称《汉故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碑阳19行,每行45字(末行39字),共849字。  相似文献   

2.
《曹全碑》是隶书发展过程中技法最为成熟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流畅华美、秀逸多姿而著称于世。加之刻工精良,保存完好,又存有较多字例,历来是进入隶书学习的优选范本之一将《曹全碑》与风格接近的碑刻进行分析对比,既可以更加明了其笔法、结构的特殊属性,又能为临习、研究带来便利。  相似文献   

3.
正郑簠的隶书,主要得力于《史晨碑》和《曹全碑》,对后者吸收得更多一些。他所书隶书大小相近,粗细、疏密富有变化,形态多姿而不失规整,既保持了《曹全碑》的特点,又具有飘逸奇宕、活脱洒丽的新意。他自称:"作字最不可轻易,笔管到手,如控于钧弩,少弛则败矣。"包世臣在《艺  相似文献   

4.
正一、概况《曹全碑》,全称《汉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宗碑》,无额,明万历初年出土于陕西阳莘里村,后移存阳县孔庙东门内,1965年移置陕西省博物馆碑林第三室。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隶书,20行,行45字。碑阴五列,上列一行,二列26行,三列五行,四列17行,五列四行。《曹全碑》作为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自出土以来,特别是清代以来备受关注和好评。  相似文献   

5.
正徐晓萍书友的隶书作品,取法汉《曹全碑》,用笔熟练,字形端庄平稳,结构舒展自然,能够较好地表现出《曹全碑》秀美端庄的书法特点。但从全作分析,仍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曹全碑》笔画丰腴饱满,此作用笔上略显单薄,笔画纤细。第二,个别点画笔势不够准确,比如:"悲"字心部笔势翻转僵硬,影响整个字的流畅。第三,用笔质量需  相似文献   

6.
第三章《曹全碑》的笔画写法及常见笔病《曹全碑》同其它汉代碑刻隶书一样,其字都由点画、平画、波画、捺画、竖画、钩画、撇画、折画、提画九种笔画组成。  相似文献   

7.
东汉时期是隶书发展的鼎盛时期,给后人留下了大量优秀的隶书碑刻。这些隶书,风格独特,各具风范,如一朵朵奇葩竞放异彩。其风格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曹全碑》为代表,点画精美,结构严谨,秀美端庄,飘逸俊俏,以秀雅为基调;一类以《西狭颂》为代表,宽博壮美,粗犷豪放,古朴沉厚,以浑拙为主旋律。《曹全碑》最突出的风格就是主笔突出,一些长横长捺着力夸张,  相似文献   

8.
正【概述】《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又称《曹景完碑》《汉郃阳令曹景完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碑阳隶书20行,行45字(末行39字),共849字。碑阴隶书5行,共440余字。曹全系汉初名相曹参之后,孝廉出身,官至郃阳令。曾率兵征讨疏勒国,大获全胜。  相似文献   

9.
<正>【作品概况】《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或《汉郃阳令曹景完碑》,又称《曹景完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碑高272厘米,宽95厘米。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明万历初年在陕西郃阳县出土。现存西安碑林。  相似文献   

10.
丝绸之路上的一块丰碑———对东汉《曹全碑》书法与历史之讨论李万禄西安碑林第三室,竖立的汉隶《曹全碑》于1993年12月,由西安地图出版社拓帖出版。看了它的书法自觉美不胜收,碑文的广泛内容,包含着研究西北史地的原始资料,也是研究曹姓民族谱牒的档案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王蒙简介     
王蒙,笔名阿蒙,号龟背庐主、雁塔西楼客。陕西省书协副主席兼教育委员会主任、陕西省政协常委、陕西省文联委员、陕西省青年书协主席等。他最早将传统书法与时代精神集于笔端,并成为将南北书风合璧为一而驰誉陕西书坛的书法家。专著有《王蒙书法艺术百种》、汉曹全碑《书法入门》。  相似文献   

12.
临汉碑求启佑再上新台阶戴凤洲先生的隶书功底较深,出自《曹全碑》而能自运。中锋运笔,线条凝练,富有立体感,笔实墨沉,笔画力沉气健。结字重心平稳,端凝稳重,从容守正,安如磐石。  相似文献   

13.
《曹全碑》     
<正>《曹全碑》全称《汉邰阳令曹全碑》,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碑阳铭文记述邻阳县令曹全的家世及生平。曹全为汉初名相曹参的后代,建宁二年(169)举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率兵征讨疏勒国,杀其王和德,迁右扶风槐里令,后任邻阳令。此碑是其下属群僚集资刻石以颂其功之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曹全碑》的分析 ,说明东汉碑隶石刻刚柔两种风格并存的现象和原因 ,及其对后世书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潘祚远书友的隶书中堂写得很好,无论是笔法、结体还是章法,都谨守汉代八分隶书的典则。作者主要师法《曹全碑》,运笔以圆转为主,点画圆润饱满,扎实严谨;整体和谐统一;结构中规中矩,无甚瑕疵。但需要注意,置于庙堂的八分隶书虽然极具规范,但并不是说结体都状如算子,整齐划一,而是也遵循"随字赋形"的原则各有变化。《曹全碑》中  相似文献   

16.
林泉 《青苹果(高中版)》2014,(7):F0002-F0002
“隶书者,篆之捷也”。它是一种较为方折而快捷书写的篆书。隶书初创于战国,至东汉后期趋于成熟。隶书结体多为扁方,左右舒展,静中寓动。起笔藏锋逆入,出锋带上挑之势,点画呼应灵动。隶书风格多样。方劲古朴类如《张迁碑》《鲜于璜碑》等;飘逸秀雅类如《曹全碑》《孔宙碑》等;端庄凝练类如《礼器碑》《史晨碑》等;道劲宽博类如《乙瑛碑》等;奇纵开张类如《石门颂》等。  相似文献   

17.
正徐开源书友的隶书条幅作品,师法《曹全碑》,作品整体气息灵动舒朗,典雅工稳,结体宽博端庄,同时保留了《曹全碑》中宫收紧、主笔外放的主体特征。其点画线条从容舒展,用笔平稳流畅,足见作者具备较深的隶书功底。不过个别字处理欠妥,如"风(風)"字字形重心偏高,"苍(蒼)"字上松下紧、重心不够稳定,以及"有""老"等字字形稍显松散。如能在字形结构上再稍加调整,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王廷栋先生的隶书毛泽东《念奴娇》词。该作取法《曹全碑》,闲静舒朗,爽爽有清气。如要再上层楼,建议写一点清人隶书,以增强写的意味,减少描摹痕迹。落款可用行书,以增强动感。从章法看天地留  相似文献   

19.
深入靠帖破壳求进 何昌有先生的隶书,运笔沉稳,藏头护尾,线条圆匀,无圭角,得益于《曹全碑》.结体方正,立字端庄,章法疏朗明净. 以下三点建议,还望留意. 一、继续临帖靠帖,防止浅尝辄止,克服程式化,突破自己营造的模式,要字中有帖. 二、强化横势,收敛竖势,使立字左分右展,形成横向张力. 三、"春、天、人"等字的捺画蜷缩,不伸展,与《曹全碑》一对照,其意自明.  相似文献   

20.
正杨凌书友的隶书对联,主要取法汉隶名碑《礼器碑》。作者用笔圆润流畅,结构严谨准确,字距、行距较为妥帖,落款、钤印也比较和谐,可见作者的临帖功底和把握作品整体的能力很好。从线条质感来说,汉隶迟涩而爽快,即使如飘逸婉转的《曹全碑》也不例外。此作线条过于圆滑,用笔应干净利索,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