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诗比兴笺》一书的作者问题,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李瑚先生就曾作过考证和论说,论定此书实系魏源所作,是魏源“以笺古诗三百篇之法,笺汉魏唐之诗”的《诗古微》之继续,只是后来为陈沆之子“遂其孝思”,才假托陈沆所作、署名陈沆而刻印成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在1981年出版《诗比兴笺》时的《出版说明》则说;“《诗比兴笺》四卷,清陈沆撰。一说系邵阳魏源寓居陈沆家中时所作,用沆  相似文献   

2.
奉手书并承惠赠大著《屈赋注解》(贵州人民出版社)一册,谢谢!拜读之后,获益良多。然大著中诸多观点或受《屈原新考》(中国文史出版社,作者张中一。下又简称《新考》.转述引文矾吗,均指该书)影响,或直接采用《新考》之说,如《新考》说“汉北”是“滩北”,指“西洞庭”“古滩‘汉寿’之北”(66页、70页);说“陵阳”是指“城陵矶水域”“城陵山之阳”(73页)或“巴陵之阳”(75页),又说“陵”是“小山”,“陵阳”是“山地之阳”(175页)或“陵”“陆”通用,“陵阳”即“陆阳”,即“大陆之阳”(175页);还说“庐江”不…  相似文献   

3.
王锐 《文教资料》2006,(20):103-104
司马迁籍贯“河津说”又找到了新证,本文对其主要论据“迁生龙门”、“河山之阳”、“殷济立碑”、“辛封村”及诗歌文献,逐一分析澄清,得出“司马迁籍河津”说缺少有力论据,难当推敲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史记·货殖列传》所载“然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也”中的“邯郸”指赵都时期的邯郸,其地理位置约相当于今邯郸市西南角的赵王城以及与之相连的东北部区域.“河”指黄河,位于邯郸城的东南.“漳”指洺水,位于邯郸城的西北.邯郸城正当洺水与黄河之间.  相似文献   

5.
一、古代对方位的称谓 1.在地理位置上,古人以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为阳。“泰山之阳,汶水西流”(《登泰山记》)中的“泰山之阳”,指泰山的南面。“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中的“汉之阴”,指汉水的南岸。 在地理位置上,古人还以左为东,以右为西。“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江左”,指江东。魏禧《日录杂说》云:“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长江流到九江后,折向西北。以这段江为界,来区分东西或左右。长江下游今江苏省南部一带被称为江东或江左,长江下游今安徽省中部地区,被称为“江西”或“江右”。“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慢》)  相似文献   

6.
1974年出土于洛阳的“繁阳之金”青铜剑铸工精巧,装饰华美,尤以其从部四字铭文,令人注目:其一,先秦古繁阳有二,究竟应为何处;其二关于“金”的真正含义;其三,衣冠带剑的具体功用。据考证,所指繁阳当是南繁阳,地点在今河南新蔡县以北,当时是经济要地,地理位置重要,属兵家必争之地;剑铭中“金”字的含义当指兵器,“繁阳之金”应释为繁阳所铸之剑;衣冠带剑有相当的功用,即表身份、封爵及出使访客时带剑。此外古人带剑还具有礼治和修身养德方面的意义,表现了剑除有与戈、矛等古代兵器共有的兵器属性之外,还有其特有的非兵器属性。正是这一属性,使得春秋战国间带剑之风十分盛行。  相似文献   

7.
韩愈许多诗篇从不同角度对中唐学府垢黑暗政治和上层阳了一定揭露,得由于政治局势复杂,故其部分诗作比较委婉含蓄,如《读东方朔杂诗》,”东方朔“之寓意就至今未能达成共识。本文在考查历代学者各种观点的基础上,上了陈沆及钱仲联先生“吐突承璀说”的合理因素,补充其不足之处,并结合对中唐收叶突承璀生平经历的历史考证得出’东方朔“之寓意即为吐突承璀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河阳”应作地名解贵州付泽光《愚公移山》(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五册人教社版)一文中,把“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之“河阳”释为“黄河北岸”,并进一步解释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一些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也用此说...  相似文献   

9.
今年武汉市高考预选文科试卷的一道文言翻泽题中有这样一组句子: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刘向《说施》)有些学生将“日出之阳”误译成“初升的太阳”。其实,只要认清这是一组对句,我们便可对文见义,知道文中的“阳”是同“光”、“明”相对照的,当指阳光。  相似文献   

10.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些句子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对其中“阴”“阳”却总不能完整地加以解释,于是就看注释或从工具书中找答案:“阴”“阳”是一个相对概念。《辞海》中解释为:“阳”与“阴”相对。最初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以阴阳指自然界两种对立的物质势力,并以此来说明自然现象的变化……《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存在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中的两大对立面之一……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即是如此,还是有可能不甚理解,如果我们用地理知…  相似文献   

11.
说“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古文字字形、偏旁分析,辞例归纳和文化心理等多角度的综合研究,认为“阳”之本义是“向阳”,并对“山南水北曰阳”作了合乎科学的解释,对“阳”之词义引申系统进行了重新梳理。  相似文献   

