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选万叶集》是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一部和歌与汉诗并行排列的诗集,关于这部诗集,日本的研究界一直争论不断,尤其是关于和歌与汉诗的关系更是一直无法定论。汉诗中出现了许多与中国汉诗紧密关联,却又不乏自创性的诗句,通过对《新选万叶集》中出现的两个中国人物——"西施"、"潘岳"文学含义的简单探讨,希望发掘其不同于中国汉诗的日本汉诗用法。  相似文献   

2.
《和汉朗咏集》是日本平安时代一部具有独特文学史意义的文学作品选集,它同时收录中日两国作家、汉日两种语言的作品,将中国诗文、日本汉诗文与日本和歌建立在“他者”与“自我”的整体框架之中,显现出多层面的“和汉并列”表征下的文化交融与竞争。日本汉诗在《和汉朗咏集》中不仅数量居各类文体之首,而且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连接、协调、模糊了外来文学与本民族文学之间的二元对立,实现了异质文化的价值意义,成为日本汉诗“他者想象”与“自我建构”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3.
日本文学史叙述通常将《新体诗抄》作为明治新体诗的开端,然而与《新体诗抄》同时问世的还有其他的"新体诗"集,如《新体诗歌》五卷,在这些诗集中都有"汉诗和译"的现象。汉诗和译实际上是由江户时期的汉诗训读发展而来,并经过俳人之手逐渐形成了日本的"和诗"传统。对比和诗与新体诗之后,发现江户时期的汉诗和译是明治新体诗的一大源头。不仅如此,以汉诗和译为代表的汉文脉也在明治文学的近代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江马细香是日本江户后期重要的女汉诗人.本文以门玲子译注的<江马细香诗集「湘梦遗稿」>(上、下)为蓝本,选取诗篇分析探讨江马细香的汉诗世界是充满女儿情,丈夫气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日本汉诗整体西传回归中国视野的表现即为《东瀛诗选》的编纂。俞樾的诗学源流观念在《东瀛诗选》的编纂中一目了然,《东瀛诗选》撰辑过程中的文艺批评亦使俞樾的文学认知思维体系得到延展和补充。文章此为切入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俞樾对《东瀛诗选》的编撰,探究日本汉诗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逆向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6.
<闲吟集>假名序文中的"秋萤"一词历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一般认为此处的"秋萤"在和歌中只是一个特例,是原本属于中国汉诗的题材.那么"萤"在日本文学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本文从和歌与汉文学的角度,并结合中国文学中"萤"的形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程千帆、孙望的《日本汉诗选评》选诗413首,大致反映了日本汉诗的写作状况。汉诗对某些日本诗人的影响,可谓融化在血液中,渗透到骨髓里。他们对汉诗,特别对唐诗熟悉的程度非常惊人,虽然在语言、体裁、内容、写作方法等方面模仿了汉诗,但能够炼意,随手拈来汉诗中的一些词语、典故,不断创新,内容上以歌颂中日交流与中日友谊为主旋律,兼有爱情、亲情、友情等题材,形式上则采用象征手法、寓哲理于形象等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8.
《小仓百人一首》收录了一百位歌人的一百首和歌,每一首和歌都具有代表性,是日本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本文将以《小仓百人一首》为范围,以含有"秋"字的和歌为对象,从和歌意象、感情基调、隐喻意义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和分析,以求更好地挖掘和歌中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和汉朗咏集》将汉诗与和歌并列编集的双语体例在中外文学关系史上罕见其偶。其中浓郁的汉文学特色与鲜明的日本文化性格奇妙组合一体。该书既显示了古代中国文学的跨文化魅力.也表征了古代日本文学的双重传统。自古以来被日本学界视为珍贵经典的该书理应进入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10.
在日本文学史上,曾经出现一个汉诗的创作高峰期,就是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年)。这个时期的日本,汉文学昌盛,和歌文化一度中断,产生的“敕撰三集”就深受中国唐代以及唐代之前诗歌的影响,作家们借鉴和模仿中国古诗词创作出了许多汉诗,其中嵯峨天皇的[折楊柳]明显是对梁简文帝的[折杨柳]一诗的借鉴和学习,是整个时代汉诗创作的缩影。  相似文献   

11.
日本谣曲中有大量的中国意象。以《砧》和《班女》为例,前者述说的是日本九州地区一对夫妇的情感纠葛,其背后却隐藏着捣衣的汉诗素材和《汉书》中的苏武故事。这种影响并非直接来自中国本土,而是经过了日本汉诗集《和汉朗咏集》注释中的消化、联结与演变。《班女》塑造的虽是歌女花子与吉田少将之间的爱与别离,却始终围绕着《怨歌行》中的"班扇"典故,对于扇子是圆扇还是折扇的解读,也发生了日本本土化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牛郎织女传说大约在七世纪传入日本,日本历史上第一部神话集《古事记》中记载了关于七夕传说的故事。随后《怀风藻》、《万叶集》和《古今和歌集》皆记载了当时在中国文学影响下所产生的各具特色的七夕诗歌。笔者对日本诗人在七夕和歌歌词上如何接受汉诗的影响,如何改造,进而使其具有日本独特风格的和歌歌词等语言表达现象进行探讨和分析,根据这些特点阐述了《万叶集》和歌歌词中的"和习"现象。  相似文献   

