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教育史(含书院史)研究有许多新成果、新见解。文章仅以若干个“三”为例:如书院教学是三体现象的典型模式;中国学校发展有三个阶段;具有学校性质书院有三个要件;教育史可划分为思想、制度、实际活动三个方面;中国古代的三种教育;唐末书院产生的三个原因;书院讲会有三种活动方式;历史上出现讲会式,宣讲式,聚徒式三种类型的书院;对北宋四大书院三类不同的概括;有北宋三大书院的说法;北宋三次兴学与书院的关系密切……等十余项,以供学者一笑。  相似文献   

2.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是《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6项改革任务之一,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深入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文章主要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的背景,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进展与改革难点,以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二十世纪末中国书院研究勃兴的过程中,陈谷嘉先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主持和组织了全国规模最大的书院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为书院研究的兴起和书院学的建立奠定了厚实的资料基础;探讨书院研究理论,提出了书院学的概念,对书院的定义进行了辨析和论述;打破了以往教育史研究视角的局限,将书院置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拓展了研究的视野和方法;梳理以书院制度为主线的书院发展历史,深入研究书院的德育教育等问题,提升了书院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出版了书院研究的重要著作;积极探索传统书院现代化的道路,使古老的岳麓书院成为现代学术研究和人材培养的重要基地以及全国书院研究的中心。  相似文献   

4.
郭旭 《教育文化论坛》2019,(2):126-129,140
《贵州书院史》以贵州书院与地方文化变迁为历史视阈,深入研究了贵州书院文化的发展和流变,深刻揭示了贵州书院历史变迁的动因、贵州书院时空分布及基本特征、贵州书院的讲学风采、贵州书院在近代中国的嬗变、书院文化对贵州社会历史发展和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贵州书院史和贵州教育史的研究奠定了相当的基础,是区域书院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学界出于对新式教育形式的反思,开始探讨书院这一传统教育形式。此后,书院研究连绵不断。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书院研究走过了七十年,其间虽经曲折,但学者们在书院文献整理、书院史、书院制度研究、书院与文化研究等方面,依然取得了较多成果。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受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理论的影响,书院研究推陈出新,在学术观点、研究方法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从整体上来看,书院研究依然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引入社会科学理论,拓展研究视野,增强问题意识,以推进书院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书院教育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书院史资料》是当代书院研究的重要工具书。对《中国书院史资料》作者对《文献通考》相关资料理解的再理解可以说明,书院史料的征引与解读应合于基本的语言学、历史学、逻辑学、教育学及所属历史场域的本真。作为一项历史研究,书院史研究理应追求主观与客观的共生,在主客观对话中迫近书院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8.
清末书院改办学堂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步骤。江苏书院的改革几经反复,步履蹒珊。它对新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大批学校直接脱胎于书院,在新武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涌现出一大批名小学、名中学。其次,书院制度虽已终结,流风所披,遗韵仍在,书院残存组织为当地教事业继续发挥余热。从清末江苏书院的变革与衰亡中,可以窥见中国教育近代化步伐的蹒跚与沉重。  相似文献   

9.
中国早期的书院文化与中世纪大学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们对各自地区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整个教育史上是一个重要的现象。通过对二者的分析比较来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这在深化高教改革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两者形成的社会背景书院和大学都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当然与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1.书院产生的社会背景书院一名,始见于唐玄宗前期的“丽正殿书院”。这是一个校书机构,由“学士”们将隋唐中央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整理,又…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有论者主张要像新中国教育的早期建设、学习前苏联教育学那样,来开展"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同时宣称,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科学"汲取的是前苏联教育科学的糟粕——凯洛夫教育学",它应该并已经被"抛弃"。这是否具有充分的事实和科学根据?值得认真研究。课程教学论当前面临这个现实重大课题。这两件事情或两个"运动"不能等量齐观,不可同日而语.很难相提并论。凯洛夫教育学反映了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定性,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教育实践规范,是现代教育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成果。虽然它本身有局限和缺陷并时过境迁,但具有基本合理性,至今仍有意义。"新课程理念"反映了对现代学校教育局限性的忧虑和改革设想,有一定思想启发性和积极成分。但是它矫枉过正,本质上不符合现代学校教育基本规律,且思想驳杂,含混模糊,缺乏实践操作性,不能指导课程改革。基于理论和实践品格、意义和历史命运的强烈反差,两者在中国的境遇也截然不同:建国初学习凯洛夫教育学过程中虽有缺点,但主要产生了积极正面效应;"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脱离学校教育实际,并采取"大破大立"的激烈方式,不符合教育改革特点。因而时间或短或长,代价或小或大,人们终究不会完全接受。其理论是非和对实践的消极影响需要严肃反思检讨。  相似文献   

