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结合国内编辑工作实践,借鉴各国资深编辑总结归纳为编辑应扮演好“狩猎者”、“治疗师”和“双面人”三个角色,试谈在完全市场企业化进程中的今天,编辑应具备的职业操守、素质学养和专业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角色作了重新定位和界说:对于编辑的职业分工、职业性质和职业情操作了深刻论述;对于编辑的价值观念、自我实现和利益观作了深入的分析;对于编辑的主体意识、中介意识和角色评价作了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学政治教师的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色”是个社会学概念 ,人们对其含义说法不一。我们认为 ,可以把角色理解为 :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主体 ,在从事某种职业时 ,在处理某种社会关系时 ,应当具有的一种行为模式。决定角色的主要因素有三个。第一 ,角色与主体所从事的职业、所处理的社会关系直接相关。公务员是职业 ,教师是职业 ,他们的职业活动不同 ,处理的具体社会关系不同 ,行为模式差异很大 ,是不同的角色 ;夫妻、朋友虽不是职业 ,但处理的社会关系不同 ,二者的行为模式完全不同 ,也是不同的角色。第二 ,角色必须体现整个社会对上述主体所期望的价值目标 ,角色的职能是由社…  相似文献   

4.
由于工作形势、工作对象、工作任务的特殊性,研究生辅导员面临着来自现实的角色挑战和教育对象、合作主体的角色质疑,只有充分认清研究生辅导员的角色内涵、自身认同并走职业化、专业化、学术化的职业路径,才能获得教育对象和合作主体的认同,突破“角色尴尬”的境地,取得职业身份的认同和成功。  相似文献   

5.
当前,教研员角色认同呈现出作为学科指导者角色的偏执化、区域管理者角色的工具化、教育服务者角色的泛在化等特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家—个体—职业”的社会分层逻辑促进了教研员角色守正,“组织—个体—职业”的社会适配逻辑实现了教研员角色转置“,技术—个体—职业”的技术增强逻辑带来了教研员角色出新。面对新的社会历史空间,为避免教研员角色认同危机或矛盾,有必要增强教研员“学本”意识,使其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领导者;实现跨空间的联动,成为制度、理论与经验的专业融合者;涵养个体技术理性,成为技、艺、道的反思性实践者。  相似文献   

6.
期刊具有集精神文化价值和市场商品价值于一身的双重属性.这种属性要求期刊在为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服务的同时,也要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寻找商机.因此,期刊编辑不再是选题、策划、编辑、加工、整理等单一的编辑角色,而是要成为一个多元化、多角色的期刊生产者、营销者和服务者.在坚持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前提下,适当地提高经济效益,准确地把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契合点,以期达到期刊的“双效”、“双赢”.  相似文献   

7.
编辑从著作者队伍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职业是很早的事。但对编辑的社会职能、社会角色及编辑业务的研究起步甚迟。特别是在国内,“编辑无学”由来已久。把编辑学专业作为一门学科列入高等教育还是近几年的事。当然以前对编辑的非理性认定还是有的,却多有偏颇。今天有必要进行一些理性反思,认真清理有关编辑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确立编辑这一社会角色的真正内涵。编辑是“杂家”,就是五六十年代国内对于编辑角色的非理性认定。本文拟对“杂家”说作些异议。当然持这种看法的人用心良苦。因为社会上有三百六十行,历史上有诸子百家,编辑这玩意儿,没有什么“家”。大革文化命之前,我们的社会颇重视“家”,诸如作家、科学家、歌唱家……编辑似乎都靠不上,无“家”可归。于是乎好心人灵机一动,有了,编辑什么都知道些,干的活也是杂七杂八的。“杂家”,妙不可言,  相似文献   

8.
信息时代期刊编辑角色与编辑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信息技术使期刊在信息载体、信息传递形式与速率、期刊出版等方面形成的新的特点。审视了信息时代编辑工作的性质和特征,认为高效率与高智能、主动性与创造性是其最突出的表现。现代编辑角色的内涵与外延将会有所改变,编辑还须学习兼任“信息导航员”、“论坛主持人”等其他角色。旧的编辑工作模式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多媒体编辑系统使编辑方式具有明显的多层面的立体式特征,程序编辑中心将使撰稿、审编、检索,甚至出版、发行实现一体化。随着出版现代化、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期刊编辑在完善纸品期刊的同时,还必须注重转向电子刊物、网络刊物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能否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能否尽快地进入所从事的“职业角色”,很大程度决定其在校所接受的“职业角色”的认知、学习、模仿和强化。因此,在中职学校里开展对“职业角色”培养的研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我国自古以来就把教师视为神圣的职业,教师一直居在高高的“神坛”之上,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被“侍奉”为完美的偶像;同时,在教学中又要承担着家长眼里的“保姆”“监护人”角色,以及学生眼里的“先知”“法官”等角色,以上种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角色错位无形中增大了教师心理上的压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讨论的编辑是指从事编辑活动的主体即以编辑为职业的编辑工作者。近年来,对编辑主体的思维、素养、创造性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而研究更多的则集中在编辑是否应和能工能成为学者的问题上。多数人提出“编辑学者化”、“学者型编辑”的口号和目标;与此相反,也有人反对编辑成为学者,提出“编辑编辑化”、笔者赞同编辑同时应是学者,并想对此做些补充说明,探讨编辑作为学者的类型特征。一、编辑与学者的两位一体编辑与学者是两种不同的身份.在实际意义上两者不存在对立的问题。编辑是一种职业,如同教师是一种职业一样。而学者…  相似文献   

