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汤瑜 《甘肃教育》2023,(18):38-42
美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目前,部分地方学校存在美育教材同质化、教学模式呆板等问题。地域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易得性。因此,将地域文化作为美育素材引入课堂具有可行性。文章认为,教师可以将非遗技艺引入课堂,也可以借助地域文化营造校园美育氛围,还可以开发基于地域文化的特色美育课程。  相似文献   

2.
勤劳与智慧的湘西少数民族铸就了璀璨的民族工艺文化,然而近几年传统的湘西民族工艺由于受到市场的冲击.逐渐呈现颓势状态.湘西民族工艺9本土地域文化的互动研究将有效地促进湘西民族工艺的传承与保护,使即将消失的民族工艺文化得以良性发展.同时,为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及大湘西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校美育结合,是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同时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教育特色形成。实践中学校可以通过跨学科学习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校美育的结合,借助课题的研究助推二者深度融合,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为其搭建展示平台。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根与魂。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物质文化、中华优秀传统精神文化,还是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学校美育工作,应坚持正确导向,传承文化经典;结合时代要求,力求浸润无声;尊重教育规律,满足迎合学生需求;整体协同规划,科学合理布局等。其实施路径包括:重视传统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发挥美育的铸魂功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弘扬美育的教化力量;提高创造创新能力,彰显美育的育人价值等。  相似文献   

5.
作为地理课程重要组成之一的地域文化,能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人民创造的文化类型,鉴赏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人文品质。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有效利用各种地域文化资源,有利于满足不同学校和教师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前,地域文化资源没有引起学校、教师和学生应有的重视,这一宝贵资源如能实现校本课程化,将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语文教学提供宝贵资源,加快特色化学校建设。地域文化资源要实现校本课程化,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在课外活动中了解本地文化;在阅读教学中链接本地资源;在作文训练中利用本地素材;在口语训练中创设本地情境;在主题活动中利用本地平台。  相似文献   

7.
美育重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围绕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和育人目标,学校以美学校园环境营建,引领师生学会发现和感悟美;以审美为核心建构美育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在个性审美中提升美学素养;通过课本剧大赛、艺术社团活动等,引领师生体验与展示美育成果,促进师生教育生活的审美化。由此,以美学精神构建校园生活,成就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8.
<正>地域文化是基于特定地理环境形成的文化形态,包含民俗礼仪、宗教信仰、语言方式、生活习惯等,充分体现出当地人民的劳动智慧与精神理念,具有良好的传承利用价值。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深植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地方历史与民间文化宝库中,将其作为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培育现代化接班人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间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文化创新。基于此,笔者参考《文教资料》2019年第28期《美育美学研究》栏目相关文章,结合其中关于地域文化与美育建设的内容,深入分析地域文化在学校美育教育中的价值内涵与融合路径,以更好地推动学校美育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实现以美化人、以美育人。  相似文献   

9.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依托现有资源,加强学校美育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互动互联,推动校内外资源设施共建共享"。署前路小学地处"十分钟文化圈"的中心地带,把美术学科作为学校美育教育最重要的一门科目,积极开展社会公共文化设施与小学美术互补共育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而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淮安地方文化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资源。“以地域文化观照学校文化,以学校文化发展地域文化,实现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互融共生”是淮安市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为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中小学要明确地域优秀文化在美术课程开发上的意义,不断提高教师思想觉悟和课程开发能力,在地理景观、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祠堂文化、馆藏文化、非遗文化等多方面,创新学科教学和跨学科融合的探究实践,让美育动起来、德育美起来、心灵亮起来。  相似文献   

12.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融入小学美育,对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建设和谐的精神文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广东韶关地区红色文化和小学美育的融合现状与问题,阐述了红色文化与小学美育融合的路径,以期为其他学校和教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一的美术课程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可以地方非遗美术课程体系的开发作为切入点,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探索将地方非遗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的策略,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和多样化的美术课程体系,致力于丰富学校美育实践活动,提升学校美育工作实效,发挥美育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艳 《辽宁教育》2022,(2):81-83
学校美育在国民审美素养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新时代美育的内涵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更要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学校在推进美育工作的过程中,要立足课程,探索学校美育新的目标定位和内容途径,使传统文化与美育课堂的结合系统化、系列化、多维...  相似文献   

15.
地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从“传统”中发掘“现代”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进而走向文化自强的过程,最终形成学校现代化的“中国式”与“中国态”。学校文化创新源于本土文化自觉,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存在内在精神和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地域文化主要以“集聚教育资源”和“发掘教育意蕴”的方式进入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引入地域文化要有理性的文化自觉,也要有一定限度。本研究持续关注齐鲁大地一所小学通过融入地域文化到学校文化,以此凝练与建构出个性化的办学理念,统摄于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环境空间的想象与搭建,最终促进了学校文化的整体转型和优化。通过发扬光大优秀文化传统走向文化自强并融入地域文化的学校文化建设,能够生成出具有共性和个性的理念和目标,敞现出从事件开掘到价值凝练、从课程开发到理念贯注、从氛围扩散到整体重建的路径与对策,不但激活和焕发地域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而且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文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试析湘西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传统饮食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湘西苗族、土家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充分利用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依靠自己的勤劳智慧以及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创造了具有湘西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应深层次挖掘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特色饮食文化旅游,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饮食文化,促进饮食业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等全面素质教育。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中推动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内容,将和合文化有效融入美育,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武术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武术衍生出不同流派和拳种。文章从地域文化入手,分析地域文化与武术拳种的关系,进而探讨武术的发展,认为:武术的发展应立足于拳种,充分发掘各拳种资源,以拳种的方式推广与传播;同时,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强调其文化属性,充分发掘其文化资源,并使其与当地地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与当地文化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自贡传统文化中的的彩灯艺术能够促进幼儿美育发展,如彩灯的造型、色彩、材质等展现的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为幼儿美育发展提供人文底蕴、科学精神、敢于创新等桥梁。基于自贡彩灯艺术,以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为引导,幼儿通过设计参观、实践、展览活动,探讨并建设幼儿美育的主题教育体系;教师通过提升自身额能力,提取彩灯艺术元素,发展幼儿美育;家长加强自身意识,做好家园共育工作,共同支持幼儿美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教研组文化是教师成长的"小环境""小气候"。良好的教研文化有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地理组依托江苏省美育课程基地,以课题引领,开展教育反思和深度教研,根据每位教师学术素养和业务专长开发地理美育课程,进行项目研修,建构高中地理"审美课堂"的教学模式。学校地理教研组在探索研究与合作的过程中,推动教研组文化和教研共同体的建设,带动全组成员共同进步,促进学科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