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谈实际教学中悬念的设置方法。  相似文献   

2.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而感到不满足产生的。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丰富想像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谈几种“悬念”设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纪雪珍 《农村教育》2002,(10):64-64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知不满足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谈实际教学中悬念的设置方法。  相似文献   

5.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6.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能完成或者不满足而产生的。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从而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发生兴趣。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悬念:  相似文献   

7.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可以表现物理的魅力和艺术感。  相似文献   

8.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  相似文献   

9.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指学生对所研究对象感到困惑不解而产生的一种“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急切等待的心理状态,它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稳定注意力,增强记忆力,促使学生进入更为深层次的探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适时把握契机,精心设置悬念,以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那么,怎样设置悬念才合适有效呢?下面结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谈自己的体会。一、导入设疑一石激浪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在课的导入阶段进行悬念的设置,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触发其学习热情,起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  相似文献   

10.
<正>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设置有效的悬念也是一种好办法。巧妙的设置悬念可以引发小学生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科学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愿望和持久的兴趣,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不断地萌发,感悟到探究的乐趣。小学科学教学中设置悬念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究寻求合理的解释,在师生中开启多方位的交流通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科学教学要吸引学生,就要做到"趣味"和"高效"并存。要做到趣味,设置悬念的确是一种好方法,悬念也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造成  相似文献   

11.
章回小说和编剧本惯用“欲知详情,且等下回分解”的手法,情节到了紧要关头,往往来个“急煞车”,引而不发,使读者或听众产生一种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即悬念心理.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的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具有巨大的潜能,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积极感知学习对象,增强记忆力,丰富想象力,稳定注意力,深化思维.因此,数学教学中巧妙地寻找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常是教学魅力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2.
“悬念”是启发式教学中常用到的一种重要手法。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悬念”教学法,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问题。这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悬念的设置进行了探讨,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武明丽 《成才之路》2013,(28):33-34
本文主要论述了利用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极快乐的气氛中感受数学的奇妙,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打开思维大门,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调动起来,假使数学教师依据教材的内容,在恰当的时间设定恰当的悬念,以激起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冲突,就能有效调动学生心理上要求解答疑惑的需要。作为学习心理机制的一种——悬念,是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没有感到满足时出现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设置一定的悬念,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下面,结合实际教学论述悬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陆启威 《云南教育》2002,(28):37-38
所谓兴奋点,是指学生情感反应最激烈,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心理活动。一般说来,当教学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时,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应是敏感而强烈的。学生的意识处于异常“觉醒”和高度兴奋状态,便带着一种高涨的激情进行学习和思考,并将体验到创造的愉悦与激动。一、以“扣人心弦”的悬念捕捉兴奋点悬念指人们急切期待认识某事物的心理状态,它使兴趣不断向前延伸。研究表明:这种“悬念”将集中演化成一个悬而未决的“迷团”,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和广泛参与,于平淡处起波澜,使学生进入“心求而未得”的境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教…  相似文献   

16.
设疑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设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更能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相似文献   

17.
教学“悬念”是指导课堂教学中,创设具有科学性、新颖性,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各种疑问。教师千方百计设置悬念,它以疑问、矛盾、问题的形式作为思维的“启发剂”,鼓励学生放开思路,大胆探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导课时设置“悬念”在数学教学中,用“悬念”设计新课导入,使精彩的导入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如在教学“添项法分解因式”时,教师先提问学生:如何把多项式x4+x2+1因式分解,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未果,心理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进取状态。此时教师先让学生分解因式x6-1,结果得…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中,艺术地运用“翻开书”和“合上书”的手段是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和悬念心理而使用的一种较常规的教学手段。它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增加课堂活力,又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是一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所谓“三S”就是“Surprise(惊奇)、Suspension(悬念)、Satisfaction(满足)”。“三S”心理控制法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有效控制学生的惊奇、悬念和满足三种心理因素,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三S”心理控制法在英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悬念本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技巧之一。而借用到讲课中,也能造成学生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对教学活动产生强烈的诱惑力,激发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课始设置悬念,能迅速地把几十个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起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组织教学作用;课中设置悬念,使教学过程波澜起伏,回旋跌宕,引人入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课尾设置悬念,能给学生留下深长的思索、回味,既可巩固深化教学内容,又可为下节课作好孕伏和铺垫。尤其在小学阶段,悬念的运用,更适宜小学生的好奇和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那么,在小学数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