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旭 《记者摇篮》2006,(10):26-27
眼下新闻媒体如雨后春笋,竞争激烈。一旦发生新闻事件,各路记者蜂拥而至。因此在新闻报道上,除各家新闻单位各自策划的新闻外,很难再有独家新闻。那么记者如何能在这种“公众新闻”中,技高一筹,采写出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特的新闻报道呢?我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无意”的采访中做个“有心”之人。那么如何做个“有心”之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新闻敏感性。大家都知道,新闻敏感性是指新闻工作者敏锐地发现新闻和对新闻所具有的价值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有了新闻敏感,就能敏锐地发现并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最有新闻价值之处,…  相似文献   

2.
叶红菱 《新闻窗》2014,(4):14-15
在当今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记者的社会地位和采访工作都受到全新的挑战。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10多年的采访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无论是容易接近的还是难以接近的采访对象,无论是突发性事件还是敏感性事件,只要做到“带心”采访,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这里着重说说记者在采访中需要具备的“三心”:真心、细心和责任心。  相似文献   

3.
1988年和1990年,我的一篇消息和一篇通讯分获全国首届地报好新闻和浙江省维护消费者权益好新闻。因为这两篇好新闻都是出差时路上拣来的,所以一些同行明友戏称这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但我却  相似文献   

4.
夜深沉,万籁俱寂。内蒙古铁道报社所在的那幢小红楼里有一间办公室却依然灯光明亮……第二天清晨,当人们三三两两地赶来上班时,便听到值夜班的门卫在发表“新闻”:“嗨!路局肯定又有什么大事了!昨天,我见许总编办公室的灯亮了大半宿!”门卫所指的许总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内蒙古铁道报社总编辑兼社长许锡庆。他猜的还真不错,那晚,许总编在筹划一个重大题材的报道。多年的办报生涯,使这位60年代北京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早已习惯了这种挑灯夜战的生活。如今,“天命”之  相似文献   

5.
闲谈人生     
人生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只是短暂的一瞬。在短短的一瞬间,只有工作方能产生一种永恒的美丽,为你的存在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美国著名政治家,前国务卿杜勒斯晚年得了癌症。天天忍受肉体的剧痛,医生都目不忍睹,要给他打麻醉剂,杜勒斯却说:“不要麻醉我,这样我会不能工作”。  相似文献   

6.
闲谈设计     
付群堂 《青年记者》2006,(16):84-84
平时与朋友交流的时候,总会提到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我认为有两点:1、符合自身品牌定位;2、能唤起目标读的强烈共鸣。一个稳定而又独特的设计,是杂志维系与读关系的心理纽带,同时也是品牌创造着市场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上述两点呢?  相似文献   

7.
无意第一     
无意中,今年我竟在新闻界创下了两个“第一”:第一位登上帕米尔高原祖国西疆最西哨的女记者,这是站在边境线上才得知的;第一位直书当代正红正“火”名人之弱点的记者,这是新闻理论界一位前辈问我那篇《再看陈章良》“创意”时才得知的。 虽说记者当有“第一”意识,新闻就重是否“首创”,但我确是无意自己创第一。盛夏,选拔京城10名中小学生组成“帕米尔高原探险营”,同行大都说我“疯了”:千万里行程,你能保证无空难、无车祸、无天灾、无人被偷被抢被袭击被……你搞这项活动挣不到“回扣”,出不了大名,也不可能滞洒浪漫走一回,更甭想由此而升迁……何苦来哉?  相似文献   

8.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哲学命题。要谈网络,就不太适合这般严肃了,尽管说认识“网络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一样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1993年3月12日。这是一个必定要在河南新闻事业史尤其是河南广告史上写下一笔的日子。这一天,是中国法定的第十五个植树节。作为中共河南省委机关报的河南日报,却一反十四年来年年把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作为重要内容在头版报道的老例,在头版刊发了北京亚都人工环境科技公司的整版广告,而将植树节的报道放到了二版。这个举动,使《河南日报》成为在全国继《文汇报》之后第四家在头版刊登整版广告的大报,而在省、市、  相似文献   

10.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2月25日播出了一条关于我国电力发展情况的报道。这是一条概况式的报道,可以说题材比较重大。由于中央台在播出时采取了“淡入淡出”的形式,缩短了这条信息与听众的距离,可听性很强。就内容来说,这篇报道比较“硬”,其中涉及很多数字和专业术语,加上题材较重大,如果不精心地做一番处理,很容易使报道“板着面孔”只谈大道理,报一些听众并不一定关心的数字,给人以枯燥、平淡的感觉,让人漠然置之。但《午间半小  相似文献   

11.
去年12月初,香港《经济日报》高级采访主任邱诚武先生和记者黎佩儿小姐到我办公室来“闲谈”。说好是“闲谈”,因为自从退休之后,很不愿意再接受“访问”,对报刊杂志的要求访问,总是推之再三,直到访者是熟人出马,那总不能说“不见’了。 这次谈话足足谈了三个多小时,回述一下当日三人“闲谈”的原意和实际语句,和同业们略论在香港办报的甘苦。 在西方社会中,报纸通常可分为两类。即特定性和大众化的两种,前者以特定读者为对象,后者以大众读  相似文献   

