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道光初年两淮私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两淮盐务自嘉庆朝后期,弊坏已极.如道光七年两江总督琦善、两淮盐政张青选指出,两淮之盐"从丙子(嘉庆二十一年)纲至乙酉(道光五年)纲近十余载,无一纲畅销足额者"①.全国各省盐课以两淮为最,两淮销引以湖广两省为最多,湖广销引又以汉口为最大②,然而在道光九年湖广等口岸存盐至二百余万引,按当时月销之数计算,最快也要到十一年末才能销完③.  相似文献   

2.
一清代赣闽粤边区的"盐粮流通" 早在商朝后期,潮州先民就通过韩江与赣江同江西土著有了交往联系.这种联系在秦汉间还继续着.到了宋代,这种联系有了实质性的发展,如潮盐对梅循汀赣的供应的发展.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潮盐扩大销界,是年调整嘉应各埠额引,将其多余盐引匀销于惠属龙川、和平、永安,及赣属龙南、定南、信丰3县,连同原有销区,潮盐行销达35县.雍正以后潮盐销区调整为潮州府之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澄海、普宁、惠来、大埔、丰顺9县;嘉应州之梅县、兴宁、镇平、平远、五华5县;福建汀州府之长汀、连城、宁化、明溪、清流、武平、永定、上杭8县;江西赣州府之长宁、兴国、于都、会昌4县;宁都州之宁都、瑞金、石城3县,总共29县.清末潮州先后增置汕头市和南澳县,销区增至31县市.  相似文献   

3.
清前期是河东盐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畦归商种"改革后,河东盐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进一步发展。但是,清政府为了全面管控河东盐业,严格实行定额税制、盐引制、引岸制,这些制度是清前期河东盐业未能向资本主义质变的主要制度原因。  相似文献   

4.
清代两广盐区私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盐法实行的是引商制。即盐有引地,地方有引额,商人行盐有引票,不得混淆。私盐的通行,是封建统治者深感头痛之事,它对官府的财政收入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封建统治者一向严禁私盐的贩卖,但效果甚微。在清代,两广盐区与全国一样,私盐盛行。本文试图对私盐的贩卖情况、从事贩私活动的人员、贩私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联系和影响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清初,承袭明制,实行纲盐制,又称专商引岸制,食盐的运销主要由商人来完成,其中官运商销是最主要的形式,规定“计口定引,按引定课,专商认岸,以案定场。政府据引额以制产销,稽征榷,律考成”。在这种体制下,商人享有垄断经营权,与政府一起分享垄断利润,以专卖形式征收的盐税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6.
这组史料选自馆藏内阁题本、揭贴,其内容有河东盐课招商分引的办法及关于官员办理盐课的考核等等。现予公布,供研究清初经济及盐务问题参考。  相似文献   

7.
河东巡盐御史制度创制于明成化九年(1473),满洲入关后沿袭此制度,同时清统治者不断为此制度注入"满洲"成分。顺康时期河东巡盐御史制度经历了"明制"的沿袭与"清制"的建立,雍正朝的制度变动是以"因人寄事,差随人动"的人事变化为特点。雍乾之际,为了适应优待满洲人的需要,乾隆帝确立了新的河东巡盐御史制度,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制度终结。明清河东巡盐御史变迁呈现的"河东路径",说明"回应现实"应该是明清制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一、宋本《张说之文集》版本研究的意义张说(667—731),字说之、道济,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封燕国公。他从武则天到唐玄宗阶段,出将入相,前后三秉大政;又以"大手笔"之称,为一代文宗。但作为入唐以来传世作品最多的作家,张说文集的整理与版本的研究工作并不尽如人意。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千唐志斋藏志》和《唐代墓志汇编》等出版物相继面世,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家族历史档案。同时,山西、河南、陕西等地,又陆续有古代墓志的出土,其中有一部分系唐代河东裴氏家族墓志。这些墓志为我们研究这个显赫一时的家族史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对于传世的历史文献,河东裴氏墓志既可弥补其不足,又可以对之起到印证和订正讹误的作用。一、澄清了河东裴氏的族源关于河东裴氏的族源,欧阳修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裴氏世系表的小序中追溯说: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金元两代是山西临汾刻版印刷业繁荣兴盛的时期。又因临汾古称平水,故学界多以"平水本"称之。金自太宗天会六年(1128)析宋河东路为南、北两路,河东南路总管府治平阳,平阳府又以临汾县(今市)为次赤。至哀宗末年,平阳府治失守。其间当南宋高宗建炎初至理宗绍定末,正是我国南方刻版印刷业生产发达的时期。而在同一时期的我国北方,平阳府治临汾(以平水为郡望)此时则逐渐代替了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成为黄河  相似文献   

