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2011高校教师发展国际研讨会"的主题是"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主要讨论议题为"借鉴先进的高校教师发展经验"、"探索本土化的高校教师发展实践"、"开展深入的高校教师发展研究"和"建设高效的高校教师发展机构"。与会代表同专家以及报告者围绕上述问题开展了深入的讨论。与会人员认为:以教学能力发展为核心的高校教师发展是高校当前必须而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本土化发展是高校教师发展的必经之路,研究先行是高校教师发展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专门的机构是高校教师发展系统化的重要平台,基于学科的发展是高校教师发展的根本特征,促进学生发展是高校教师发展的本质目的,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是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法规化是高校教师发展落到实处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2.
和谐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生活的需求.高校教师的人际关系尤其不可忽视,由于高校教师自身自我意识强、典型的“独角智力活动”等特点,增加了高校教师人际关系的难度,为改善高校教师人际关系,高校、教师自身以及社区应共同努力.为高校教师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高校教师劳动特征的绩效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教师的劳动具有劳动动机多样性、劳动过程复杂性、劳动成果滞后性等特征。传统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忽视高校教师的劳动特征。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应基于高校教师劳动特征进行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恰当的管理目标,做好岗位劳动分析,建立平等的管理关系,树立尊重高校教师劳动的绩效管理原则,从而优化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4.
以湖南省内7所普通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基于信任理论分析框架,以信任关系为中介变量,提出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模型.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的情感信任、认知信任和制度信任对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都具有积极影响:而高校教师的个人品质、能力、关联强度、竞争程度、组织沟通、组织公平等又是影响高校教师信任关系的前因变量.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耦合形成互联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系统,该系统是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互联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系统涌现出开放性、多元性、主体性、交互性、共享性等新的系统特性。基于复杂系统整体观,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即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系统演进的目标是实现高校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以学术为业的过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基于互联网的共同体发展模式,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是自组织和他组织的协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6.
吴桂翎 《文教资料》2008,(14):206-208
笔者采用访谈法,以来自安徽的40名高校教师为被试,探查当前高校教师应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类型、特点,分析评价高校教师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的有效性,以期为高校教师有效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以赣州市某高校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然后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和教师层面分析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最后提出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8.
影响高校教师学风的制度体系,除了国家、地方和高校为搞好学风建设专门制定的制度规范外,还包括高校现行的科研考核制度、职称评价制度、薪酬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等。通过对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当前高校教师的学风现状和教师对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制度体系影响实效的评价,分析相关制度对高校教师学风的实际影响,为探索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搞好高校教师学风建设、解决高校教师学风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师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来自社会、生活及家庭等方面的压力,这些无疑会使高校教师产生紧张、疲劳、焦虑等身心不适应的症状。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工会组织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造成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探讨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体育锻炼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作用,为促进高校教师身心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与高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普遍。本研究为探寻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深层次影响因素,调查获取227份有效问卷,了解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普遍情况和严重程度,然后测度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分值,最后,运用回归分析方法进行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职称、科研压力满意度、月收入和高校制度公平性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文化程度越低、科研压力越大、月收入越低以及高校制度越不公平,将导致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加剧;职称越高,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越高。建议高校合理安排科研工作量和考核制度,提高高校教师待遇并完善高校管理制度,提高制度公平性,从而解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促进高校教师高效工作。  相似文献   

11.
高校教师专业化中,教育专业化明显薄弱,忽视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原因主要有:历史惯性的影响、教育观念的落后和对高校教师职业认识上的偏差。为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争取使每个高校教师都能达到教育专业化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时代背景、高校心理教育现状和研究成果三方面对高校教师心理教育模式构建研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主要从高校教师心理教育的基本概念出发来对高校教师心理教育的理念进行定位,提出了以学校行政部门为领导、教师专业共同体和心理教育中心为支撑的一体两翼的高校教师心理教育组织保障模式,分解了高校教师心理教育的五个过程。  相似文献   

13.
高校教师职业心理资本是高校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核心心理要素.高校教师职业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对促进教师和高校的协同发展,提升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绩效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研究采用“高校教师职业心理资本量表”对国内8所院校的718名高校教师职业心理资本水平进行了差异性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发现高校教师职业心理资本及其因子均分处于中等水平;高校教师职业心理资本四个二阶因子均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人际资本、情感资本、认知资本、意志资本.以人口学变量为自变量,高校教师职业心理资本及其各因子为因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高校教师职业心理资本及各因子水平在性别、职称、文化程度、工作时间和专业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而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高校教师职业心理资本及各因子水平上并未检测出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教师专业化成长阶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教师是实现高教强国的核心力量,高校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如何,从根本上决定着高等教育的质量,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成败。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是集学术性、教育性、社会性和创新性为一体的动态发展过程。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有五个成长阶段,应从每个阶段的成长特点出发,制定各阶段的专业发展目标,分类指导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对高校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有潜质的优秀教师成长为卓越教师。  相似文献   

15.
为推进我国高校教师培训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文章使用SPSS22.0软件,对来自中国知网中的413篇有关高校教师培训领域的有效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国内高校教师培训研究热点知识图谱,以呈现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结果发现,国内高校教师培训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研究、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研究、高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方面。高校教师培训研究热点领域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日渐重视高校教师岗前校本培训;逐渐关注高校教师培训模式和培训体系;日益侧重高校教师网络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时代背景、高校心理教育现状和研究成果三方面对高校教师心理教育模式构建研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主要从高校教师心理教育的基本概念出发来对高校教师心理教育的理念进行定位,提出了以学校行政部门为领导、教师专业共同体和心理教育中心为支撑的一体两翼的高校教师心理教育组织保障模式,分解了高校教师心理教育的五个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时代背景、高校心理教育现状和研究成果三方面对高校教师心理教育模式构建研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主要从高校教师心理教育的基本概念出发来对高校教师心理教育的理念进行定位,提出了以学校行政部门为领导、教师专业共同体和心理教育中心为支撑的一体两翼的高校教师心理教育组织保障模式,分解了高校教师心理教育的五个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在原因和外在推力,掌握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规律,分析了高校教师基本特征,高校工作氛围及高校管理制度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辽宁省普通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辽宁省高校教师体育人口为20.15%;高校教师对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健身的知识了解甚少,深受教师喜欢的项目主要为有氧健身项目;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主要集中在公园、住宅小区、社区、路边空地等公共活动场所,高校教师从事体育活动的目的主要表现为强身健体、防病治病以及休闲娱乐等;没有时间和懒惰是影响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高校教师间的合作是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向度,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离不开教师间的合作。从高校教师合作文化解读为切入点,阐述了高校教师合作文化建设前提条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培育高校教师合作文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