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品读     
<正>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唐·孙过庭书法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从粗知规矩,到高深的艺术境界,中间有无数的阶梯。唐代孙过庭发现了这一现象,并做了绝妙的理论阐释。从学习进程来说,刚开始学书法应当学得“平正”之法,这个过程就是学规矩、明楷范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正第十七讲正与奇孙过庭《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论述了书法学习中,平正与险绝在不同阶段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书法学习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正与奇,不仅仅是不同阶段的不同侧重,即使在同一阶段,还要深入理解其辩证关系。潘天寿说:"画事以奇取胜易,以平取胜难。然以奇取胜,须先有奇异之稟赋,奇异之怀抱,奇异之学养,奇异之环境,然后能启发其奇异而成其奇异。"又说:"以奇取胜者,  相似文献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先泰]孔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先秦]庄子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先秦]荀子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汉]刘向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渊明  相似文献   

4.
朱子语录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咎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  相似文献   

5.
晁错传     
李仰臣 《当代学生》2014,(10):40-41
[汉]班固晁错,颍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生所,与雒阳宋孟及刘带同师。·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时,天下亡治《尚书》者,独闻齐有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迁博士。又上书言:"人主所以尊显功名扬于万世之后者,·以知术数也。故人主知所以临制臣下而治其众,则群臣畏服矣;知所以听言受事,则不欺蔽矣;知所以安利万民,则海内必从矣;知所以忠孝事上,  相似文献   

6.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輪,其曲中規。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闡明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增长知識,培养品德。吾尝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  相似文献   

7.
苗 揠苗助长:创建学习型组织要循序渐进。 [原文]《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 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新解]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不能指望  相似文献   

8.
埳井之蛙     
埳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2]:吾乐与[3]!出跳梁乎井干之上[4];入休乎缺之崖[5];赴水则接腋持颐[6],蹶泥则没足灭跗[7]。还蟹与蝌蚪[8],莫吾能若也[9]!且夫擅一壑之水[10],而跨井之乐[11],此亦至矣[12]。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13]。于是逡巡而却[1  相似文献   

9.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日:"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日:"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返,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故日"次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勿若不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相似文献   

10.
朱子语录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  相似文献   

11.
(一)
  学习书法,重在研究。应在三个方面下工夫,即:悟性、功力和知识。悟性是对书法灵魂的感悟。学习书法,一个人除了天生对书法有灵感之外,关键之处就是对书法真谛的感应。习书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世间万物都是机械地存在着。悟通之后,也就是人和书法能对话的时候。那么,看山就不是山了,是雄伟、威严的象征;看水也不是水了,是深沉,是力量,是大自然生命的流动。正如孙过庭所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两个“平正”是有区别的,第一个“平正”是在悟通之前,后一个“平正”是在悟通之后,也就是书法要达到的至高境界。有了悟性,不下苦功也是练不好书法的。所说的书法“功力”,就是指按照古人的书写标准和规范进行书写的程度。不像古帖,不能和古人对话,线条质量上不去,章法、布局不讲究,其表现就是功力未达到。社会文化知识的支撑,是决定着一个人书法道路能否走远的重要方面。有时候所学的文化知识和从事的社会实践,不一定马上用得上,但它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一种应用,是不知不觉的一种自然补充。  相似文献   

12.
[原文]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①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欧②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日:"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日:"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日:"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日:"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日:"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日:"当如是."出一编书,日:"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③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相似文献   

13.
“万”字     
汝[2]有田舍翁[3],家资殷盛,而累世[4]不识之乎[5]。一岁[6],聘楚士[7]训[8]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9],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则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10]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11]也。请谢去[12]。”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逾时[13],其父拟召姻友[14]“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15],久之不成。父趣[16]之,其子恚[17]曰“:天下姓字伙[18]矣,奈何姓万?自晨至今,才完五百画也。”初机士[19]偶一解,而即讠也讠也[20]自矜有得,殆类是[21]已。【注释】[1]本篇选自《应谐录》…  相似文献   

14.
正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18]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且元常专工于隶书,百英尤精于草体,[19]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其终始,匪无乖互。[20]谢安素善尺椟[21],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安尝问子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22]。"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23],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  相似文献   

15.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相似文献   

16.
任何文本,都以特定的文体特征而存在。倪思云:"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1]可见,不同文体作品蕴含着各自独特的审美特质,把握文体是如此重要。徐师曾说:"夫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苟舍制度法式,而率意为之,其不见于识者鲜矣,况文章乎。"[2]阅读文本一定要遵守文章自己的制度法式,不可以苟舍而率意为之。  相似文献   

17.
品悟经典     
<正>[原文]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鲜(2),而好犯上者,鲜(3)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3)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4),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有若,字子有。(2)弟:即"悌"(tì),敬重兄长。(3)鲜:少。(4)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  相似文献   

18.
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焉,此帷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选自《问说》) [注释] 1.安:妥当。 2、几无:差不多没有。 3.心术:此指品德。 [练习] 一、给加横线的句子加标点。二、“狎”字在字典中有四个义项.你认为文中  相似文献   

19.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  相似文献   

20.
[原文] 和洽字阳士,汝南西平人也.……太祖定荆州,辟为丞相掾属①.时毛玠、崔琰并以忠清干事,其选用先尚俭节.洽言日:"天下大器②,在位与人,不可以一节检也③.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节格物④,所失或多.今朝廷之议,吏有着新衣、乘好车者,谓之不清;长吏过营,形容不饰,衣裘敝坏者,谓之康洁.至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壶餐以入官寺⑤.夫立教观俗,贵处中庸,为可继也.今崇一概难堪之行以检殊涂,勉而为之,必有疲瘁.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⑥伪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