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学校的责任,高职院校是培养实用技术型创新人才的摇篮。体制观念、师资和学生三方面因素影响着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鉴于此,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创新型教育观,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努力提高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分类培养既是适应生源多样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应然之举。随着高职扩招政策逐步落地,人才分类培养方案的实施难度增大、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灵活性不够、师资数量不足且质量不高、学生学业考核评价针对性不强等挑战日益凸显。高职院校要尽快适应生源多元化的要求,将"分类培养、多样成才"这一核心点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学业考核评价等各个方面,切实保证各类生源皆可成长、皆可成才。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高职骨干院校主要采用的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此,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探讨创新与高职骨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管理的意义,同时提出高职骨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途径,以期能够对高职骨干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专业技能缺乏、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基于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基于"专创融合"的"三阶递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革多元化的考评机制,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要真正发挥服务功效,就必须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区域经济建设要求。采取开放式教育理念,对创新创业型人才进行培养,建立校企合作的平台,实现区域经济和高职院校的关联互动。这是适应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提高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研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并对河北省高职教育的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进行了分析,进而得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优秀创新创业人才是当下高职院校刻不容缓的任务,然而不少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培养理念错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师资匮乏等问题。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现提出"金字塔"阶梯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并秉承人才培养循序渐进的规律,探索了如何通过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反哺,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以夯实"塔基",不断甄选人才组建创新创业团队以壮大"塔身",重点培育个别项目、培养双创精英以突出"塔尖"。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与创新,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改革的重点。但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还不健全,尚未形成,这严重制约着创新型才培养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本文通过对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在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进行分析,试图在新形势下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生就业能力,以促进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8.
在创新创业的时代流行趋势下,高职院校如何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逐渐成为了现阶段高职院校最关注的问题。"互联网+"的出现使互联网领域成为了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重要内容,但传统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很容易造成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误解。所以,基于"互联网+"的视域,高职院校开展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主要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阐述"互联网+"视域下研究高职院校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建立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严玫玫 《考试周刊》2011,(63):19-20
高职高专院校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如何创新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模式,使公共英语教学更好地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些年来,高职院校教育逐步从单一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向多元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利用不同的学科理论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探索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如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科学学、系统学等的结合,大大促进了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其发展,并使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
马红 《文教资料》2020,(6):129-130,126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具有应用型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巨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应用型创新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构建立体式、多元化课程体系、"项目+基地+企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营造团结协作的创新育人环境等途径提高高职学生的应用型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总是围绕着"素质"和"能力"来展开的。怎样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个重大课题已摆在我们的面前;如何跟随现代社会的发展,培养受社会欢迎的人才,这是高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高职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杨方  武红阵 《职教通讯》2017,(11):30-33
创新创业是高职院校一大特色,创业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更是高职院校办学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服务外包作为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新产业,因其专业性强、创业门槛较低、发展持续性较好,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门行业。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对服务外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效探索,自主建构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创业素质与创业技能融合、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融合、创业文化与专业文化融合"的"四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业潜力的高层次服务外包人才。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影响着教学模式,并提出要以新时代背景为教学方向,对音乐表演专业人才进行职业化培养。从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局限性,培养更多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音乐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职业化创新,已经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对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进一步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培养的职业化教学;使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职业化水平与社会需求相符。  相似文献   

15.
协同创新的教育模式能够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上一层楼。本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探求协同创新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培养创业人才的方法,以便高职院校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高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和其他本科类院校具有较大的不同点,高职院校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的实训教育,利用"双轨、双控"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文章主要分析高职院校的"双轨、双控"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培养农村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根据农村实际和农民的需求,构建开放式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要求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从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学习资源等方面为学生创造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教学与学习条件,以方便学生自主自由地学习。目前,开放教育正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和时代潮流,我国职业教育开放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宜从培养农村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入手,稳步推进开放式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关于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职院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顺应时代和突出高职特色的必然选择。为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谋求合作,加强实训基地、专兼职教师团队的建设,推进体制创新,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好局面。  相似文献   

19.
“1+1+1专业导师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高职院校建立"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基本目标,将专业导师制作为教学模式,融入到日常教学计划当中,构建一个全方位的专业教育平台,将技能训练和创新实践进行有机结合,突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经过三年实证研究,该模式有利于丰富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教学运行机制建设,既要建立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切入点,形成开放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流程;又要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和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形成确保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职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