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学期期末,我在批阅四年级语文试巷时,发现一篇没有写完的作文,虽寥寥数语却饱含真情。这是一篇留守儿童写的作文。读着它,不由想起姐姐前些年外出打工时,年幼的侄子送别她的目光,想起对班上数名留守儿童家访的情景……于是,我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写下这篇“下水文”——  相似文献   

2.
伊织开聊过去的一个月你们是怎么度过的?有谁看到了树梢上最先绽放的一抹新绿?有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了花朵开放的声音?伊织分享过你们的梦想和心事,也希望能分享你们的  相似文献   

3.
《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文章第三、四自然段分别列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从而获得成功的事例,这些事例会给读者带来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4.
我听到了这样一堂课,朴素,实在,令人耳目一新。做课者谁?特级教师管建刚。我对管老师的了解多源于他的习作课,阅读教学则是第一回。按照管老师的话说就是:"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经过团队教师研讨两年后方敢端出来,让大家"尝尝"。看来,管老师这回要当大厨,要当解牛的庖丁——初知启示内容,反复读文中关键的一句话;琢磨"一句话"  相似文献   

5.
将此文选入教材是一个奇迹或者说是突破。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这句话如此震耳,如此清澈,如此简约,又如此的艰难与深邃。现在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孩子们看到了,这篇著名的演讲已经超出了它在当时的影响和价值,但要真正地深入到每个人的内心及血液、思想与信仰中,还需要走很长的路。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但不应仅仅是个人的,还应当  相似文献   

6.
黄慶生同志在教“背影”這篇文章中,提出了兩個問題,提得很好。黄同志這樣肯用心思和對學生的負責態度都是值得全國教師們學習的。“背影”這一課在教學上是失敗了,提出了“究竟是教材有問題呢?還是我的教學能力太差或認識上有毛病呢?二者必居其一。”我們認為不是“二者必居其一”,而是“二者兼而有之”。“背影”是表現小資產階级不健康的感情的,在现在實在沒有選作教材的必要,語文課本中是不應該有它的地位的,這是一。第二,作者既然要教這篇文章,就不應該從文章本身中去追求什麽正面的健康的思想教育目的,而應該把這篇文章當作表現小資產階級感情的典型作品來加以深刻的批判,提高學生的批判能力。此外,作者對這篇文章(也許對其他的文章也是一樣的)所提出的教學目的(第一次及第二次所提的)都只限於思想教育方面,在語文知識方面却一字未提,這仍是不完全的,片面的教學目的,值得注意。由“背影”可能引起相類似的許多問題,希望全國中學語文教師同志多加研究,並將現有中學語文課本中不適當的文章檢舉出來。  相似文献   

7.
几年来,“四人帮”把持教育阵地,对教师乱扣“智育第一”的帽子,使不少教师的教学工作无所适从。那时,我在初次教《论打“落水狗”》一文时,就没有根据语文的特点讲授必要的语文知识,只是笼统地讲鲁迅打“落水狗”的精神与为什么要打“落水狗”的道理。结果是学生不能掌握语文知识,课文读不懂,记不牢,过后只得个“落水狗”应该打的笼统印象。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不同于数学、物理等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强的学科,需要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章题材体裁的不同,所要求的教学方法和切入点也不尽相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就是针对不同的文章考虑和采用不同的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真正带入课文情境之中,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内涵。一、从课文标题的寓意切入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有其特定的寓意及含义,  相似文献   

9.
说理文如何教?本文以《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为例,提出了说理文教学从"内容"走向"表达"这一观点,并从教学的四个板块分别进行具体阐述:聚焦方法,了解说理文"事例典型之美";聚焦表达,感受"形式表达之美";聚焦语言,体会"语言简洁之美";立足语用,注重表达迁移。这样的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异彩纷呈,人们也在不断反思,总结经验,以使语文教学更加科学,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诸多文体中,"说理文"是最重要的一类,探究其教学规律是语文教学研究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生字新词,会用“显然”“不然”造句。 2.能根据课后提示调整段意顺序,给课文分段。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懂得遇事要沉着冷静,善于分析,要当机立断。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课文中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以及船长急中生智的重要作用。 基本教法:变序法。  相似文献   

12.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22课。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要引领学生深刻领会“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滴水穿石”精神。在教学的预设过程中,如果进行合理的变序教学,将会突出教学重点、厘清教学难点,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屋七”中的一篇文章。文章借物喻理,脉络清晰:开篇用“滴水穿石”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本文论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会使事业成功”;文中列举了三个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以此印证论点的正确性;篇尾又引用反面事例“天上的雨水不能穿透石头”,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这个现象给人们的启示,即做事应该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这样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  相似文献   

14.
有幸聆听过特级教师管建刚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讲座,结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理论,更清晰意识到阅读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而学生学习课文,无非是经历一场写作的指导,借助文本语言的载体,打造一条通往写作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第九册22课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投影)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你从比较中知道了什么. ①水滴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景观.  相似文献   

16.
正教材分析:本文选自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屋七《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是一篇议论文,由石头被水滴穿的现象引出本文论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把事情做成功。文章分别列举医药学家李时珍、发明家爱迪生、著名画家齐白石三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那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7.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第34课《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课文,讲述了水变化的特点、水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状态及水与人类的关系。教学时要注意: 一、紧扣“变”字,认识水的特点的变化 1.篇首设疑,提问导读。会变是水最突出的特点。课文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我会变”。短短三字,经纬全文,贯通始终。教学时首先紧紧抓住这一句设疑:①“我”是谁?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每册就选编了为数不多的说理文教材,教师教学此类文体时,往往重理轻文,丢弃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严重缺失.  相似文献   

19.
关于教材处理。1990年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第一单元议论文,新增了《文学评论两篇》。这篇课文与茅盾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编在一起。茅盾评论的是长篇小说《水浒》的人物和结构,《文学评论两篇》评论的是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的内容和形式。第五册第七单元编有《项脊轩志》。《项脊轩志》为课外自读课文,《文学评论两篇》为课内自读课文。《文学评论两篇》既可作为《项脊轩志》课外自  相似文献   

20.
初四册的《新闻两篇》,一篇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另一篇是《葛洲坝安然无恙长江洪峰抵沙市》。这两篇新闻篇幅不长,写法上同中有异,因此,我采取一次两篇的组合法进行教学,收到了集中、强化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