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社会的早期,科学与艺术是结合在一起的,庄子在《天下篇》中提出“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认为“判美”和“析理”是人类认识世界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周代教育的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说明当时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是并行的。不幸的是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  相似文献   

2.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是我国春秋时期哲学家庄子在《天下》篇中的一句名言.可见古代先贤早已认识到科学真理与美之间的联系.最近,看到美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写了《美与物理学》一文,笔者体会到文化素质(特别是美育)对一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的影  相似文献   

3.
对于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可从理性同哲学的关系中,透过哲学在人类理性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理解。概而言之,哲学的性质从根本上讲乃是理性的哲学,而哲学的功能则在于提供一种哲学的理性。一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理这个概念既有对象属性的含义,也有主体活动的含义。一方面,如《庄子·天下篇》所谓“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王夫之所谓“理者,天所昭著之  相似文献   

4.
《庄子》一书 ,哲思遥深 ,文彩斐然。哲思因其意“恍惚”而遥深 ,文彩因其辞“参差”而斐然 ,而号称“天下古今第一奇书”。自来读《庄》者 ,哲学家多见其“消极” ,文学家无不感动于其“积极”。其实 ,《庄子》不但“析万物之理” ,同时亦“判天地之美” ;以冷静的头脑思索万物 ,又以热情的笔调摹写天地。若以辩证法读之 ,则不难看出此其本身所俱之二重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以物理学史料为基本材料,阐述了科学中的美与科学家对美的追求,进而说明了审美的感觉与追求是科学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而科学研究本质上就是“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高中语文有一篇来自西部作家高建群的散文《西地平线上》,该文通过描写西部三次落日之美,来展现西地平线上的风景美和历史人文之美。很多人读过本文之后都会认为这种美是一种雄壮之美。的确,"壮"是本文"世间有大美"的主旋律,但我们也不可忽视这种"壮"周  相似文献   

7.
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先哲庄子"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古训,道出了科学教学应遵循的美学原理,也明示了科学教学与审美教学之间的关系.更揭示了科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完整人格上的作用与功能.  相似文献   

8.
六朝论体文,是其时理性精神的产物,但在理性中又涵泳着诗性。其"理"以审美化的方式存在,是思、情与诗的结合。理感为六朝论体文运思之起点;理趣为其审美特征,具有意趣之美,兴味之美,气势之美;理致为其审美表现。六朝论体文中的"理"是超越于理性而又融合了情韵的审美形态,是一种审美化存在。  相似文献   

9.
《再别康桥》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荷塘月色》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足见《再别康桥》与《荷塘月色》之重要。有趣的是,《再别康桥》以"绘画美、音韵美、建筑美"之"三美"著称,而《荷塘月色》则以"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之"三美"闻名于世,二者一诗歌一散文,可谓教材中的极品。更令人称奇的是,二者在用词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譬如其中的"悄悄"和"轻轻"就是典型范例,颇有意味。《再别康桥》中的"轻轻""悄悄"分别出现在  相似文献   

10.
庄子说:"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万事万物都蕴藏着深厚的道理。古人有"格物致知"之说,"众物之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议论文重在"说理",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一个人认识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决定他说理的能力。在议论文教学中,我们应锤炼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事理剖析入微,擘肌析理,闪烁思想的光芒。《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议论文的教学目标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相似文献   

11.
敦煌文献伯3813所录唐代判词中,有数则判词与存世唐判如《龙筋凤髓判》等相比较都有明显的差异。其叙事均稍为繁复、滑稽戏谑的特征明显。上述特点显示伯3813唐判中部分判词已经开始偏离"临政治民"的功能,而逐渐带有世俗化与娱乐化的倾向。这些判词与南宋学者洪迈《容斋随笔》所述"世俗喜道琐屑遗事,参以滑稽,目为花判"的特点相近。就文体渊源而言,敦煌伯3813唐判中部分判词虽无"花判"之名,却基本具备了后世花判的主要特点,实为宋代花判之滥觞。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周易》学说中太极思维对于朱子理学在美学角度的影响为关注点,探讨朱子理学中的《周易》"太极"思想所展现出的美学面向,藉此梳理朱子理论中的美学脉络,以求加深对于朱子理学相关理论的认识。本文认为,朱子理学美学中的"美"之观念,紧紧跟从于其在"太极"思维阐发下的"理"之观念,无论是"理",还是"美",在朱子的思想体系下都是先验而一致的统一理念,实际上可以归化为《周易》学说下的"太极"思维之中。  相似文献   

13.
"我是人间惆怅客",是对李商隐的最佳概括,朦胧之美是李商隐诗的直接体现,下面笔者在对李商隐的《锦瑟》进行了一次教学设计,希望通过三个角度来解析《锦瑟》之美。  相似文献   

14.
《名公书判清明集》是南宋时期的一部判文集,因其均为实判,故此史料价值很高。《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案例,大多与亲属间的诉讼有关。通过分析相关判词,尤其是亲属间的财产纠纷诉讼,可以看出当时民风浇薄,很多人为一己私利不顾亲情的世间百态;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名公们的态度,他们大力提倡儒家重视家庭伦理的主张,对关涉人伦案件的处理,往往以教化为先,惩罚在后,以美风俗、厚人伦为为政之根本,可谓儒家思想的忠实卫护者和积极践行者。  相似文献   

15.
本文据《搜神后记》、《幽明录》、《宣验记》、《冥祥记》,析理了佛教文化与南朝志怪小说之交涉,及其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美无言,作为哲学的美,已经深入到中国文化的基因中,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态度,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生活生存的方式。大美无言,语出《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相似文献   

17.
<正>黑格尔说过,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哲学如同普照大地的阳光,它照亮了人类的生活世界,使得人类生活显现出意义的灵光。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们就不能前进。哲学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哲学家冯友兰借用先贤之语概括为"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把哲学的形上思维应用于解  相似文献   

18.
<正>1."看":观看视频图片,体会地理之美。教学《新疆》时播放新疆歌舞民俗和特色瓜果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疆歌舞之乡,瓜果之乡的无限魅力,体验大漠的荒凉与富饶,感悟胡杨"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顽强和对生命的执着。"看"既动眼又动脑,既愉悦了感官,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理的美丽。2."听":聆听戏曲音乐,体会地理之真。教学《南方和北方地区》,让学生听戏剧和歌曲猜是南方、北方。播放黄梅戏《女驸马:谁料皇榜中状元》;豫剧  相似文献   

19.
张鷟《龙筋凤髓判》一书的性质一直存在分歧,对其编辑体例进行梳理,认为其体例特点“胪比官曹,条分件系”和“类事属词”,确实形同类书。但由于张骛的本意是“取备程式之用”,具有一定的创作范式的目的,这又决定了他在判理和文学手法上发挥才智,使之成为具有创作个性的集部作品。  相似文献   

20.
与传统儒学的“理”相比,二程之理颇具独创性,以谦恭名世的明道也自豪地宣称:“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认出来”(二程集·第二册·河南程氏外书·1,下称外书).但任何一个哲人的思想创造都是以前人的思想资料为基础的,二程天理世界之证成,其思想来源有先秦之理.秦汉以来儒家文献中,“理”含有事理的意思.如“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天理”(《解蔽》),“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