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时代,话语以多模态形式存在。多模态的选择和统整使用形成一股合力,可以引导受众更好地把握话语的深意。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拓展了语义表现的形式,破除了常规媒体的单一性。图像、文字、色彩、字体等多种符号的交互作用,有助于观众理解标语设计者所要传达的所有信息。  相似文献   

2.
新媒介的产生使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新媒介的背景下对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模式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创新,在提高电视媒体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同时,维持并扩展生存空间,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为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满足受众不断增加的需求,可通过应用新媒介搭建思想和意见交流的网络平台,从而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的时效性传播。  相似文献   

3.
随着传媒技术的革新和新媒介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电视民生新闻逐渐显现出娱乐化、同质化、琐碎化、低俗化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新媒介生态环境和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界定出发,分析了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的社会生态特征,探讨了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文化传播路径,为推进电视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又是中华民族昂首走向世界、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文博作为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文化认同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度推动,主流媒体关于文博的传播从原来单向叙事的文字报道,延伸至图文结合、视频直播等融合的复调叙事,形式也以多样化的传播矩阵呈现.文章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  相似文献   

5.
艺术传播就是指借助于一定的传播介质,以艺术符号、语言等传播形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受众的过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等)主要以表象符号为载体,物化在具体的媒介(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上,激发和满足艺术传播受众对艺术信息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更是信息经济大爆炸的社会,各种网络、媒体无处不在,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相互交流、沟通不可缺少的工具,信息传递的方式也由以前单一的文字文本形式增加为图片、语音、视频等等多元化形式,也就是说,现代人已经进入信息传播的微时代,建立了多模态话语传播与沟通渠道,也学会了从各种媒体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微信公众平台就是这些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7.
于风 《新闻世界》2020,(5):41-44
乡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传播关系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中华文化传播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当下,新媒介时代的到来,为乡村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新媒介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发展,但同时也为乡村文化传播带来了一定的隐忧。本文从乡村文化传播过程中凸现的问题着手,试图探寻促进乡村文化传播的多元路径,从而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艺术传播就是指借助于一定的传播介质,以艺术符号、语言等传播形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受众的过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等)主要以表象符号为载体,物化在具体的媒介(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上,激发和满足艺术传播受众对艺术信息的需求。①就需求本身而言,既  相似文献   

9.
岳红记 《当代传播》2012,(6):111-112
我国的书画艺术传播分为实物传播和非实物传播,早期以实物传播为主,在当今新媒介生态环境下以非实物传播为主,且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书画艺术传播过程具有双向互动、缩短空间和时间、节省成本等优势,但也出现信息泛化、书画泡沫、对原始书画艺术作品的误读等问题。本文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文化电视节目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构建的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多模态话语,经过具身传播实践,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跨媒介的多模态具身传播实践包含生产具身传播内容、创设具身传播场域、推动具身接受实践,能够激发受众的情感认同,从而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新媒介的兴盛改变了以往以传统媒介为主的信息传播环境,丰富多样的新媒介为受众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获取信息的传播渠道。在城市形象的传播过程中,新媒介以其强大的功能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城市化进程中,荆州作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更为其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提升提出了迫切要求。本文在新媒介传播环境下,分析了荆州城市形象的多种传播策略的具体运用,以期能够更好的实现荆州城市形象的立体传播。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节目具有图文并茂、时效权威的优势,在关键时候可以进行现场连线、现场直播,给观众呈现视觉听觉兼备的新闻接收平台,可电视新闻节目却有一个很大的弱点:那就是节目的短暂性,转瞬即逝的节目、延时滞后的反馈手段,都让电视新闻节目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基于新媒介生态环境,提出了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手段从宣传向提供资讯、从单一传播向多角度传播两项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如今的网络世界,已经进入到一个新新媒介传播的时代,在此语境下,微博、微小说、微电影应运而生,全民进入到“微”时代。本文从新新媒介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微电影分析探讨微电影出现的必然性、传播的特殊性以及受众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15.
詹雯丽  江文豪 《新闻世界》2023,(10):118-120
《典籍里的中国》抖音号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采用“文化+话剧”的方式,讲述典籍中的故事,旨在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分别从文化、语境、意义、媒介、形式五个层面分析《典籍里的中国》抖音号的传播内容与效果,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一度是人们了解外界的主要途径,然而在新媒介生态环境的影响下,现代传媒技术出现了很多新的发展趋势,而电视节目的短暂性、延时滞后的反馈手段,都让电视新闻节目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新媒介生态下,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模式会有什么变化呢,这是本文讨论的核心,也是现代媒体人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祝畅  郑凌茜 《今传媒》2022,(9):93-96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传统文化元素外译传播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福州三坊七巷文化元素也引起学界关注,但是,鲜有研究聚焦三坊七巷建筑文化的外译传播。本文从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框架”的文化层面,分析了三坊七巷双语官网建筑元素和建筑结构的英译,并基于Kress&Leeuwen视觉语法构图意义的信息值、显著性和框架资源,分析了建筑元素的图文排版。研究发现,建筑元素与建筑结构可以采取“文字+图片”的多模态翻译方法进行图文排版;建筑文化可以依据图文信息的作用、对浏览者的吸引程度以及图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图文排版。  相似文献   

18.
潮汕民间文学是指潮汕民系口头创作、口头流传,以潮汕方言为载体并不断修改、加工的流传于潮汕地区民间的文学作品,主要有潮州歌册、潮语歌谣、潮汕民间传说、故事、谜语、熟语等。潮汕民间文学以其浓郁的地域色彩和较高的文化价值,陆续成为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性保护项目。从"非遗"保护的视角去构建潮汕民间文学多模态传承体系,使传统民间文学以漫画、音乐、动漫画,以及漫画衍生品——明信片、微信等不同模态传承;该体系的构建借助协同创新各方的资源与力量,通过"四位一体"传播路径来实现,以达到"非遗"活态保护的终极目标,同时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构提供潮汕民间文学成功的案例。  相似文献   

19.
杨明珠 《出版广角》2019,(12):58-60
《湖湘英烈》是湖南日报社打造的一个新媒体品牌栏目,该专栏依托“新湖南”客户端,以图文、视频、H5等多媒体形式,讲述感人至深的湖南先烈故事,弘扬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不仅激发全国人民向英雄致敬和向英雄学习的情怀,也体现了“新湖南”作为党报移动端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湖湘英烈》充分挖掘湖湘英烈的史实资源,打造内容鲜活的融媒产品,形成了较大的传播影响力,具有较高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20.
赵雪倩 《今传媒》2023,(10):33-36
本文基于“自我讲述”与“他者视域”融合视角,从纪录片多模态话语出发,揭示了“他我融合”第三视角在主题呈现、话语互动和社会传播三维向度的叙事话语策略,提出了纪录片的跨文化叙事可以通过文本和影像的巧妙叠加、隐转喻诠释与互文重构等策略,以提升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效果,旨在为我国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