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的深入,教学上更倾向于利用红色资源拓展思政载体,提升知识灌输和感情培养并重的新时代课堂教学质量。“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是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红色资源。首先从理论方面探讨“两弹一星”精神和航空类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内在关系,“两弹一星”精神融入航空类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现路径。接着提出“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机械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方法,并给出详细的设计案例。最后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电教》2003,(10):9-9
在共和国的科技史上“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大事。“两弹一星”为载人航天准备了技术、人才等条件,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更激励着中国航天人一步步走向光荣的梦想,迎采中华民族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相似文献   

3.
浅谈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清明 《中国德育》2005,(11):68-70
一、红色教育资源的内涵及分类 红色教育资源是指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它包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文化;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  相似文献   

4.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精神的充分体现,是高校思政课程的丰富教育素材和课程资源,是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民族自信、引领价值追求的生动教科书。推动“两弹一星”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培养青年学生家国情怀,激发青年学生斗争精神,增强青年学生创新意识,有助于拓宽高校思政课教育渠道,增强思政课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人物     
于敏2015年1月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敏不仅是核物理学家,也是中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在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方面屡有突破。他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  相似文献   

6.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培养新时代青年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鲜活教材。深入分析“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内涵,挖掘其丰富的育人价值,对培育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聂荣臻元帅是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奠基者和拓荒者,是“两弹一星”事业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12月21日,在由科技部、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召开的“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促进自主创新——纪念聂荣臻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说。  相似文献   

8.
在"两弹一星"研制的过程中,所有参与的单位和队伍紧紧围绕核心问题和任务目标,通过系统化的管理和科学化的机制,最终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基于此,本文探讨了"两弹一星"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两弹一星”精神跨域时空、历久弥新,它是中华民族顽强生命力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宝贵精神财富,能够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历史缘起、深厚意蕴及时代价值进行探寻,能够引导全国各族人民主动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讲述《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时,发现无论是人教版、岳麓版,还是初中、高中的教师教学用书。都没有说明“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发现对“两弹一星”具体所指也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是凝聚一个民族内部关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的前提.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 ,同时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五大精神 ,即重德精神、务实精神、自强精神、宽容精神、爱国精神。在五种精神中 ,自强精神是其他精神的基础和前提 ,处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3.
论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海 《西北师大学报》2003,40(5):119-122
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抽象、升华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支撑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独立与发展,使中华民族居于世界大国之林。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成为56个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使中国成为一个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国家。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世界图景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在语言中形成的结晶。"时间"观念作为最基本的俄语心智之一,折射着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识。语言中的成语、俗语、谚语与该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凝聚着民族的智慧。本文主要以俄语成语、俗语、谚语为语料,阐述俄语语言世界图景中所体现的"时间"观念。  相似文献   

15.
由西方社会主导和支配的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及其教育提出了挑战。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积淀、养成的结果,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对当前我国的民族精神发扬、增强民族认同和借鉴、吸收外来文明有着重要价值;因此,我们应从教育环境、教师队伍、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渠道系统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着手,推进我们的民族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学习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必定会激发全体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不断振奋民族精神,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国历史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在其百年沧桑历程中,基于对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惨痛历史命运的教训总结和对党成立后所面临的艰巨使命与整体国民精神素质病弱的现实,基于对国民精神素质重塑重要性的深刻体察,在致力于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制度破旧立新改造的同时,奋力疗治清除国民精神沉疴积弊,并在党的事业持续推进发展的同时不断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元素,为国民精神素质的重塑做出了巨大实践努力和革命性贡献,从而使国民精神素质实现了颠覆性的塑造改变,面貌焕然一新,民族精神获得浴火重生,为中华民族迈上光明的复兴之途创设了最根本的主体条件。  相似文献   

18.
吴越 《安顺学院学报》2012,(2):35-36,57
雷锋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党我军优良传统沃土。"诚信"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诚信"美德是雷锋精神的重要内涵。雷锋精神的"诚信"内涵体现在:雷锋时时处处要求自己"对党对人民要忠诚老实";时时处处激励和鞭策自己"做人民最忠实的勤务员";时时处处做到"用阶级友爱的精神关心每个同志"。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文精神的争议除了其伦理人文,就是中国政治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最高表现——民本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人文精神的文明古国,其人文精神经历了远古的自然人文精神到伦理人文精神的发展,其发展的目的和出发点都是人,在这种发展追求中,中国的人文精神在政治文化中最终升华为民本精神。这是中国政治文化的精华,由于各种传统,使得中国的这种人文精神在运行中往往走向反面。文章就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民本精神作辨证分析,在分析中弘扬民本精神的精华,争取为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中国政治文明中的"执政为民"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20.
2000-2011年的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存在民族精神渊源研究缺位、传统文化糟粕精华疏于甄别、民族精神内涵误判等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