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业设置历来是高校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模式和质量,关系到大学能否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关于高校的专业设置问题,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界,乃至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人才素质和高等教育改革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1世纪是强调“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以人才资源开发作为时代动力的新世纪。人才资源开发,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和热点。本文从论述世纪之交的时代特征出发,研究21世纪人才的素质类型,提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民办高等教育将在机遇和挑战中发展,最初十几年,重点应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必须坚持走以学养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滚动发展之路,积极外引内联,不断增强办学实力。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旧的百年就要过去 ,新的世纪即将来临。对中国高等教育而言 ,这一百年正是它产生、发展的一百年。在这一百年中 ,无论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还是在独立自主的条件下 ,中国人民从未停止过对建设现代高等教育道路的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 ,中国高等教育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 ,改革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中国高等教育要在下个世纪 ,不仅在数量和规模上获得巨大发展 ,而且在质量和效益上得到显著提高 ,就需要确立相对稳定的中长期构想 ,继续加大改革力度 ,加快改革步伐。而这一切 ,又取决于能否大胆解放思想和…  相似文献   

5.
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正确认识“专业教育”的内涵,处理好专业建设中市场性与公益性的关系,以学科和职业划分为依据,坚持稳定性和灵活性、前瞻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原则,运用宽窄并存、学科融通、创新求变等策略合理规划专业设置,对于促进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结合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新形势,从战略高度提出并论述了在21世纪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提出当前高等教育应从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招生就业体制、经费投资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5个方面完善体制改革,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育思想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的世界发展以深刻而广泛的社会转型为特征,即由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向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转型;21世纪的中国发展以更为复杂的社会转型为特征.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在工业化水平还不高的基础上进行的,既要提高工业化水平,又不能满足于建成一个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必须同时发展知识经济.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转型还面临着独特的课题,那就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全社会而不仅仅是经济系统,都面临着适应市场体制的改革任务.因而,中国社会转型显得特别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8.
课题负责人余祖光课题顾问杨金土课题总报告总执笔姜大源主要成果形式专著《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开题时间1997年6月结题时间2001年11月研究背景自1996年起,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数连年“滑坡”。1999年招生数比1998年减少46万,与普通高中的比例由1998年的59∶41,下降至1999年的54∶46,下降了5个百分点。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一个“怪圈”,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的“入口”受阻:学校招生难,生源质量差“;出口”不畅:学生就业难,适应能力差。但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  相似文献   

9.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世纪起点上 ,中华民族正信心百倍地实现新世纪里的伟大复兴。经济的发展 ,需要大学的发展 ,大学的发展 ,必然推动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只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运作 ,实现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形成社会化和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投入体系 ,才会有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2 1世纪的高等教育理念决不是唯国立独尊的 ,2 1世纪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不仅是规模问题 ,更重要是质量问题。实现教师队伍最优化 ,关注学生道德责任的培养 ,将是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0.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潘懋元,吴岩中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间,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迅猛发展,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艰巨的改革。改革已初见成效,主要体现于高等教育运行机制较为灵活,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结构模式初步形成,高...  相似文献   

11.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今天,我们站在世纪之交,回眸即将逝去的百年高等教育,探讨下一世纪大学教育思想,意义殊为重要。这不仅是因为,在世界范围内,大学这朵古老的人类智慧之花,在20世纪绽放出了艳丽的色彩,结出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丰硕的文明之果;还因为,展望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学还将以其独特的地位和使命,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在古代就曾诞生过像孔子那样在人类文明史上享有盛誉的杰出教育家。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其发展历程几乎与本世纪同步。与西方比起来,中国的大学还很年轻,…  相似文献   

12.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今天 ,我们站在世纪之交 ,回眸即将逝去的百年高等教育 ,探讨下一世纪大学教育思想 ,意义殊为重要。这不仅是因为 ,在世界范围内 ,大学这朵古老的人类智慧之花 ,在 2 0世纪绽放出了艳丽的色彩 ,结出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丰硕的文明之果 ;还因为 ,展望 2 1世纪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大学还将以其独特的地位和使命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在古代就曾诞生过像孔子那样的人类文明史上享有盛誉的杰出教育家。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其发展历程几乎与本世纪同步。与西方比起来 ,中国的大学还很年轻 ,在…  相似文献   

13.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潘懋元,吴岩中国的高等教育,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间,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在教育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艰巨的改革。改革已初见成效,主要体现于高等教育运行机制较为灵活,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结构模式初步形...  相似文献   

14.
<正>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大局。”这对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在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进行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间,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迅猛发展,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艰巨的改革。改革已初见成效,主要体现于高等教育运行机制较为灵活,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结构模式初步形成,高等教育在数量上有了较快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精心探索教育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 ,提出 2 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四大走向 :一是从精英型高等教育 ,到大众型高等教育 ;二是从教学、科研两个中心 ,到产、学、研三足鼎立 ;三是从以科技教育为主 ,到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四是从向过去学习 ,到向未来学习。  相似文献   

17.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间,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迅猛发展,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艰巨的改革。改革已初见成效,主要体现于高等教育运行机制较为灵活,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结构模式初步形成,高等教育在数量上有了较快的增长。如何更加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调市场经济法则与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矛盾,仍将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对此,教育理论界已进行了卓有见识的研究,有的已被采纳转化为国家高等教育的战略决策,以之指导改革实践。本文不拟再作论述。除此之外,走向…  相似文献   

18.
19.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走向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研究 2 1世纪的高等教育 ,首先必须了解 2 1世纪社会经济的走向和基本特点 ,同时必须研究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 ,在历史发展的趋势中把握 2 1世纪高等教育的走向。文章认为 ,2 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走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到大众型高等教育 ;从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到产、学、研三足鼎立 ;从以科学教育为主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从向过去学习到向未来学习  相似文献   

20.
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者按从今年起,“热点论丛”栏目将在每期集中一个议题,就当前各类教育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本期推出的这组笔谈,着重对跨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包括结构的选择、民主化议题、区域功能的局限及其协调、时间经济效益、招生扩大教育规模的认识等五个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