12.
有心与无奈     
郑若麟和王海曦应被视为有心的记者,一位是上海《文汇报》驻巴黎记者,一位是中新社记者。二位在国务院副总理、上海市长朱镕基四月率团访法时采访了这个团,写了一些报道。但最能显出他们是“有心人”的稿子,当推4月21日《文汇报》上发表的那篇“巴黎专电”,题目叫《巴黎采访朱镕基记者瞠目遇三难》。——能在采访时归纳出“三难”来,显然是动了脑筋的,郑、王二位堪称“有心”的记者无疑。有心,应当说是记者的一个基本功,就新闻五个W来说,或新闻的“快新短活”等要求来看,都需要上心的记者才能胜任愉快,否则,凡事稀里马虎,糊里糊涂,是决计写不出好的新闻作品来的,到手的新闻可能会失之交臂,眼皮底下的“活鱼”可能会倏尔溜走,以致叫苦不迭,追悔莫及。这就用得着笔啊本子啊之外的功夫,——用心的功夫了。但光是用心,是不是就会造就一位好记者呢?难  相似文献   

13.
有心则灵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借用这句古话,联想自己新闻工作实践,使我感悟到一点:人不在精,有心则灵。 新闻业务工作千头万绪,概括起来主要是两项:写什么和怎么写。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做一个新闻战线上的“巧妇”,不但要学会做“饭”──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而且首先要会找“米”──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人们不难发现,身处同样一个环境,有的能找到很多“米”,有的就找不到“米”;有的把“米”当作砂子抛弃了,有的把砂子当作“米”拣来了。这些,大都与新闻敏感有关。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4.
彭波 《传媒》2012,(4):63-65
正他,是80后,更是创业者。因玩儿而起,成为了优秀的"技术男";因为梦想,又和偶像比尔.盖茨一样休学,开创了自己的小小事业——PPTV。但7年之后,当时的"small potato"成为了拥有3亿用户,网站整体日均PV达到1亿,直播在线峰值超过800万的"Darkhorse",正在向中国视频行业的第一阵营发起冲锋……而他说,"这一切,不过是天助自助者,是坚持过程中的无意绽放"。  相似文献   

15.
有心就有光     
我是个不幸的女人,刚度完蜜月,新婚丈夫便在飞往国外出差的途中殒命于空难.从高中到大学再到参加工作,我们在一起好了八年,他却匆匆丢下我,一个人魂赴天国了,怎不叫我伤心欲绝!更给我带来致命打击的是,由于料理丧事过于劳累和悲痛,我小产了.连最亲爱的人留给我的骨血都没有保住,我真没用!  相似文献   

16.
在多媒体时代,激烈的竞争迫使电视新闻记者要有细致的观察力,从而发掘更多、更新、更有意义的新闻线索,秉笔为民,弘扬社会正能量,准确及时地反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此来找准身为一名记者的人生坐标,采写出更多精彩的篇章。  相似文献   

17.
闲谈中捕捉到的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名记者,能从别人的闲谈中捕捉到新闻,是一种基本技能。刚刚获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学者不得为商家当“托儿”》正是来自一次朋友间的闲聊。虽然信息“得来全不费工夫”,但采访起来却煞费苦心。一次聊天中,朋友说起一件我感兴趣的事情:中国生化学会最近的一次会议上出台了禁止会员利用学术组织之名为商家当“托儿”的“家规”。出于职业的敏感,我意识到这件旁人看来也许不起眼的业内事件的深远意义。因为,在2001年之初我就已嗅到科技界反思、自省的气息,科技界中学者与商家相互利用的现象日渐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  相似文献   

18.
(一)1990年7月份,我去哈尔滨采访“活烈士”李玉安,在巴老县武装部查看到了李玉安当年(1952年)转业时的鉴定,不仅写了他的优点和缺点,而且两者篇幅几乎名占一半。当我读到“团结作风差,如,与同志打过一回架”时,在场的武装部长、政委以及几位工作人员,每人发了一番感慨:“听!过去的鉴定写得多么实在。”“人家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敢于写缺点。”“咱们现在的鉴定是成绩一大堆,缺点一带而过。”“还有不少没有缺点的鉴定呢。”从哈尔滨回来,我写的《您永远是最可爱的人》的长篇通讯很快就在《解放军报》发表了,可是看李玉…  相似文献   

19.
报道关全局,得失寸心知。有一回,我向报社老领导请教,正在兴浓处,他话锋一转,说:“莫以为跟着叫好就省心,不,不!”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他还是顺着自己的思路开拓。什么报人可不能学街头围观卖膏药的那帮人,只要人家双手抱拳,走一圆场,说一声:“哥儿们弟兄给捧个人场”,我们就扯着脖子直声吼:“好!”不管他卖的是真东西还是伪劣货;什么报人更不可学旧社会那些跟着恶少的痞子,专在戏台子下为某一个“戏子”叫好,而自己明明知道这声“好”的背后有险恶用心……渐渐地,他的语气里有了不想掩饰的激愤:“我这绝不是空穴来风!要知道,我们的报界确实出现过一些专业叫好者,曾经为‘亩产10万斤粮’的‘卫  相似文献   

20.
说来你许会咋舌:我的头一篇就获了奖!不信?听我道来──自这以前,咱也做过许多“无用功”:写稿不少,投出去也不少,却都泥牛入海,没有回声。我在寻觅着契机。1991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当时在总参炮兵指挥学院政治部当报道员的我,请假到一家地方理发店理发。3D上下年龄的女理发师边理边问我:“你是哪个部队的?”我答:“炮院的”。她又问:“你们有个姓马的大校么?高个儿,东北D音,蛮有风度的。”我略作思索,那肯定是我们政治部马副主任!我反问:“您认识他?”,“他这个人爱管闲事儿。上个礼拜天,当时没顾客,我们几个理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