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进了大学校园。为提高残疾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缩小其与正常大学生的差距,以聋人服装专业为例,参照行业对残疾人的职业能力要求,依据聋人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了中高等教育相衔接、显性和隐性融合教育课程相结合、以实践技能为主体的素质、技能、融合三位一体的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分析了"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的改革成效。  相似文献   

2.
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工作,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课程体系的两个组成部分。在注重显性课程建设的同时,开发和建设好教学活动中教师自身素质、师生关系、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资源及学生成绩评定等方面的隐性课程,使学生既学到知识技能又提高个人意志品质及职业道德等综合素养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3.
刘勇 《考试周刊》2011,(27):174-175
在学校地理教学形式中,显性地理课程和隐性地理课程两种形式并存。但是历来显性地理课程体系健全,忽视了教材之外的隐性地理课程的建设,地理素养的培养也存在一定障碍。本文在分析显性地理课程和隐性地理课程的基础上提出隐性地理课程的建设与地理素养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实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工程,文化素质课程体系优化配置与构建是题中应有之义.这里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剖析地方性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及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文化素质课程体系设计的具体方案,把课程体系整合成“文化素质通识课程”、“文化素质技能课程”、“文化素质拓展课程”三个模块,认为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应该走科学与人文融通之路,同时应注意课程开设的序列,促成“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形成联动机制,切实加强文化素质课程的管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真正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施勤 《现代企业教育》2014,(14):408-409
随着开放大学的成立,英语作为开放大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从教学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着改革,以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作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开放大学英语课程同样包含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它们一同构成了课程教育系统的精髓。回顾开放大学以往的改革历程,开放大学英语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显性课程方面,而对英语教学中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作用的隐性因素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如英语教学的环境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教师角色的定位等。作为身处改革大潮中的开放大学英语教师,应重视英语教学中的隐性因素,发挥其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从提倡"以人为本"的隐性课程视角出发,重视开放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一、隐性审美教育的含义隐性审美教育是由隐性课程引申来的。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又叫潜在课程、潜隐课程、隐蔽课程。它主要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指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无形的、隐藏于显性课程内外的但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那些课程[1]。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所谓“隐性审美教育”就是指教育者追求教育教学过程的美,在教育过程中创设或激发出的各种美的因素,让学生享受教育过程的美或者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感染[2]。如:课堂上老师端庄得体的仪态美、典雅优美的语言美和课堂宽松和…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对学生的通识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还比较薄弱,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文化陶冶不足,忽视全人教育。鉴于此,本文提出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健全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改革和创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包括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实践课程三部分,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8.
一、隐性审美教育的含义 隐性审美教育是由隐性课程引申来的。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又叫潜在课程、潜隐课程、隐蔽课程。它主要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指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无形的、隐藏于显性课程内外的但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那些课程。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隐性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显性课程同等重要。隐性课程能很好地达到某些教学目标(尤其是品质、习惯、态度等)。在隐性课程理论指导下,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将会有重大突破,少走外语教学"费时多、见效慢"的老路,为此,应鼓励外语教师大胆创新,积极开发英语教材中潜在的丰富的隐性课程内容。当然,其前提是教师对语言和语言学习本质的认识要全面,必须把外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明确认识到学习外语意味着学习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  相似文献   

10.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旨在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目标。本文以新工科建设为背景,探讨规划初步课程中显性加持与隐性植入的重要性和方法。通过显性加持,可以明确课程目标和内容,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隐性植入,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结合教育部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文件,本文提出了规划初步课程的显性加持和隐性植入的具体建议,旨在为新工科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扩展阶段(1993年以后)、实验创新阶段(1999年至今)。现阶段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受到进一步重视,社区教育课程内容趋于拓展和丰富,课程呈现特色化。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今后如何发展,需要在其价值取向上达成共识,因为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基于人们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在课程建设上必然表现出一种倾向性的观念。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等课程价值取向对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影响较大,呈现出实用性取向、民主与公平取向的特征。所以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总体趋向是,课程建设采取分权为主、协调统整政策,课程设计采用多方参与基本方式.课程实施和评估重加科举期.范.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技术路线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刘涛 《职业技术教育》2005,26(34):45-48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应遵循一条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即从职业分析开始,在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专业及课程目标,然后将课程目标分解,并借用DACUM表进行分项能力模块化整理;以DACUM表为基础,再进行课程的模块化分类;安排课程模块的进程,并根据专业特点进行适当变式.  相似文献   

13.
STEM教育的宗旨是整合创新,这对STEM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我国STEM教育领域却存在课程体系不明、课程目标不清晰、缺乏细致的探究学习设计、专业教师储备不足、未形成健康生态等问题。STEM教育遭遇的困境实际上是经验主义的前现代教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表现。STEM教育不是教学法意义上的教育革新,而是全新的教育实践。STEM教育需要与以往不同的教育实践生态。因此只有升级为现代教育,STEM教育才能摆脱上述困境。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发展新教育学,并在新教育学理论指导下组建新的专业团队,构建健康的STEM共同体和企业联盟,开发新的STEM课程并提供STEM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培养STEM专业教师以基于一致性的新方式实施课程,允许教师以教育众筹的方式参与STEM课程升级,最终实现STEM整合创新的教育旨趣。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课程综合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在教育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课程综合化的目的是学生获得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课程综合化的多样性和整体性等基本特征决定了改革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科学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个性化原则。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无一固定模式,是由高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的,因此,各个高校要努力探寻具有各自特色的课程综合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价值定位。对于专业课程而言,其具有基础性的反思功能;作为一"类"课程,是高职院校系统教育的根基;其追求超越实用的终极价值,乃是为了培育整全的人。"基础课程"应以主题思想、问题意识和实践品格为中心,进行"核心课程化"的体系架构。  相似文献   

16.
3+2分段培养是中高职衔接的方式之一,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中高职衔接的重点。在课程体系构建实践中,中职阶段要围绕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阶段围绕专业核心技术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逻辑性、渐进性和一体性。  相似文献   

17.
高职艺术院校音乐类教育中钢琴专业的课程设置,已经明显落后于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必须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点出发,整合和创新传统的钢琴课程,建立以钢琴伴奏为主干的课程体系,进而推进音乐类教育的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8.
Integrated curricula seem promising for the increase of attention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rimary education. A clear picture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ntegration efforts could help curriculum innovation. This review has focused on integrated curricula in primary education from 1994 to 2011. The integrated curricula were categorised according to a taxonomy of integration types synthesised from the litera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we deemed important were related to learning outcomes and success/fail factors. A focus group was formed to facilitate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and to test tentative conclusions. We concluded that the levels in our taxonomy were linked to (a) student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 enthusiasm generated among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the teacher commitment that was generated; and (b) the teacher commitment needed, the duration of the innovation effort, the volume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require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necessary teacher support and the effort needed to overcome tensions with standard curricula. Almost all projects were effective in increasing the time spent on science at school. Our model resolves Czerniac’s definition problem of integrating curricula in a productive manner, and it forms a practical basis for decision-making by making clear what is needed and what output can be expected when plans are being formulated to implement integrated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9.
美国社区大学的课程开发与管理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学校、专业和课程三个层面的学习目标保持一致;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技能标准和课程;有严谨的课程开发程序和发展更新系统工程。我国高职院校应将职业技能标准开发与课程开发相结合,应产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加强职业课程和学术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20.
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合流:反思、批判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合流,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其实质在于通过教师教育一体化和教师文化创新,提升学生的学习结果。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了推进两者的合流,需要创建"合作型"制度环境、开发课程与教学论"实验课"以及营造"学习型"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