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系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即安源煤矿)合组而成。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创办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当时日本还没有钢铁厂,(设在日本八幡的日本制铁所创办于1896年)因此汉冶萍公司不但在中国(光绪十五年贵州巡抚潘霨曾办过一个青谿铁厂,第二年即熄炉停炼,以后没有再办,可以不论),即在远东也是创办最早的新式钢铁厂。萍乡煤矿创办于光绪三十四年(1898年)。三个厂矿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合组成汉冶萍公司。公司从成立到解放后结束,前后历时整整四十年,在我国工业史上起过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其中专门提出由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日本帝国主义者为什么看中了汉冶萍公司呢? 汉冶萍公司全称"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三部分组成,是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1908年,盛宣怀奏请清政府批准合并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而成立.到辛亥革命前夕,该公司员工7000多人,年产钢近7万吨、铁矿50万吨、煤60万吨,占清政府全年钢产量90%以上.由于汉冶萍公司是清政府惟一的新式钢铁联合企业,控制该公司实际上等于控制了清政府的重工业.  相似文献   

3.
作为汉冶萍公司中地域面积最广、生产规模最大和产业种类最多的下属企业,萍乡煤矿不仅维系了汉阳铁厂的生存和持续发展,而且为汉冶萍公司的长期繁荣创造了重要条件。萍乡煤矿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谱写了汉冶萍公司工人革命运动历史中最辉煌的篇章。  相似文献   

4.
株萍铁路,即株洲至萍乡之铁路,系湖南境内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条铁路。它不仅在沟通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 株萍铁路是专为汉冶萍公司运输而修建的。汉冶萍公司为中国和德、英、日合股经营的钢铁企业,炼钢厂设在湖北汉阳,而生铁出在湖北大冶,炼钢需要的焦煤则由江西萍乡的安源煤矿供给。  相似文献   

5.
民初汉冶萍公司中日“合办”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冶萍公司是盛宣怀1908年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组成的综合商办煤铁企业.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为缓解严重的财政危机,与盛宣怀分别同日本三井、正金财团签订了两个性质相同的汉冶萍中日“合办”借款草约,此即民初汉冶萍“合办”事件.对此,一般观点认为,“合办”系日本与盛宣怀共同设计的圈套,孙中山及临时政府对事件的真相与严重性经历了一个认识过程,最后毅然取消“合办”草约.笔者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以为该看法与事实不尽相符,愿就“合办”经过,孙中山及临时政府、盛宣怀在“合办”中的活动加以探析,以求教于诸师友.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清王朝国势日衰,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国步维艰,外患日棘,民穷才尽”的条件下,张之洞在开办实业方面颇有作为,尤其他在任湖广总管时创办的汉阳铁厂影响深远。汉阳铁厂从选址、经费的筹措、设备的购置、人员的配备以及内部的经营和管理都与张之洞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没有张之洞就没有汉阳铁厂。  相似文献   

7.
一、安源路矿工人夜校的成立安源煤矿在江西省萍乡市境内,该矿是1898年(光绪24年)由张之洞、盛宣怀向法国借款,以“官督商办”的名义办起来的。所生产的煤、焦炭是大冶铁矿和汉阳铁厂的原料来源。当时安源煤矿约有一万三千多人。为适应运输需要,清政府修筑了株萍铁路(从湖南株洲到江西萍乡),株萍路局有职工四千多人。安源路矿是中国封建买办官僚仍勾结外国帝国主义经营的产物,工人们在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下,生活极端困苦,原始的生产方式和极大的劳动强度,使他们在死亡线上挣扎。  相似文献   

8.
按照近代钢铁企业布局的一般规律,汉阳铁厂的选址应放在大冶,但在决策过程中,张之洞却打破这一常规,将铁厂厂址择定在煤铁皆缺的汉阳。如果仅从决策的随意性或为加强对铁厂控制的政治动机等方面进行解释,显然有失偏颇,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境。因此,只有重新解读历史史实,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当事者的知识结构及思维观念等,才能找寻到历史的真相。  相似文献   

9.
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钢铁企业之一,其前身大冶铁厂是清末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的组成部分,有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之称。本文以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技术创新战略及其实施方案进行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百年来大冶铁矿含磷较多、不适合贝炉炼钢,以致产品质量不合格、销售困难的非议,依据原始资料,考证了大冶铁矿的成分、运销情况以及汉阳铁厂钢轨中磷的来源,揭示钢轨销售困难的根本原因;追溯了这一说法产生形成的过程,证实其为不实之词;揭露了盛宣怀、李维格长期将低磷矿石输出日本,迫使汉阳铁厂使用高磷矿石的真相。  相似文献   

