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对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人手。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2.品读下面丘逢甲的一首诗,完成相关问题探究。…  相似文献   

2.
《雁门太守行》是中唐诗人李贺创作的战争诗歌。此诗拟乐府古题,全诗使用斑驳浑融、明灭变幻的色彩描绘了苍凉辽阔的边塞景色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传达出悲壮的效果和高昂的爱国情怀。同时,《雁门太守行》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也从侧面证明了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然而,《雁门太守行》的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雁门太守行》是李贺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每一句都有鲜明的色彩;第一句中的“黑云”——黑色,第二句中的“金鳞”——金色,第三句中的“秋色”,第四句中的“胭脂”和“夜紫”,第五句中的“红旗”,第八句中的“玉龙”——玉白色。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的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色调凝重,他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交织在一幅画面里,色彩斑斓,十分艳丽。  相似文献   

4.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乐府旧题诗。雁门,唐代郡名,在今山西省北部。太守,官名,秦设郡守,掌管一郡政事.汉景帝时始改为此名。隋唐时,以州刺史为郡行政长官.但有的诗仍沿用旧说.称一郡的行政长官为太守。行,为乐府  相似文献   

5.
李贺(790—816)字长吉,昌谷(今河南宜阳)人,是中唐时代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雁门太守行》一诗久经传诵,特别是首句,更是广为人知的千古名句。其诗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相似文献   

6.
二胡悠扬     
近来翻阅《语文建设》,在2012年第7—8期“学生心语”栏目中读到了河北张华同学的《(雁门太守行):一首晦涩难读的唐诗》一文,该文提出了诵读时的三点困惑,并得出结论:《雁门太守行》难读,不适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还是将来再读为好。  相似文献   

7.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这首诗 ,构思奇特 ,联想丰富 ,多用象征、暗示 ,意象组合的跳跃性很大 ,给读者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因此 ,在教读这首诗时 ,不能停留在字面意思的分析上 ,更不能局限于《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法 ,而应把教学重点放在体会这首诗的“言外之意”上。关于写作背景与诗题初四册《教师教学用书》在补充注释里这样写道 :“《雁门太守行》写作背景———姚文燮注《昌谷集》云 :‘元和九年 ( 81 4年 )冬 ,振武军乱 ,诏以张煦为节度使 ,将下州兵两千趣镇讨之。振武即雁门郡。贺当拟此以送之 ,言宜兼程而进 ,故诗皆言师旅晓征也。……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雁门太守行》为例,从色彩运用的角度深入剖析诗中各样新奇浓重色彩的运用技巧,以及与所描绘事物间的关联。该诗以平叛战争为背景,在四联诗句中分别用到黑色、金色、胭脂色、紫色、玉白色等,准确描绘战争场面与边塞独特风光,并暗示作者自身的情感变化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雁门太守行》是李贺的诗歌名篇。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存有争议。有人说是叙史,有人说是抒情。就在抒情中,又还有不同的观点。笔赞同是抒情,但却不认为是教参上所说的政治抒情,而是觉得把该诗看作理想抒情似乎更为顺合。  相似文献   

10.
中唐诗人李贺才气横溢,素有报国之心,可是家世衰落的李贺因有“家讳”而不能举进士,故而只有随波逐流,另寻仕途渠道,期望通过献诗之道,获得社会名流和有识之士的荐举。《雁门太守行》是李贺于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第一次谒识韩愈时的“自荐书”,也是诗人为仕途“垂翅”而写的“献诗”之作。李贺之所以“献诗”而不“明经”,是因为想直接成为“进士”而通向高官之路。《高轩过》写于《雁门太守行》之后,是李贺在元和四年秋(或秋后)写于河南昌谷的一首“垂翅”有望的感怀之作。  相似文献   

11.
《小小的船》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和幻想的写景诗,作者通过诗歌形式描写了秋天夜空的美丽景色。这首诗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作者选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了色彩鲜明的自然景物。课文前两行写月儿的美,引起儿童丰富的想象,把弯弯的月儿比做小船;后两行写“我”坐在...  相似文献   