11.
吉兰泰盐池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首府阿拉善左旗之北二百多里处,“东西计一十五六里不等,南北计一十四五里不等”,出产的食盐质地洁白,味道极佳,俗称红盐,又称口盐或吉盐。吉兰泰盐池于康熙二十五年划归阿拉善王之初,所产之盐,仅限于蒙古地区食用。乾隆元年始准由陆路贩运,经杀虎口进入内地。二十八年又准当地盐贩持引采买吉盐,由归绥道稽查,岁底造册上报。由于吉盐入口侵越官盐引纲,清廷于四十五年下令禁止入口。不过,仅仅两年之后,山西巡抚农起就又奏准弛禁。五十一年吉盐首次获准水运,其运销能力骤然增长。不久,又恰逢山陕一带推行盐课归地丁的制度,贩盐再无限制,于是吉盐行销大盛。嘉庆十一年,阿拉善王玛哈巴拉被迫将吉兰泰盐池贡奉清政府,吉盐遂实行商办。  相似文献   

12.
从馆藏内阁户科史书中选出的这组题本,主要反映了雍正十一、十二年长芦、两淮、河东及川、黔等地产盐行引销售、征收正杂课税和灶户生活等情况。可供研究当时盐业生产及产品行销、人民用盐等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3.
裴松之,南朝刘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出身官宦,博通经史,历任零陵内史、太中大夫、国子博士等职。由于《三国志》原文过于简洁,史实多有疏略,元嘉六年(公元429年),裴松之受宋文帝之命,为《三国志》作注。书成后,裴松之一举成名,世号“裴注”。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河东人,唐贞元进士,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主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故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与韩愈同是古文运动的主将。他的著作,自从唐刘禹锡编纂《柳河东集》行世后,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编辑刊印过许多不同的版本。由于时代久远,官刻、私刻、坊刻家数众多。  相似文献   

15.
道光九年两淮盐务史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淮盐场是为清代十三大盐场中之最大,所产之盐涉及数省民生,所课之税为清政府较大一笔财政收入,历来清廷对此十分重视,设有两淮盐政等官员以专管,并以两淮总督、江苏巡抚协助之。但由于积年以来库款浮糜,总商剥削,众商转贷,商灶私煎,灶盐偷漏,奸商夹带,船产勾串,远乡缺盐等弊丛生。以致滞引过多,带数过重,旧课追不到,新课完不成,严重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及社会安定。现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中,选出有关道光九年奏销头年两淮盐务情形部分奏折,予以公布,供研究参考。──编选者方裕谨两淮盐政福珠隆阿为…  相似文献   

16.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山西煤销集团)是由省政府批准,省国资委和11个市国资委以持有的原煤运系统的净资产作为出资额,共同组建  相似文献   

17.
东汉时期河东太守,多为权臣或者是世家大族;从出身来看,基本上以儒生为主。这种组成,一方面反映了河东地区在经济上为富庶之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河东地区在太守群体的努力之下,学术之风逐渐由法家向儒学转型。  相似文献   

18.
宝卷与道情的关系是宝卷研究和道情研究的难点。本文以山西永济宝卷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了永济宝卷与河东道情的交互影响。分析了永济宝卷的两个特点:文本上的道情借用宝卷文本和表演上的宝卷被道情化。在此基础上指出二者交互影响的结果是永济宝卷被纳入河东道情之中,在民俗信仰之中发挥着与河东道情相同的功用。最后,文章强调应重视宝卷在民间文艺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东汉时期河东太守,多为权臣或者是世家大族;从出身来看,基本上以儒生为主.这种组成,一方面反映了河东地区在经济上为富庶之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河东地区在太守群体的努力之下,学术之风逐渐由法家向儒学转型.  相似文献   

20.
顺治六年整饬盐务课税题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整饬盐务,清理盐课,是清初为恢复与发展生产、增加国课而采取的一系列重要措施之一。这里选刊的档案,系馆藏顺治朝题本盐务类的一部分。它反映了顺治六年河东、两淮、两浙以及福建、四川等地区的盐业荒废情形。当时因兵燹灾荒所造成的商乏民困,盐业凋零,课帑虚悬,迫使清统治者实行整治盐制、招商减引、豁免盐课等安民恤商措施,这对清初恢复和发展盐业生产是有利的。这些史料,记录了清初盐业整顿情况,对于研究清初政治、经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