12.
中国以“阳明”名山者有三,分别为得名于宋代之前、位于浙江绍兴地区之被称之为道教第十洞的“阳明洞天”,得名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的阳明山,以及蒋介石于1950年为纪念明代著名学者王守仁将位于台湾省台北市近郊的“草山”所改名的阳明山。又王守仁因在浙江绍兴的“阳明洞天”修真证道,自号“阳明子”。文章就“阳明”之语义内涵进行考释,进而讨论王守仁以“阳明子”自号以及阳明山(洞天)得名之原因,从而梳理出三处阳明山之内在的精神纽带关系。  相似文献   

13.
清代嘉道年间的诗赋家陈沆是诗人,也是“清代律赋四大家”之一。近一二十年来,由于各地重视地方先贤文献的整理,《陈沆集》两度整理出版,这对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地方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与研究不无奠基之功。2002年和2016年《陈沆集》两度出版发行,在校点上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整理出来以供阅读《陈沆集》参考。文章的后半部分全面梳理了陈沆的律赋创作,有利于重新全面地认识陈沆的文学成就。陈沆存留的律赋全为馆课赋,多达76篇,其律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嘉庆道光年间学术风气由汉学向理学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靖康之变北宋亡国后,梁兴为首的太行忠义社,在泽州、阳城、沁水、垣曲、翼城等太行山地区,坚持了长期的抗金斗争。太行忠义的意义不限于配合岳飞抗击金兵,他可能与梁山好汉有关,他的前身可能是梁山好汉。因此,梁兴为首的太行忠义,可分二个阶段:北宋末年,他们已经据险筑砦聚义太行山,反抗北宋暴政;北宋灭亡后,他们改换旗号,才转而抗击金兵,呼应岳飞收复中原。  相似文献   

15.
课文《登泰山记》首句云:“泰山之阳,■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各种选本对“阴、阳”的解释都是:山的南面水(河流)的北面叫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叫阴。一般的字、词典和辞书甚至把山北水南、山南水北误当作“阴阳”的本义,至于为什么山南为阳、水南反为阴,山北为阴、水北反为阳,更未作详尽解释。”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术语。古人认为宇宙和万事万物中都包含着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即阴和阳。如自然界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又如人际伦理上君  相似文献   

16.
太阳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关系至为密切,所以与太阳有关的自然现象很早就引起了人类的关注,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画有太阳出现在山上的高空的图画是人类崇拜太阳的明证。《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云:“水北为阳,山南为阳”,《释名·释山》云:“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这些记载反映了人类对太阳光照变化的认识。并且人类很早就把地理名称同太阳联系起来。如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告城镇),就是因为位于嵩山之阳而得名;峰阳,因位于“峰山之阳”而得名。春秋时期,以阳名地的渐多。如晋有南阳、晋阳、周  相似文献   

17.
过去有的人肯定《水浒》中的宋江,重要理由之一,是说宋江指挥梁山起义军打了不少胜仗,为梁山农民起义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甚至把宋江吹捧为“具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宋江究竟是对梁山起义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的“军事家”,还是叛卖梁山农民起义的罪魁,我们必须用马列主义政治与军事统一的观点进行分析,认清它的实质。  相似文献   

18.
"阴""阳"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其本义,“阳”为山南水北之谓,“阴”为水南山北之谓也。这种解释表明古人注意到了我国地势的特点。“阴”和“阳”由其本义,各产生了较多的引中义,这些意义几乎都能对举。“阴”“阳”组合而成双音词:“阴阳”也有较多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甘肃教育》2008,(24):F0004-F0004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5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因为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从中流过,看上去宛若门阙,所以又被称为“伊阙”,唐代以后,多称其为“龙门”。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诗比兴笺>一书的作者问题,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李瑚先生就曾作过考证和论说,论定此书实系魏源所作,是魏源"以笺古诗三百篇之法,笺汉魏唐之诗"的<诗古微>之继续,只是后来为陈沆之子"遂其孝思",才假托陈沆所作、署名陈沆而刻印成书①.上海古籍出版社在1981年出版<诗比兴笺>时的<出版说明>则说;"<诗比兴笺>四卷,清陈沆撰.一说系邵阳魏源寓居陈沆家中时所作,用沆名义刊行."然而,<诗比兴笺>一书毕竟自咸丰五年初刻本开始,即署"蕲水陈沆撰",且魏源于咸丰四年撰写的序中亦说是"蕲水陈太初修撰",故而对该书作者"实系魏源"一说,终因缺少魏源亲笔确证以及同时代人的旁证而难以确定.随着魏源著作辑佚和整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所获信息的不断增加,特别是通过吾友戴维提供的两条信息,可说是找到了证明李瑚先生考证确凿无疑的重要证据,才使我们对<诗比兴笺>一书的作者问题不再犹豫,可以肯定它确系魏源所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