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红军长征是中国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和“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该文以长征红军在四川藏区的事迹为例,论述了共产党和红军在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工作,以及少数民族在人力、物力等多方面对长征红军的积极援助,说明红军长征的胜利,不但是共产党民族统战政策的成功,也是包括四川藏区各族民众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热情支援、共同奋斗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举世闻名的长征中,女红军在参加作战、运输修路、筹粮筹款、制作被服、护理伤痛员、政治宣传、群众工作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她们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无私无畏的崇高品德,是长征精神的塑造者。女红军参加长征,是中国革命战争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发展的结果,女红军们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将永不泯灭。  相似文献   

3.
长征,这一中华民族的壮举,她的胜利不仅粉碎了蒋介石企图消灭红军的迷梦,更扩大了革命影响,遍撒了革命火种,点燃了各少数民族革命的星星之火,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土地革命轰轰烈烈,武装斗争蓬勃兴起,政权建设成效显,参军扩红热火朝天等,从而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史上各少数民族革命运动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4.
长征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为革命走向复兴提供了根本条件,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则为革命的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长征确定了具有独特地理优势的陕北作为基地,为革命的复兴提供了客观条件,长征中通过大力宣传和组织各族群众,为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5.
2016年是中央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时代在变,长征精神所蕴含的时代意义和理想信念是我们永远为之奋斗、传承的不屈动力。在新的条件下,我们要继续发扬和接力伟大长征精神,把思考和理想融入实际行动中,矢志不渝,砥砺前行,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相似文献   

6.
长征中,党和红军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实际相结合,及时制定和实施了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民族政策。依据党指导民族政策的总方针的演变及与其相适应的民族工作实践,我们可以把长征中红军制定的民族政策划分为三个阶段。两军都从战略高度把民族问题逐步与长征、中国革命和抗日救亡运动联系起来,其民族政策内容丰富,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7.
1936年9月至10月,中国工农红军红二方面军长征途经陇南成县,在境内休养补给,进行整编。曾在甘肃成县、徽县等地建立苏维埃政府,组织"成徽两康"战役,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游击队等地方武装,为北上抗日、胜利会师奠定了基础。红军的长征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成县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8.
1936年9月至10月,中国工农红军红二方面军长征途经陇南成县,在境内休养补给,进行整编。曾在甘肃成县、徽县等地建立苏维埃政府,组织"成徽两康"战役,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游击队等地方武装,为北上抗日、胜利会师奠定了基础。红军的长征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成县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9.
地理环境与红军长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的一切政治军事活动 ,无不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并与其发生密切联系。红军长征本身在空间形态上既表现为地理位置关系的变化 ,因此 ,必然留下地理环境影响和作用的痕迹。南方革命根据地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和结构分布特点等地理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 ,成为南方根据地丧失、红军被迫长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红军长征与中部崛起都是中共中央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及时而英明,都事关我国战略全局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意义重大而深远。长征精神对促进和实现中部崛起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弘扬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论述了福建麻沙本的历史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3.
马振彪在中国现代易学史上是一位鲜为人知的易学家,然其身后却留下近60万字的易学巨著——《周易学说》。为了让今人了解马振彪其人其书,进而对上世纪中叶我国易学发展有更清楚的认识,本文对马振彪的坎坷生平际遇、深厚的易学根底及《周易学说》的解易特点、学术价值作一番探考,庶几填补现代易学史上的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14.
《白雪遗音》是清朝华广生收集编纂的一部民歌集子。近读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民歌时调集》收录的《白雪遗音》时,发现其中某些《马头调》曲子有疏漏,主要有三方面:句读的错误;把的错误;韵脚的错误。  相似文献   

15.
沈祖棻的历史小说《马嵬驿》以一种反传统的逆向思维和鲜明的女性视角重新审视历史,得出了与众不同、震撼人心的结论,揭示出被遮蔽的历史真相,这一深刻的思考和审视的过程在其细腻优美的艺术描写中得以生动地展现。  相似文献   

16.
孤独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内在感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因对孤独淋漓尽致的抒写而成为千古绝唱。人类在普遍共同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中完成了对孤独的精神接力。只有深刻地体验孤独才能自由地释放孤独,并最终超越孤独,保持一种顽强不懈的进取姿势,达成对人类自身的无穷关爱。  相似文献   

17.
薛荣的小说<沙家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京剧样板戏<沙家浜>的颠覆.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以"戏仿"的方式,直击"样板戏",彻底清理其对文艺真谛的损害;它的消极意义表现为,在试图以人性重写阿庆嫂等人物时,对"人性"作了片面化、欲望化的处理,使人物从政治符号跳到另一个极端--情欲符号.在小说<沙家浜>发表后,许多文章采取简单化的批评方法,对其进行全盘否定,这是违背文学批评的原则的.  相似文献   

18.
圣哲老子的故里河南鹿邑至今流传着老子得道的传说。该传说反映了鹿邑民间在农耕文化背景下对风调雨顺的企盼和源自上古且至今仍流传于中国民间的圣人崇拜观念,以及对上古以来神话精神中厚生爱民的意识和德性观念的继承和保存。同时,该故事传说的情节表现出对于刘晨、阮肇等由于遇仙而得道成仙故事的模仿。小故事,大道理,其文化价值、思想性和现实意义都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19.
比较分析了小说<沙家浜>与样板戏<沙家浜>,针对众多批评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从小说体裁、人物形象重塑、情节的设计等角度分析了小说<沙家浜>的得与失.既指出其重塑的阿庆嫂、郭建光形象的失败之处,也肯定了阿庆、许三爷这两个全新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小说情节的安排.  相似文献   

20.
管子里籍颍上,经过长期科研探索,对古文献、管氏家谱、考古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证据,业已形成共识并经国家权威机构批准。然而,耿振东先生于2016年、2017年连续发文,主张"管仲里籍"在河南"许昌、临颍一带"。但是从文献和考古、语言学、军事地理和地名学等方面剖析,耿文在古文献的理解、语文阅读、地名形成和军事地理等方面存在不足,其说不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