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骆培华,广东小榄印社社长。他接触篆刻的时间虽不长,且又是一位不大不小的企业家,对篆刻只是出于挚爱而忙里偷闲,但却取得了不俗的艺术成就,显现了特有的风貌。骆培华篆刻以古玺为宗。古玺相对汉印来说,有一套独特的风格体系,仅是单纯的描摹画形、  相似文献   

2.
篆刻自商周时期即诞生并广泛应用,与书法、绘画一样,是一种传统艺术形式。秦汉时期是中国篆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朝虽然短暂,但奠定了篆刻艺术的基础和发展方向,汉印在秦印的风格基础上又有长足的发展,篆刻艺术与技法不断成熟,形成了不同于秦印的汉印风格。促使秦汉印风转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3.
读印有感     
正学习书法讲究读帖,治印也讲究读印,尤其是古玺、汉印。我学习篆刻已久,起初总是埋头写写刻刻,但进步甚微。后来,因工作忙、住房紧张等原因,刻的机会少了,但治印的激情未减,常抽出一些时间读印,受益匪浅。近年来,睡前读《十钟山房印举选》《上海博物馆藏印选》已成为我的日课和一种习惯,无论睡觉多晚,总要拿出印谱翻一翻、读一读。  相似文献   

4.
古玺印风在当代篆刻界的走红,实际上是当代印人利用新出土古文字以突破古人的必然结果,在古玺创作繁荣的表象背后,亦见出诸多不容乐观处,如年轻篆刻从艺者浮躁、不耐心,篆刻不究篆法、书意泯灭等。反观印学史,若当代古玺创作健康持续发展,将在篆刻史上产生重要的史学价值,即开拓一个全新的篆刻创作取法领域,真正突破传统印学“印宗秦汉”独专其关的格局,将来的印学,将不再单提“印宗秦汉”,还有“印宗古玺”。  相似文献   

5.
吴让之,字熙载,江苏仪征人,精于书画,更擅长篆刻。吴让之传承了邓石如"以书入印"的思想,并将其完美结合,是中国篆刻艺术由古代进入近代的标志性人物。一生贫困的吴让之,幼年时期就喜欢刻印。十五岁以后,他用十年的时间临习汉印,积淀了深厚的汉印功底。后来,他以邓石如篆刻为师法对象,经过数十年潜心学习,终成一代篆刻大家。有资料显示,吴让之一生刻印一万  相似文献   

6.
临摹汉印是学习篆刻艺术的入门途径。通过学习缪篆文字,养成入印文字规范的良好习惯;学习汉印的章法,营造平衡稳定的印面;训练严谨的规矩,蒙养博大的气象;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临摹前应当有一些必要的刀法训练;最好是在临摹的阶段,就直接在印面上作反书印稿的训练;要重视形似,重视规矩与法度。临摹的对象选择平正工稳、清晰完整的汉印作品为好;多读、多写比临刻汉印更重要。  相似文献   

7.
正对于初学篆刻的人来说,都会面对一个问题:从哪里入手开始学刻印?据我了解,初学刻印者大抵主要从以下三类印风入手:一是从秦汉印尤其汉印入手,二是取法明清流派印风如浙派、皖派等,三是直接从学于近当代印家。那么,这三者各有什么特点和优劣呢?一、汉印  相似文献   

8.
正汉印的制作有铸、凿、琢、镌等多种技法,因而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线条。其形有粗、细、直、曲、方、圆,其位有横、竖、斜、倾,其性有刚、柔、劲、秀,其别有大、小、长、短等等。其中,直线和曲线,则是篆刻线条的主要形态。一.直线美汉印中的文字构成线条,以直线为主。直线表现出坚硬、力量、严肃、质朴等特点。但在不同制作手段下,不同印材所表现出来的线条感觉与审美心态也各不一样。  相似文献   

9.
正吴昌硕(1844-1927年),原名俊,字昌硕,别号老缶、苦铁、缶道人等。他在诗、书、画、印等诸方面造诣极深,为杭州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著有《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吴昌硕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以"阳刚之美"为主要的审美风格。丁敬、邓石如、赵之谦等篆刻大家,对吴昌硕由汉印之法到洒脱自然的写意印风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表现出吴昌硕学习篆刻的思路和对古训的传承。  相似文献   

10.
我国篆刻艺术,同书法,绘画一样博大精深,渊源流长.自先秦之古玺、秦汉印面下,历隋、唐、宋、元、明、清乃至近现代,有无数印作传世.出现了许多印人大家乃至风格流派.然就篆刻艺术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如同社会发展,有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繁荣到衰落、再由衰落到繁荣的循环往复的历史过程.一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被称为“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都因时代而异.  相似文献   

11.
方介堪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郑逸梅曾评价:"由刻而书,由书而画,由画而诗,遂成才多艺之人".他擅长篆刻、书法、绘画,尤精篆刻.治印初法赵之琛、徐三庚,后转宗吴让之.对印章文字断代和分类特别擅长.他的篆刻刀法娴熟,创作印章以多、快、好出名.据说,他一天可刻三十余方工稳类印章,且不需打稿.20世纪30年代以后,他精研汉印,以典雅整饬汉玉印和细圆朱饮誉印坛,被郭沫若称为"已达炉火纯青之境".  相似文献   