11.
清末,张之洞作为后超的洋务派巨擘,十分重视工业建设,先后兴办了一系列在中国近代史上较有影响的工业设施。在两广总督任内,他筹办了铁厂。在湖广总督任内,他修建了汉阳炼铁厂、机器厂、水泥厂、枪炮厂,以及织布厂、火柴厂、制麻厂等。当时这些工厂的机器设备多来自外国,工艺较为复杂,工人操作存在一定困难。为了使工人尽快掌握技术,张之洞提出要在工厂中进行技术培训工作。1895年,他在汉阳炼铁厂内  相似文献   

12.
汉冶萍公司的兴衰史就是一部以工业为核心的近代长江经济带的初步形成史,汉冶萍公司的总部上海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汉冶萍公司的中心武汉、大冶为长江经济带的龙身,以汉冶萍厂矿西迁为基础创建的重庆工业基地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尾,长江经济带初步形成的基础是长江工业带的形成。以汉冶萍公司为中心的大冶重工业基地的创建在长江经济带的初步形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大冶是长江沿江城市重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促进了长江工业带的形成,是中国近代历届政府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基地,是国家建设长江工业带的核心,对全国重工业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新中国长江工业带的恢复与发展以及长江经济带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督鄂期间(1889—1907年)在两湖地区兴办了汉阳铁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而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巨擘。这些企业最初多为官办,经济效益差,屡屡亏蚀,被迫一再改变经营方式,由官办而官商合办、官督商办,最后改为商办,顺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张之洞和盛宣怀在中日《煤铁互售合同》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从表面上看,是关于合同内容方面的分歧,其实质是汉阳铁厂在体制上由官办变更为官督商办后,张、盛二人对铁厂利益和经营自主权方面的争夺和斗争。  相似文献   

15.
下陆罢工     
(一) 一九二一年九月,大冶铁厂从汉阳铁厂来了一位翻砂工。此人浓眉大眼,四方脸膛,高高的个子,显得很精明和稳重。他的技术很好,做的砂模子又快又漂亮,干活还很卖劲,常常体贴和照顾工友们。工友们很喜欢他。他就是李福生,受党的派遣,来到港窑湖(即现在的黄石市区,当时为黄石港、石灰窑、袁家湖的简称),以大冶铁厂翻砂工的身份作掩  相似文献   

16.
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对汉冶萍公司采取了“接收”的政策。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汉冶萍尽管为商办公司,但与历届中央政府关系密切,在创办及发展过程中利用了大量官款;另一方面,汉冶萍公司被日军占领后,公司经理盛恩颐投靠日本并与其通力合作,使日本在大冶攫取了大量矿砂。同时,汉冶萍公司所属厂矿濒临破产,而矿业和钢铁关乎国计民生。因此,1945-1948年,国民政府根据相关“接收”政策的精神,采取坚决措施收回汉冶萍公司,并使之成为国有华中钢铁公司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大冶铁矿业余作家马景源的长篇小说《克虏伯之恋》是中国当代文学中难得一见的反映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发展历史的作品。该作品以张之洞创办的汉冶萍钢铁公司的兴衰为背景,虚构了创办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4个家族的儿女们的爱情纠葛、家庭纠纷和为创办中国钢铁联合企业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既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历史,又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品中涌动着、奔流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是矿冶人铁血丹心的诗意书写。  相似文献   

18.
【知识梳理】中部六省为:河南、山西、安徽、湖北、湖南、江西。1.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开放汉口、九江为通商口岸。(《马关条约》开放沙市)2.洋务运动的中心之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作为晚清朝廷的高级官员和洋务运动的领袖,其历任省级地方主要军事行政官员长达三十余年。张之洞督鄂期间,在湖北尤其是省府武汉三镇兴办了大量官办形态的近代工商企业,尤以汉阳铁厂和武昌布、纱、丝、麻四局为典型。张之洞在长期推动晚清工业化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中体西用"特色的工业建设规划思想。张之洞督鄂期间工业建设思想研究的发轫和深入,对近代武汉的城市形态嬗变和工业分布选址规划动因等历史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驳正以往的谬误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汉阳铁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家钢铁企业,在中国钢铁冶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珍贵的钢铁工业遗产。目前,针对该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已经基于政府层面上开始启动,但就保护与开发的成果来讲,并没有充分挖掘和创新汉阳铁厂的工业价值与开发模式。如何全面认识汉阳铁厂的价值,并创新其开发模式,这对曾经拥有辉煌工业历史并且现今重提"工业复兴"的武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