12.
【文题】请以“角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写作点拨】“角色”一词的本义是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有主角、配角、有正面角色、反面角色,传统戏曲中还有生、旦、净、末、丑若局限于其本义立意构思,我们写作时很可能因戏剧知识储备不足而捉襟见肘,觉得没什么好写,思路展不开。转念一想,社会不也是一个大舞台吗?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一出出未经排练就登台上演的戏剧,每个人都在这个生活的大舞台上表现着自己。因此“角色”一词就有了其比喻义:指“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类人”。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主角和配角,由此可联想到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想到主人翁的责任感。社会生活中也有反面角色、小丑,他们是生活中的反面教员。在社会生活的角色中又包括职业角色、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等。职业角色中有领导和职工,医生和护士,警察与司机等。人们各司其职,都得恪尽职守,承担自己的职业责任。家庭角  相似文献   

13.
对自身角色特征和价值的正确而清晰的认知,是教师合理进行角色定位和专业发展的基础,本文拟对中西方教师角色观进行比较分析,由此获得启发并作为教育改革的借鉴。所谓教师角色观是指教师对自己职业角色的性质、特征及价值等的认知。教师的角色观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活动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国外校企合作中的学生角色转变模式,分为以学校为主体的“学生→学徒→学生”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学徒→学生→学徒”;本文从校企合作的模式、制度保障、资金保障等方面,论述了国外职业教育中加快学生角色转变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热爱游戏是幼小动物——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最显著的易于识别的特征。对于儿童来说,这种爱好是与通过装扮而带来的无穷乐趣形影相随的,游戏与装扮在儿童时期乃是生命攸关的需要,若要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1〕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实质就是为着幼儿的装扮玩耍。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社会性交往,并在交往中享受愉悦。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不能沉浸在所装扮的角色中进行交往,出现了“角色交往缺失”的现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了解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一、角色、角色交往、角色交…  相似文献   

16.
基于教师的学习型角色、教练型角色、研究型角色、裁判型角色的条件分析发现,从“人为”的教师职业规定性及“为人”的职业身份性的协调性来看,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人品”;从教师职业的学术性与师范性的融合来看,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文品”;从教师职业角色的内外表征性上来看,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品”。  相似文献   

17.
国外校企合作中的学生角色转变模式,分为以学校为主体的“学生→学徒→学生”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学徒→学生→学徒”两种类型;从校企合作的模式、制度保障、资金保障等方面,论述了国外职业教育中加快学生角色转变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引进“泡沫”一词,对教师角色“泡沫”进行了较完整的分析,对教师角色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并通过描述学生对教师角色认同过程的一些现象,赋予了教师更俣理的职业角色-“帮助者”。  相似文献   

19.
王彬 《教育探索》2012,(3):133-135
辅导员心理咨询角色冲突表现为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冲突的影响通过主体性因素的介入产生正向或负向的功能.负向功能表现为角色失范及其给辅导员的自我评价、职业适应、身心健康带来的消极影响;正向功能在于促进辅导员的反思性成长和专业化发展.辅导员应当努力把潜在的危机转化为发展的契机,从角色冲突走向角色整合.冲突的调适应当遵循“主动建构,和而不同”的原则,具体内容包括唤醒角色的主体自觉、建构角色的个人意义、划分角色的行为界限和整合角色的生命共性等.  相似文献   

20.
浅谈秘书角色的认知偏差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秘书角色的认知主体即领导、社会公众和秘书自我对秘书角色的认知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其负面影响较大。对秘书角色的认知产生偏差的原因有多方面,可以借助于通过组织培养和自我培养树立秘书的角色意识;提高秘书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及继续大力推行秘书职业资格制度,并逐步实现秘书职业立法,促进秘书职业的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等相应对策来转变对秘书角色的认知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