12.
篆刻的章法,就是将印文美观地分布在印面上的方法和原则,也叫分朱布白或印面布局。它是根据印文和印面的情况来进行构图的一门学问,是篆刻过程的关键所在,决定着一方篆刻作品的艺术命运!  相似文献   

13.
黄士陵(1849-1908年),是吴让之之后另一位体现“平中见奇”创作理念的篆刻大师,其创作手法更加多样化,吴让之的篆刻,是对邓石如“印从书出”的强化巩固,主要恪守小篆一路;黄士陵则在赵之谦的影响下,开拓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4.
正传世数以万计的官私汉印,是汉印风格的载体,每一方印都能传达当时印风的古老信息,都有其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意义。但也应该看到,在汉印风格流行的800年间,出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印人之手的作品自有风格差异。毫无疑问,水平也会有高下之分。其中,会有相当多的作品属于平庸之作,甚至是有缺陷的作品。为了获得最佳效果,临摹汉印时,必须根据学习目的选择汉印中的精品作为临摹范本。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篆刻属于雕虫小技,我却从这小小的方寸世界中,体会到无限的乐趣。 我与篆刻结缘始于在农村插队之时,当时正在乡间的一所民办中学教语文,由对古文字的探索而转移到用刀在石头上刻古文字。十年前,我又教书法,篆刻使由业余爱好而发展成“半个专业”了。 近三十年来,我曾先后拜津门印坛名家吴伯松、进汉英、徐嘏龄、怅牧石为师。也曾在1986年获天津市第一届群众篆刻大赛中年组一等奖,并加入海河印社。我的篆刻作品也多次在《今晚报》、《中国书法报》等报刊上发表。 我觉得,篆刻确实不是一种雕虫小技小技,而是一门涉猎面很…  相似文献   

16.
在既对立又统一的点画关系上,篆刻创作完成了对其矛盾的处理过程,进而产生篆刻的美。这种由矛盾而共生出的美感主要体现在对印章空白的处理,笔画的穿插与挪让以及边框界格的布局。笔画的穿插与挪让和对边框界格的安排,其实都是围绕空白这一要素展开的。在对笔画与空白展开一系列的精心策划之后,印内的空间得到更加妥善合理的安排,整个印章也更加光彩夺目。  相似文献   

17.
篆刻艺术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千百年来不断发展,刀法、字法、章法都在不断地改进,至今形式多样。由于现代意识和新观念的注入,打破了传统篆刻的形式,加之残破、粘连、减省的不断使用,使篆刻艺术变得更加灵活,逐渐达到形式上的变化与统一完美结合。追求新的意境、刀趣、笔墨,这是当代许多篆刻家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一天,他去向一位考篆刻家求1齐白石年轻时是个篆刻爱好 3齐白石真的去挑了一担础石回家,日以继夜地刘着,磨着。 2法,只是刻T磨,成了石粉老篆刻家并未教他篆刻方一蟹从矛悦\了补夕一-山,‘,一一 6坚硬的础石磨砺了齐白石的意志,他的篆刻艺术在磨炼中不断长进,终于达到了炉火纯青  相似文献   

19.
范欣竹 《成才之路》2009,(28):87-88
一、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古代的印章注重的是结构匀称、协调、实用.而现代的篆刻,着力表现的是艺术的自我,张扬个性.创造不同的环境.调动不同的情绪,篆刻家追求的是个性的张扬,讲究的是视觉的动态美。因此在章法上,现代篆刻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在刀法、篆法、章法、审美趣味上有很大的突破。传统篆刻艺术,不饰张扬。素面朝天,注重内在之美,现代艺术则以心灵的体会和自觉的个性张扬为基础,注重外在之趣。在一方印中。它应该既有豪壮飘逸的书体。又有美观悦目的构图。更要有刀法生动的刻韵。同样的,刀法能够表现出印章的笔墨效果。前人对刀法的理解非常慎重.以刀法分派别。而现代的篆刻家在刀法上却推陈出新,创作写意淋漓尽致。所谓说.有什么样的章法设计。就要用什么样的刀法来表现。稳、准、狠地大胆落刀.是当代的篆刻中最常见的技法特征。例如,铁线篆。  相似文献   

20.
正三、直线与弧线的作用黄牧甫篆刻中章法的安排,以汉印均衡法为基调,横平竖直。直线或是直角较曲线或其它线角,更具有支撑力。弧线或是斜线,在破除横平竖直所造成的雷同呆板外,也具有和箭头一样的指向性。如"祗雅楼(楼)印",是黄牧甫运用弧线最多并能代表其成熟风格的白文印,并且将弧线作为起、承、转、合的一种信号手段。"祗"字右部中,两弧线的方向明确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