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十六国北朝时期是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最尖锐最复杂的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自司马氏南迁,我国北方便陷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北方的匈奴、氐、羯、鲜卑等少数民族统治者逐鹿中原,彼此之间进行了残酷的厮杀,都力争在中原建立政权,取得统治地位。这一时期,在河北境内建立政权的,十六国时期有羯族建立的后赵,慕容鲜卑建立的前燕和后燕,氐族符坚建立的前秦。北朝时期有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鲜卑化汉人高欢及其子建立的东魏和北齐。五胡十六国的长期纷争,除了后赵和前秦两次暂短地统一北方之外,河北一直是割据势力相互争夺的地方,因此,使河北  相似文献   

2.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河西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割据政权,史称"五凉"政权。各政权辖境分布着众多的汉人和少数民族,他们错居杂处,相互学习,相互吸收,使民族间的差异性逐渐减小,促进了河西各民族的大融合,对恢复河西地区社会经济做出了贡献,为隋唐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一条重要渠道即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而作为丝路咽喉孔道的河西走廊,在佛教传播上无疑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五凉佛教,即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佛教。东晋十六国时期是中国佛教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五凉割据政权统治下的河西地区,由于经济、政治、地理、民族诸因素,一方面保存了汉魏以来的传统文化,另一力面又积极接受了外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区域。探索这个特殊文化区域内的佛教,应该说是五凉史研究中的又一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在北方建立的四个政权,既不同于以往的匈奴政权性质,也不同于同一时期其它少数民族政权,它们具有自身特点.该期匈奴政权具有浓厚的封建性质;除汉人之外唯我独尊的民族心理;吸收汉民族表层东西多,重封建礼法制度、文化建设而轻经济建设,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其国祚短暂.  相似文献   

5.
从西晋灭亡至南北朝始建这段历史,南方为东晋,北方则称为五胡十六国。但事实上当时的政权不只十六个,活跃在中国北方的也并非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北方古老的民族——丁零在汉魏西晋时期不断内迁,十六国时期活跃在中原地区的历史舞台上,建立了翟魏政权,北朝前期为反  相似文献   

6.
十六国时期,各割据政权在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纷纷调整统治政策。前秦皇帝苻坚重用汉族文士王猛,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革新,使前秦的国力日益强大,结束了我国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于去年10月24日至30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内蒙、青海、宁夏等二十多个省市的一百二十名史学工作者参加了会议。翁独健会长因健康关系未能亲莅大会,委托别人宣读了书面发言。大会就以下两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关于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主要讨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清代的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情况复杂,从汉代到西晋时期少数民族纷纷进入汉区,有些是自愿的,有些是被迫的,由于语言和心理素质不同,因而产生了矛盾;加之西晋统治者重视门阀,歧视和限制少数民族,引起了他们的不满,“八王之乱”严重削弱了西晋统治者的力量,刘渊乘机起兵残杀汉人,煽动民族仇恨,汉人被迫自卫。西晋瓦解后,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为争夺中原的统治权而互相厮杀,矛盾开始转化。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少数  相似文献   

8.
汉人官僚是辽政权中的一股重要政治力量,在辽的兴衰荣辱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着重就辽政权中汉人官僚的来源、地位及对辽社会的影响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9.
徐梓 《中国教师》2008,(15):35-36
<正>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在开始对汉族的征服战争时,一些"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蒙古贵族,认为"汉人无补于国",主张"悉  相似文献   

10.
元代将其境内的人民我分为四等,即蒙古、色目、汉人、南人。这种区分是在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逐渐形成的。它的形成,客观上是由于当时存在着民族判别和区域差异,而人为的主观的因素,也就是统治出于政治的考虑,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