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妙在似与不似"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是齐白石的一个艺术主张。要理解这句话,不妨以他的诗例说。1917年,齐白石刚到北京,以卖画刻印为生。回望江南,抑不住怀乡之思,"最是十指犹自慰,挥毫写得故园黄"。让他不禁写下了《燕京果盛有怀小园》一诗:"家园未剩闲花地,梨橘葡萄四角多。安得赶山鞭在手,一家草木过黄河。"  相似文献   

2.
"不似之似"是中国画追求的艺术境界和艺术形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中国画重要的美学原则。在绘画创作中,正确认识和把握"不似之似",是取得绘画理想效果和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画研究的角度讲,写意花鸟画极能代表传统中国画的语言特征和审美理想。在写意花鸟画中,笔墨语言的驰骋、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观念,都集中体现了中国画的意象审美特质。因此,在中  相似文献   

4.
谈画絮语     
正中国绘画为中国传统艺术之精华。恽南田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大师,关键是正确把握了"仰钻先匠、洞贯秘途"的艺术主张,即所谓:成功的艺术家既要充分吸取前辈经验,从传统中汲取精华营养;又要师长舍短,洗刷时弊,杜绝一味模仿,潜心融会先辈成功的奥秘途径,体现自己的创作特色。中国画的传统,由似到不似,再由不似到似,然后达到"似与不似之间"。因此,要把  相似文献   

5.
<正>齐白石曾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谓之媚俗;不似,谓之欺世。"这说的是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它强调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又超越生活的真实。可以说,艺术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的提升、凝练与概括。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由此想到公开课。公开课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一种面向特定人群进行正式的公开的课程讲授活动。公开课不同于一般的日常教学,  相似文献   

6.
2.奇怪夸张的造型 八大山人的取物造型,在中国的水墨写意画史上有着独特的建树.他的绘画造型,以神取形、以意舍形,在抽象和具象之间达到平衡,夸张变形而不失"常理",笔简而形具,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可归结为:夸张变形的手法,怪而丑的审美追求,近乎抽象的率意笔法.八大山人画风之奇,清代高秉在《指头画说》中曾说:"画有以简淡为贵者,右丞云林是也;有以工艳为贵者,大小李将军十洲是也;有以厚为贵者,荆关董巨仲圭子就是也;有以奇为贵者,八大山人是也."高秉将画风分为"简淡"、"工艳"、"厚"、"奇"四类,认为八大山人的画风"以奇为贵".  相似文献   

7.
正从最一般的美学范畴讲,现实象概括。如果把作画过程中的心理是艺术的基础,艺术离不开现实,机制作一简化描述,可以概括为对但它又不是生活本身。现代中国画现实和艺术之间最佳契合点的寻求、在接受西方绘画影响的同时,脱离选择和把握。不开中国传统哲学和绘画精神的滋山水画,有以秀美简逸胜者,养。"天人合一""似与不似之间",有以壮美朴厚胜者,有以泼墨泼彩正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合理内核与形为长,有以点染、皴擦为长,这是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绘画重“神”思想可分为三个阶段:苏轼的文人画形神论开其端,汤壁的“写意”说和倪瓒的“逸气”和“逸笔”说发展之,石涛的“神遇迹化”论和“不似之似似之”论为其巅峰。  相似文献   