12.
李贺的名篇《雁门太守行》,常被选入大学文科教材中学语文课本。近来备课,翻阅参考资料,接触了诸家解说,觉得其中有些虽然不乏真知灼见,但仍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我想提出几点不同看法,为《雁门太守行》备一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李贺《雁门太守行》诗如何解读作了探讨,“前人的理解,今人的解释”真可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对“黑云”二字的理解,只要把“黑云”二字解释为敌人,全诗的疑点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起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一诗,历来作注者很多,然而诸说纷纭,各持己见,没有一个统一的见解。而且还不仅仅是在细微末节上有所差异,甚至在此诗的主题思想问题上,也存在着根本的分歧。还有的连“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中的第四字,到  相似文献   

15.
鲁迅曾说过,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一直喜欢李贺。毛主席也多次说过:“李贺的诗很值得一读。”这里先让我们来看这首《雁门太守行》。燕门边关是历来征战之地。此诗专写战争,却与唐代其他所有写战争的诗人大不相同。其他人全都喜直抒胸臆,而李贺却以浓烈之彩笔别开了一番生面。“黑云压城城欲摧”,表面似乎写景,其实是在写战事。“黑云压城”也是敌军兵临城下。而我军呢?我军将士站立城头,日光照射在将士们的铠甲上正发出鱼鳞般耀眼的金光,“甲光向日金鳞开”一举写出了  相似文献   

16.
一、语言积累及其运用(20分)根据积累,填写出相应的古诗句,完成1-5题。(14分,1-4题每空1分)1.“诗仙”李白在《行路难》中抒发远大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2.“诗圣”杜甫《望岳》中点化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3.“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体现兵临城下,战云笼罩,战士整装待发,士气旺盛的诗句  相似文献   

17.
《杂诗》是新编入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9课中的一首古诗。诗人用向故友探询乡情的口吻,表达怀念故乡的深情。诗意简洁明了,情景交融。在教学中,我启发学生想象,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新授前,我先介绍作者王维,着重强调了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有人曾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打下基础。这首诗,作者是从叙家常的角度写的,学生容易理解。教学时,我先解释重点词:“绮窗”、“著”、“花”、“未”,比较多义字:“君”、“应”。然后我表情朗读全诗,让学生根据字词初步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为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我根据这首古诗的特点,着重引导学  相似文献   

18.
《太原大学学报》2022,(1):79-86
李贺代表作《雁门太守行》存在多处异文以及异解。"向月"有作"向日","鬼声"有作"角声","燕支"有作"燕脂""臙脂","鼓寒"有作"寒鼓"。相比之下,前两处异文比较重要,而判断"月"与"日"、"鬼"与"角"的关键在于确定昼与夜。综合各种因素,本诗描写的应该是夜间的景象及感受,因为只有在夜间,才会是"向月",才会有"鬼声",才会更加紧张和悲壮,也才能更加体现边塞及战争的血醒和残酷。如果是白天,就有违和感。因此,应该是"向月"和"鬼声"。  相似文献   

19.
《绝句》是唐朝伟大诗人杜甫的名篇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一幅春天充满生气的意境深远的画面。针对这首诗的特点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一、自学古诗 ,引导学生想象图画 ,体会意境。学生读诗自学 ,通过自学弄清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都在什么地方 ,对这首诗有个大致的了解。二、通过“画诗” ,理解诗句 ,体会诗情。1 .出示前两行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时我问 :“这两行诗描写了什么景物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然后 ,我在黑板上画出了柳树和蓝天 ,问 :“你能画出黄鹂和白鹭吗 ?”学生一听 ,纷纷举手。我让…  相似文献   

20.
这首诗描写一九七六年一月首都人民顶着“四人帮”的威压,伫立长安街头,迎送总理灵车的动人情景.抒发了人民无比悲愤的思想感情,热情颂扬了周总理伟大一生的不朽业绩.阅读可分三个阶梯进行:第一阶梯:从分析入手,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1、这首诗的哪几节是描写?表现了什么感情?提示:这首诗的①②③④⑧节是描写.①节描写的是一个(?)立在长安街上、凝然不动、渴望谒见总理遗体的作者的自我形象.②节是环境描写.几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