11.
杨思信 《教育学报》2012,8(1):113-121
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从教育思想、教育学派、教育制度、教育编纂四个方面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思想方面,该运动提出了“教育为国家主权”、“教育与宗教分离”、“国家主义教育”三大观念.教育学派方面,该运动时期所形成的国家主义教育学派,丰富壮大了中国现代教育流派的队伍.教育制度方面,该运动促使政府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教会学校的体制.教育编纂方面,该运动时期提出和形成的“教育侵略”论、“文化侵略”论,成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学科研究话语范式.  相似文献   

12.
蔡元培与郭秉文办学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与郭秉文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对我国现代大学学制的建立与完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分别在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的改革活动,使得这两所大学迅速崛起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学府,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卓越典范。通过论述了他们的办学思想渊源,对比他们在大学理念、学校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力量、校园文化以及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思想差异与共同点,以挖掘对我国当代大学建设和发展应有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谈中学历史新课改背景下史料教学的加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历史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行之后,无论从这一过程中提出的诸多能力要求,还是从新课改导致的种种新型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引入来看,对于中学历史从教者史料处理能力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相应提高了。作为直接培养师范生史料教学技能的高师文选课程,在中学历史新课改全面施行背景之下,其教学侧重点仍应放在着力培养学生的史料运用能力上。  相似文献   

14.
论学校中教师的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骞 《教育科学》2006,22(2):65-68
随着学校管理理念的变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师管理的重要方面之一。教师的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主要方式。教师的反思,从内容上看主要有:教育观念反思、课堂教学反思、学生问题反思、教育现象反思、人际关系反思、专业水平反思、自我意识反思、个人成长反思等;从时间顺序上可以分为:活动前反思、活动中反思、活动后反思;为保障教师形成自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并获得专业自主发展,学校需规定相关的制度,并形成反思文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历史悠久,历史文化丰富,历史记忆作为对历史的追忆、反思与重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当前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历史记忆的缺失问题,因此,高校应注重历史记忆的现代价值转换,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校园对历史记忆的培养,推进历史记忆与社会实践的融合,打造培养历史记忆的新平台,充分发挥历史记忆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地方党政关系研究是现代政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中国社会而言,探析地方层级党政关系的历史状态及其演进.揭示其客观引发的历史思索和现实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民国时期江苏地方党政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历史观照,企望能够还原当时的历史图景,为后发国家的地方党政关系模式的选择与建构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来,在思想界的“现代性反思”过程中,文艺史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批判“阶级进化论”转向了“现代化论”、“世界体系论”以及“新历史主义”等历史叙事模式。在当代中国历史观念的价值取向和学理基础大背景下,当代中国的文艺史观在思想解放过程中正在不断走向多元化,但也出现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相分离的历史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8.
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关系以及与其相近、相关的各种教育关系之争,是近代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教育大讨论,引起众多教育家以及教育学者的关注,留下了大量的富有启发性的言论和教育观点。社会教育与各种教育关系之争,源起于国外各种教育思潮的影响以及学习外国教育的失望,肇始于国内教育对象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具有深刻的教育思想渊源与教育制度探索的背景。这些争论“话语”具有丰富的教育学价值与教育史价值,为探索适应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价值的教育学思想体系、话语体系以及制度体系,为书写中国近代国民教育史,留下了宝贵的本土经验。  相似文献   

19.
在二战后爆发的现代社会与文化危机下,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进步论遭到重大质疑,科学的负面影响也动摇了以理性为基础的历史观,后现代史学理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它对历史现实的概念提出怀疑,对过去的历史文本和当代的历史叙述能否符合实际地构建过去以及史料的可靠性提出怀疑,对历史认识的信仰及客观真理的追求提出怀疑。现代史学的确受到后现代思潮的冲击,如重视解读语言结构,回归叙述和文本,转向微观史学等。我们在批评后现代思潮对现代史学内容和方法上的挑战时,也应该看到落后的史学观念会给历史学的发展制造障碍。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史学的挑战迫使历史学家去反省某些长期以来的方法和步骤,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他们理清思绪,从而寻求更严密和更有效的历史学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中小学教材的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中小学教材改革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民初教育改革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等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历史使命。随着历史的发展,教材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白话文教材法定性地位的确立,标志着中小学教材由近代向现代的根本性转变,使教材内容与形式获得了内在和谐,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民主与科学精神的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