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2):190-190
生物物理所感染免疫中心唐宏研究员和傅阳心教授在2009年月1月出版的Trends in Immunology上以Do adaptive immune cells suppress or activate innate immunity?为题,系统阐述了他们近来提出的“天然免疫反应需要T细胞参与”的新理论,这个新理论对于深入了解病毒性感染的炎症反应和病毒清除机理,控制免疫低下病人(新生儿、老年人、放化疗癌症病人、器官移植患者或艾滋病人)机会性感染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Toll样受体与感染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凯  魏永鸽 《内江科技》2011,32(10):48-48
Toll样受体(TLR)是参与天然免疫的主要模式识别受体之一,与许多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结合后通过刺激信号的级联反应诱导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产生.在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Toll样受体家族的功能及其与感染性疾病关系作一综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诺沃克类病毒感染 诺沃克类病毒(以下简称为“诺病毒”)为一组病原体的总称,包括诺沃克病毒、雪山病毒和夏威夷病毒(均以发现地命名)等,它们均引发肠胃炎。肠胃炎是一种胃和肠道的炎症,有时被称为“胃流感”,其实名不副实,因为它与流行性感冒(比如甲型流感)无关,后者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4.
<正>《自然·免疫学》发表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第二军医大学曹雪涛院士研究小组的科研成果。他们发现免疫细胞膜表面整合素CD11b能够通过一系列信号转导机制,促进免疫分子的泛素化蛋白降解,从而负向调节天然免疫应答中免疫细胞产生炎症性细胞因子与干扰素,反馈抑制了免疫反应与炎症发生,避免病原体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与炎症反应过度发生造成机体组织的损害,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与健康。  相似文献   

5.
三种百合线状病毒的外壳蛋白抗血清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3对表达引物分别扩增侵染了百合无症病毒(lily symptomless virus,LSV).百合斑驳病毒(lily mottle virus,LMoV)和百合X病毒(lily virus X,LVX)的外壳蛋白基因,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plysS中原核表达。目的蛋白切胶后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检测表明3种病毒抗血清分别与目的蛋白起特异性反应.但与阴性对照无反应。3种病毒间无交叉血清学反应。对田间栽种的百合样品间接ELISA检测表明.LMoV和LSV均有发生,但没有检测到LVX。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学     
《科学中国人》2022,(2):14-15
血流感染中荚膜介导细菌逃逸肝脏天然免疫新机制清华大学医学院传染病研究中心张敬仁课题组开展荚膜通过干扰肝脏巨噬细胞促进血流病原细菌的致病性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实验医学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血流感染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携带荚膜结构的细菌是造成血流感染的最主要的病原体。研究者利用丰富的临床菌株资源和遗传转化构建的荚膜置换菌株,在小鼠菌血症模型中证明了荚膜的类型(血清型)是直接决定其毒力的关键因素。荚膜对细菌致病性的贡献集中体现在血流感染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HIV病毒从开始传播到进行防治之间的传播情况,用同伦理论得到了HIV病毒在反应期的传播规律。重点分析反应期最大感染情况以及反应期与最大感染人数及感染峰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反映期增加将导致最高感染人数增长,峰值时间大大缩短;可以较为准确的预测反应期内最大感染者数。  相似文献   

8.
《中国青年科技》2003,(1):31-31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只知道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但现在已经确认存在从甲型到戊型5种病毒。 所谓肝炎,就是肝脏出现的炎症,主要的致病原因是病毒、酒精和药剂。 肝炎病毒造成感染的途径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由食物造成的从口感染,二是输血等造成的血液感染。甲、乙型肝炎都是从口感染,而丙、丁、戊型肝炎则属血液感染。 各种类型肝炎的症状大体上相同。病毒并不是直接破坏肝细胞,由于免疫机能为了排斥进入肝脏的病毒而将肝细胞一起破坏,于是就出现了炎症。  相似文献   

