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认为,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要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指明了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正确路径。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的具体形式;民族交流是民族关系的具体内容;民族交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交往交流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2.
关于西部民族地区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中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是文化的创造者和重要载体,没有民族就无所谓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里,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传统等条件下形成的。文化是民族存在的重要的表现形式。经济工作与民族工作的关系、民族传统文化与创新发展的关系、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的关系、国民教育与民族教育的关系是西部民族地区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3.
每个民族都有独有的文化特色,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会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时俱进,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归根结底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本文以呼伦贝尔俄罗斯族为例,阐述了笔者对文化变迁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民族认同对民族凝聚力作用很大,从而使民族凝聚力的相关研究前景极为广阔。民族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源泉,民族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进而促进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团结。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民族文化及民族认同与民族凝聚力关系的研究情况,并且针对民族文化及民族认同的作用,提出了民族凝聚力的优越性,进而为民族凝聚力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快捷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民族心理与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探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民族心理内涵的分析,着重探究了民族心理与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问题。认为民族心理与民族文化皆为社会存在的反映,两者间的联系不仅是内在的,甚至可谓二者是以不同的形式反映着共同的民族本质。两者是处于异层次的社会意识,前者是后者的潜在形态,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形态。民族心理影响社会发展速度是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基于对甘肃民族的田野调查资料,探讨甘肃各民族的民族心理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影响.经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不同的民族文化构造了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心理深刻的影响了处理民族关系的态度和方式.本文试图通过研究民族心理,从心理学角度透析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帮助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认识和了解,达到使得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互适应、融合,但又不失特色、各领风骚的发展,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创建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贵州18所民族中小学民族文化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民族文化教育仍未得到足够重视,且不同学校的发展极不平衡。文章分析了民族文化发展与基础教育的关系,明确提出:要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必须将民族文化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8.
民族旅游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过程,游客与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差异带来文化的传播与互动,对民族文化造成不小的冲击,游客求异的旅游需求与地方性知识保留之间的矛盾也日渐明显。为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对于民族旅游中的民族文化作出一定的调适,通过传统文化的再造来达到一种象征性的真实,将民族旅游中的矛盾与冲突转化为互赢互利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9.
宗教的的产生、流传及其变化,与许多民族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构成了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本文中,笔者从宗教这一核心元素出发,着重论述其对民族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并试图解决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世界大国,如何对待民族文化中的宗教元素,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变迁是指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从内容到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文化系统包括生产文化、生活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是人类行为的一种诠释,它积极围绕人类的行为。一个文化系统通常包含三个层次的关系:第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是人与自身心理的关系。文化变迁是属于文化发展、变化的一种类型,是从以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生产、生活文化开始,"由表及里"不断地向深层次文化渗透的。蒙古族文化在重庆彭水县向家坝发生的变迁便是在特定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在内外因的推动下与周边散杂居民族在生活中长期相互交流、交往,互相学习、借鉴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所发生的一种文化变迁现象。  相似文献   

11.
从民族服饰图案看中国的吉祥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民族背景,产生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艺术。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视觉文化的一部分。服饰是表达各族人民情感的外化形式,服饰上的图案标示着各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也各不相同。丰富多彩的民族吉祥服饰表征着民族服饰吉祥纹样的意义,对了解民族群体的文化认同,及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对促进各民族沟通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社会结构转型和利益格局重新调整时期,在我国树立什么样的民族观,向各民族群众灌输和倡导什么样的民族发展意识理念和价值取向,如何使各民族和谐共处是促进民族发展和处理好民族关系所必须思考和对待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当代中国,要倡导和树立各民族共生理念,认清和解决各民族共生的各种利益诉求,从而实现各民族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3.
帽饰的产生与特定民族和人群生活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也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民族特征、生存空间、审美心理、族群交往等有密切的关系。以红河上游花腰傣服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帽饰"鸡枞帽"为例,深入分析帽饰与环境、族群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了解当地族群的传统服饰文化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族教育政策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是妥善解决民族问题、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直接影响着民族教育政策的变化和发展。苏联和俄罗斯时期的民族政策始终围绕着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文化自治政策而得以发展。在其推动下,俄罗斯的民族教育政策经历了从没有自主权的统一管理模式到扩大地方教育自主权、保护民族文化传统、体现民族教育优势、回归民族语言教学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由于民族工作扎实有效,内蒙古各民族形成了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但是,随着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民族之间在交流日益增多的同时,摩擦与冲突也不断显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区民族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不断健全民族工作机制,完善民族工作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有效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与和谐内蒙古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多民族共存的国家,民族问题在客观上是一种长期的社会存在。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应该强化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国家归属的政治认同和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中华民族的认同,强化公民的意识和公民的权利义务,从而促进民族团结融合,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完整。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处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历史经验,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涉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大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实事求是地分析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我国民族问题的现实状况,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统领民族工作,长期坚持党的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切实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政策上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虽然大部分是邓小平在主持西南地区工作时形成的,但对于今天处理我国民族问题,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用区分第一和第二语言的主要标准衡量,汉语教育对于部分中国少数民族采说应视为一种第一语言教育。少数民族学习汉语,不仅是学习一种语言,也是学习一种先进文化。汉语教育和民族语教育都是为民族的繁荣发展服务的.只不过汉语教育重在发展而民族语教育则重在保护。就宏观整体和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而言,民族地区中小学汉语教育和民族语教育之间不存在任何矛盾;而两种语言教育在时间和空间环境方面存在的一些冲突,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幼儿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蒙古族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蒙古族幼儿教育作为蒙古族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实现幼儿的健康健全发展,其独有的民族性更要求幼儿教育必须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蒙古族幼儿教育要体现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尊重学习汉民族以及其他民族的文化,实现和谐共生。并将这种教育理念贯穿于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活动中和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的民族教育政策及其成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 ,根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的具体发展情况 ,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民族教育政策和措施 ,旨在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教育 ,努力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素质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半个世纪过去了 ,我国的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