9.
欣赏中国画要抓住绘画的常理与绳纲.何为绳纲呢?笔者认为,谢赫提出的"六法"论;顾恺之"以形写神";张彦远"载其容,备其象";荆浩"六要"原则;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等等.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以谢赫的"六法"为基础,提出欣赏解读中国画要注重作品的气韵、笔墨、构图和形式,掌握方法后,才能真正读懂作品的底蕴和内涵.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画的写意创作过程中,“意境”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中国古代多位画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中国绘画的“意境”内涵.在意境表现形式上有一笔画、水墨大写意与丘壑内营等等,这为领会和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提供了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1.
正刘继卣(1918年10月3日—1983年11月5日)天津市人,杰出的中国画家、连环画艺术大师,新中国连环画奠基人、泰山北斗、连坛第一人。被誉为"当代画圣","东方的伦勃朗和米盖朗基罗"。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卓有成就的动物画、人物画一代宗师。是近现代中国画家中少有的工笔白描、重彩、小写意、大写意俱能的画家,题材也非常全面,除人物、动物能穷极妙理外,也兼擅花鸟、山水。尤其以他的工笔人物画和写意走兽画的成就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黄明亮 《文教资料》2008,(16):71-72
中国画是一门融汇中华民族文化内涵、注重精神注入、抒情写意的艺术."章法"乃"画之总要",中国传统章法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完善,已形成一套独有的形式美,随着社会数字化、形式化的发展,西方现代平面构成理念对当代国画创作有着一定的启迪性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赏画须有指针,余以为唐人张彦远在其所作《论画》文中概括的五句话,可视为初学赏画者入门指针之一。 第一句“像物必在于形似”。张彦远品画,首先提到“形似”二字。历代画论家、绘画大家,包括现代潘天寿、陆俨少、张大千、齐白石等人,对于“形似”,都有见解: 潘天寿说,“不能不要形而写神”,他认为,“把老虎画成了狗,老虎的神肯定捉不住。”他又说:“做人一定要老实,实事求是,但画画不能太老实,否则就没有艺术性。”潘天寿笔下之形,似乎在老实与不老实之间。 陆俨少说,“为人要正派,画却要调皮”。他笔下之形,似乎在正派与调皮之间。 张大千的教学语言是:“简略地说,大抵画一种东西,不应当求太像,也不应当故意求不像。求它像,画当然不如摄影;若求它不像,那又何必画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得到传神超物的天趣。这便是绘画的艺术。”张大千笔下之形,明确在“像与不像之间”。 齐白石认为“不像”为“欺世”,“太像”为“媚俗”,他要求笔下之形,“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从张彦远提出的“形似”,引伸出绘图第一个辩证统一,即“似与不似”的辩证统一。“似与不似”统一的妙处,是高水平画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画"与"写",是两种绘画境界和形式语汇的融汇。从比较美学视域看,"画"与"写"折射的是中西绘画不同的形式语汇与艺术精神。"写"体现了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画"体现了西方绘画的求真精神。二者互参互补,有助于当代画家弘扬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探索出自己的创作新路。  相似文献   

15.
明代大画家徐渭独创的大写意花鸟画,在我国绘画艺术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其画主要特点有三;一是集绘画、书法和文学于一体,属典型的文人画;二是采用了酣畅淋漓的泼墨法;三是采用了豪放纵逸的大写意笔法。  相似文献   

16.
诗和画属于艺术的两种不同样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里,中国古代诗歌与绘画在艺术探索的进程中,走上了相融与相通之路。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论点,认为诗画之间存在着"无形"的"相通"。文章以苏轼的《枯木竹石图》为例,结合他的诗文创作与文论,管窥中国诗画间的"无形"之似:体现在豪放之气,抒情写意,比兴手法,天工与清新等方面的创作与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画造型发展演变过程中,其审美特征在很长一个时期表现为“形似”,直到魏晋时期表现为“神似”,到明清时期又表现为“不似之似”,使中国画造型审美特征趋于完善、成熟,“形”与“神”的高度统一成为近现代中国画造型审美特征的基石,并将在今后的中国画艺术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学”的定义,在流行的几本文学理论中没有明确的表述。到底什么是文学?似乎是一个谜,人们的回答往往在似与不似之间,譬如说:“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说它似,似在它的确说出“文学”定义的一部分,说它不似,不似在它仅仅说出文学定义的一部分。询疑者问: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除文学而外,其它种类艺术亦然,作何解释? 我们认为:“文学”的定义,呈现着多层次状态,是一个多层次结构。要充分地阐释  相似文献   

19.
孙海宁 《考试周刊》2014,(78):184-184
<正>毕加索说:"我用一生的时间学习向孩子那样画画。"一个大画家还要向孩子学什么?学习自由。看毕加索的艺术探求之路,他从没有安分过。作品和人一样,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毕加索在作品中常常是自由重造世界,一个什么都想要创造的人,不是孩子又是什么?率直、天真,直抒胸臆。幼儿绘画就在似而不似、真而不真之间,心情不好的时候,画个太阳涂的都是黑色,心情好的时候,画个妈妈,能让眼睛长到心上,  相似文献   

20.
花鸟画起源于人类的远古时期,经过漫长演变,从洞穴壁画"草图",到三代钟鼎图案,从画像砖上纹样,到宫殿庙宇装饰,终于在唐代从山水画中脱颖而出,成为独立画科。五代西蜀黄筌和南唐徐熙各创花鸟画法,开工笔和写意两大流派之先河,其后便衍生出没骨法、小写意和大写意,并随着院体画和文人画相斗相融,在宋、元、明、清及近现代此消彼长,形成了流派纷呈的发展局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