13.
《诗经》作为一部抒情诗集,其中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叙事因素。不论从叙事内容、叙事形式还是叙事技法上来说,汉诗汉乐府都显示出与《诗经》一脉相承的联系。汉诗汉乐府显著的叙事特征,是对《诗经》中早已大量出现的叙事因素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万叶歌人中,山上忆良的和歌地位可以说是不可撼动的,甚至在日本的和歌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忆良是一位汉文学素养极高的歌人,在《万叶集》中保留着其创作的汉诗和多篇长歌的汉文序文,内容广泛,涉及中国古典典籍多处,几乎是熟稔于心。其行文中间透露的满是儒佛道思想,浑然一体。近年来随着我国敦煌学的逐渐发展,尤其是王梵志诗的研究的发展,为忆良和歌的研究又开辟了新的出口。忆良和歌创作不管是从行文遣词还是思想表现方面,都与王梵志诗有着很相似的地方,所以研究二者的关系也成为了万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5.
河上肇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初接受马克思学说的中介者之一。晚年的他在中国八年抗战时期隐居转入汉诗创作,并投入对南宋抗金诗人陆游为主要对象的鉴赏与研究。他以汉诗创作与鉴赏的方式寄托了反对日本侵华战争的心志,同时也汲取了古典汉文学的精神资源。河上肇汉诗堪称是在文化领域坚持深层的反战抵抗,代表了一种曾经被炮声淹没而值得后人静心聆听的声音。河上肇汉诗不仅从一个特定时代的日本学者的角度,实践了古典汉诗文的现代价值与跨国意义,而且从一个著名《资本论》日译者的角度,提示了古典汉诗文与现代马克思学说之间的精神相通性。后者是“西马”诸家迄今所乏而未能企及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山水诗常有追求理趣的倾向 ,这对周边国家的汉诗中的山水题材也多有影响。成书于日本天平胜宝三年 (公元 751年 )的汉诗集《怀风藻》,是日本现存最古的汉诗集 ,也是我国域外现存最早的汉诗选集。本文通过对书中描写吉野山水的诗句中难解诗语的考释 ,探明诗人的山水诗观念中表现出的玄言诗与谢灵运山水诗影响的痕迹 ,证明诗中吉野的山水与玄理的结合即日本固有思想与晋宋儒道佛思想的融合——这正是奈良贵族游览吉野诗里似隐似现的思想背景。在东亚比较文学研究中有关山水诗的交流与比较 ,是不可缺少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李颖 《考试周刊》2009,(45):27-29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汉诗文在日本历史上也曾几度达到鼎盛时代,一些经典名句至今仍被广为吟诵。其中,江户后期著名汉文学家赖山阳先生的汉诗颇受赞誉。本文就赖山阳先生的生涯进行简单介绍,对其代表汉诗文进行分析,区别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近体诗则进一步分析其格律。通过分析,我们不但能加深对古体诗与近体诗的理解,而且加深对中日文化的交流,尤其是江户后期汉诗与汉文化在日本发展情况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何谓“日本汉诗”? 日本汉诗是历代日本汉诗人用汉字写成的中国古诗式的诗。 日本汉诗是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国古诗影响并繁衍到海外的最大一脉分支。日本汉诗是从对中国古诗的学习模仿开始的,后来也一直把中国历代古诗作为其楷模和源头活水。因此,日本汉诗与中国古诗有着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 日本汉诗在其一千三百余年发展史上,曾产生过数千名诗人和数十万首诗,成绩斐然可观,佳作不少。 爱好古诗的朋友们,您对日本汉诗有没有兴  相似文献   

19.
马歌东先生自1987年迄1991年,旅日四载,执教三校,作为造诣深厚的唐代文学研究专家,从译介日本白居易研究人手,发现在日本“曾经有过一个庞大的不能消失的汉诗创作群体和一段辉煌的汉诗兴盛史。……这是一片被冷落已久的荒原,它深蕴着世界文明发展史的奇迹;这是一笔中日两国共有的文学遗产, 却因不同的原因没有得到双方应有的珍视”(《日本汉诗溯源比较研究&;#183;后记》)。  相似文献   

20.
从笔者在日本所见原始写本的材料来看,《文镜秘府论》对属论有过多次修改,一稿照录罗列原典,二稿三稿有所综合补充,草本北卷末曾准备编入一“对属法”。这反映了日本学人对汉诗对仗特点的认识。基于这种认识,形成了日本汉诗律诗多,讲对仗的诗多,对仗工稳圆熟,对属形式多样化等特点。日本汉诗汉文理论著作多以《文镜秘府论》为基础,但又进一步分析了对属的复杂情况,说明自《文镜秘府论》形成的对汉诗对属特点的认识,深入于日本诗学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