9.
疫苗接种或者感染诱导保护性免疫的核心是刺激B、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后者启动的关键在于免疫系统对"自我"与"非我"抗原正确的识别。1989年Janeway提出存在天然免疫受体识别病原分子模式的猜想。这个划时代的理念极大丰富了免疫识别的内涵并直接推动了对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的发现,也帮助确立了淋巴细胞活化的基本范式,即天然免疫信号决定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发生及类型。利用佐剂刺激天然免疫信号来增强免疫应答就是这个理论在疫苗设计中的成功应用。尽管如此,复杂多样的体内免疫应答现象显示我们对天然免疫信号的调控机制仍然还有许多未知。本文回顾了研究TLR信号增强蛋白抗原免疫应答机理的历史;介绍了B细胞TLR信号选择性增强病毒抗原抗体反应现象的发现,以及B细胞在启动抗病毒免疫应答中的关键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靶向B细胞免疫识别机理的一种全新疫苗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0.
天然免疫系统非克隆识别机制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综述了高等动物存在两大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完整的抗感染防 御\\r 系统,即天然免疫的非克隆识别机制和以克隆选择为基础的获得性免疫。天然免疫的非克隆 识别机制诱导抗原提呈细胞表达共刺激因子,触发获得性免疫反应,并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引 导获得性免疫系统发生特异的免疫效应反应。在天然免疫反应中,通过胚胎细胞编码的受体\\r 识别病原体几种特有的保守分子,诱导天然免疫细胞表达抗菌肽、共刺激因子和效应细胞因\\r 子。认识天然免疫识别的分子机制,在疫苗设计和发展免疫治疗新举措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国外科技     
《今日科苑》2013,(6):7-7
荷兰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细胞的途径有助于开发出全新疫苗阻止此类病毒的传播 最近,荷兰伊拉斯姆斯医疗中心(EMC)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识别出一种新的致死性冠状病毒(hCoV—EMC)感染细胞的途径,有助于从发病机理和流行病学角度深入研究该病毒,促进治疗策略开发,帮助人们抵抗这一最新出现的疾病风险。相关论文发表在2013年3月14日的《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中国人》2009,(4):128-128
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一种常用于食品和化妆品中的廉价化合物,可以帮助猴子阻断猴免疫缺陷病毒(即猴子版本的艾滋病病毒)的传播。这一发现有望为人类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提供新方法。明尼苏达大学研究小组在3月5日出版的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以雌猴为对象进行的实验中发现,月桂酸单甘油酯(简称GML)可以有效帮助雌猴避免感染猴免疫缺陷病毒(SIV)。  相似文献   

13.
ARP病毒在校园网内的传播和解决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讲解了什么是ARP协议,举例说明了ARP病毒在校园网(局域网内)的入侵原理及过程,感染ARP病毒的计算机的表现特征及其产生的后果。提出了若干的防护措施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科学生活》2013,(1):33-33
有心人会发现,无论大人还是孩子,现在做血常规检验时常多出一个检测项目——C反应蛋白,但大多数人不知道C反应蛋白是什么,检测它有何意义?南京鼓楼医院检验科张葵主任介绍说,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简称CRP。早在80多年前,有两位外国学者发现,一些感染了细菌的病人体内会出现一种变化,即细菌的细胞壁上的C多糖体与病人血清中的蛋白质发生肉眼可见的沉淀反应。人体血清中这种蛋白质现被称为C反应蛋白。后来发现,人体无论是严重的细菌感染、烧伤、外科手术创伤,还是各种炎症等,C反应蛋白都会发生变化。可见,C反应蛋白检测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徐天为 《科教文汇》2009,(29):274-275
ARP(地址解析协议)是一类特殊的病毒,是以欺骗为目的的木马类计算机病毒,被感染主机将出现计算机网络连接不正常,无法打开网页或打开网页错误等现象;ARP欺骗的木马程序也可以通过发送大量的数据包进行欺骗,造成网络运行不稳定,频繁断网、浏览器频繁出错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局域网用户的正常使用。本文通过对ARP协议的了解,进一步认识了ARP病毒的攻击原理、局域网感染ARP病毒的表现形式,并提出了针对ARP病毒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6.
细胞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在细胞增殖、分化、程序性死亡等诸多细胞活动的调控中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细胞内众多信号转导通路构成了信号转导网络(intracellular signaling network),从而调控各种重要的细胞活动。炎症信号转导网络调控的异常在人体感染、肿瘤、心脑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疾病、  相似文献   

17.
在发生牙周炎时,成龈纤维细胞中的SP(Substance Powder,P物质)呈现高浓度状态。SP引发神经源性感染,增加免疫和炎症应答,抑制成龈纤维细胞的有丝分裂能力和成骨细胞的分化。以上作用,SP是通过调控MMP(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基质金属蛋白酶)和TIMP(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s,金属蛋白酶类组织抑制剂)的表达来完成。  相似文献   

18.
感染艾滋病的新生儿获得”功能性治愈” 今年4月份,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儿童中心、密西西比大学医学中心和麻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首次实现了对一名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婴儿的“功能性治愈”。最新研究成果为根治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9.
<正>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症性脱髓鞘疾病。EBV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一直被认为是MS可能的病因。为了探究EBV感染与MS之间的因果关系,哈佛大学科学家研究了不同时期共约1 000多万美国军人20年的医疗记录,并使用储存血液样本分析EBV感染状态以及EBV感染与军人服役期间MS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感染EBV后罹患MS的风险增加了32倍,提示EBV是导致MS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大众科技》2008,(9):9-9
美国科学家近期研究发现,一个感染土豆的病毒与和阿尔茨海默氏症(AD,Alzheimer’s disease)有关的一个关键蛋白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利用这一发现,科学家已经开始着手研制能够延缓或阻止阿尔茨海默氏症发作的抗体。相关论文发表在《生物化学杂志》(JBC)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