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赋起源于汉朝,被认为是文学自觉的起点,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汉赋具有散韵结合、专事铺叙的特点,其内容可以分为五大类,其中对宫殿城市的渲染和对帝王游猎的描写在汉赋中最具代表性。鲁迅先生提出文学自觉后引起了文学界激烈的讨论,而文学自觉体现的是文学态度和文学观念的转变,这一转变使文学发生了变化并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因此,就汉赋的形成和发展进行阐述,从作家、观念、艺术、理论等四个方面,对汉赋与中国文学的自觉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汉赋中宫怨题材并不多见,但对后世宫怨题材作品的创作和抒情小赋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诗经》中的宫怨作品,汉代宫怨赋在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更深的挖掘和拓展。汉代最重要的宫怨赋出于大赋作家之手,产生于汉大赋全盛期,但其叙述的视角和取像的特点却对抒情小赋具有极大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社会现实的艺术反映,汉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之文学",并且作为源于民间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我们传统观念中的宫廷雅文学,必然也反映了当时的广大社会万象。汉赋作品中保存了很多关于汉代的人生仪礼、岁时节日及民俗信仰等方面的风俗文化记载,为现在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而且,这些汉赋作品也只有放在当时的风俗文化背景下进行关照,才能深切把握其特质。因此,理清汉赋与汉代风俗文化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汉赋这种文学样式,而且对于我们了解汉代人民的风俗文化,重新认识汉赋在汉代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白古题乐府诗创作的渐进过程 ,共分为四个阶段 :即拟作期、形成期、深化期和新变期。拟作期的创作主题是传统的任侠和爱情 ;形成期初步形成了李白乐府的豪放飘逸、纵横跌宕的独特风格 ;深化期的创作题材更加广泛 ,反映社会生活也更深刻 ,艺术风格更成熟 ;新变期 ,由于受“安史之乱”影响 ,诗人的乐府诗歌题材、表达方式都有歌行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李白古题乐府诗创作演进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古题乐府诗创作的渐进过程,共分为四个阶段即拟作期、形成期、深化期和新变期.拟作期的创作主题是传统的任侠和爱情;形成期初步形成了李白乐府的豪放飘逸、纵横跌宕的独特风格;深化期的创作题材更加广泛,反映社会生活也更深刻,艺术风格更成熟;新变期,由于受"安史之乱"影响,诗人的乐府诗歌题材、表达方式都有歌行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阴阳五行思想作为汉代人的思想骨干,自然会对汉赋创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阴阳五行思想首先直接地表现在汉赋文本中:阴阳观念主要从汉赋描述自然天道与社会人伦两个方面的内容中表现出来;五行观念主要通过五德终始说在汉赋中有诸多体现。其次,阴阳五行思想中"时序—方位—五行—颜色"对应体系的确立,极大地影响了汉赋中时间、空间、颜色的表述,这些表述也因此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最后,阴阳五行思想通过其方位意识潜在地影响汉赋的结构,使汉赋具有强烈的结构意识与秩序感。  相似文献   

7.
汉赋为“一代之文学”,是汉代儒士文人承《诗经》、《楚辞》创作的一种文体.其中,游艺作为一个特殊题材在数量上颇为可观,其内容显示着汉民族在民族文化形成期的文化特质,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对两汉游艺赋的研究目前大多涉足题材源流、民俗文化价值的范围,在篇目校勘、艺术物质等方面少有提及,还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8.
我国青铜器发展历史悠久,大致经历了形成期、鼎盛期和转变期三个阶段.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在承袭商周礼器的基础上,开始向实用器过渡,并在器物造型、装饰纹样、地域风格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是我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9.
在个体的各种生理组织发育过程中,神经组织的发育至关重要。本研究按照胎儿期大脑的功能和结构的发育特点将胎儿大脑发育分为神经管形成期、神经细胞大量增殖迁移期和突触大量形成期三个阶段,并详细介绍了每个阶段大脑发育的主要特点和注意事项。了解胎儿期的大脑发育不仅能帮助人们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备孕,也对相关人员进行科学研究或早期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金花 《考试周刊》2009,(43):161-161
实习护生是医院中的特殊群体,她们充当着学生和护士的双重角色,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期,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是护生向护士转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护生要完成生理需求、自我概念、角色功能等各方面的转变,而这些转变是在护生实习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完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人们的需求,包括健康需求越来越高.社会对护士、实习护生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