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几年前,我跑到北京有幸听了几节课,讲课的是一个外国老头一美国新闻杂志《六十分》的原制片人史蒂芬。在对谈中,他喜欢把好的新闻称为“Story”,而不是“NEWS”。[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闻栏目,必须随时把党的方针政策告知广大的人民群众,让他们随时了解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一支有高瞻远瞩、敢于奉献、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的高素质电视新闻人才队伍。而负责这个新闻栏目的新闻制片人,则是这支队伍的中心。作为新闻节目的制片人就必须做到胸有全局,能审时度势,新闻敏感性要强。有与省委、省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建立起来的密切的联系网络,并以此为基础获取大量准确的新闻信息。舆论导向是新闻栏目的灵魂,而收视率则是新闻栏目的生命。管理者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理念,也就是要不断的按照党和政府…  相似文献   

3.
当下的新闻媒体竞争日益升温,传统新闻传媒与网络媒体对电视新闻的冲击使得昔日老大的辉煌日渐暗淡。我觉得追求创新与卓越是电视新闻杀出重围、重夺地位的克敌法门。电视新闻要创新,关键是在电视新闻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新闻编辑必须提升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有  相似文献   

4.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一批生动鲜活的电视新闻报道,像一股清风扑面而来,让观众耳目一新。我们感到了责任,也感到了压力,也多了些思考。一、改文风,从改会风开始  相似文献   

5.
朱琳琳 《视听界》2000,(3):28-28
随着电视媒介对新闻评论的日益重视,电视新闻述评这一具有深度报道特质的新型节目样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电视新闻述评节目正日益陷入一个表面化的误区,即一味追求新闻事实过程的再现,丧失了评论节目“就事论理”的本性。本文将从电视新闻述评的论点、论据、论证三方面入手,试图对加强电视新闻述评节目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的新闻媒体出现了一股“特稿潮流”。在纸质新闻媒介方面,表现为报纸“杂志化”,新闻特稿化(或称新闻故事化)。很多报纸设有特稿部,有特稿专版或专栏,大量刊登类似新闻特稿的报道(称呼不尽相同,如特稿,大特写,本报专稿等)。一些新锐的经济类报纸也标榜以“讲故事”的特稿形式报道新闻。  相似文献   

7.
8.
巧妙地运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朴素哲理,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平实的手法,揭示出生活原生态的美,已成为新闻媒介的一种共同追求。这也就是近来被新闻界经常提到的“新闻平民化”。做为新闻媒介重要的组成部分,电视新闻更要增强“平民意识”,用新闻人敏锐的眼睛将普通中国人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散发的精神气息聚焦、放大,使其近距离地、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里所说的“电视”是指广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的电视新闻节目在播报方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传统的新闻节目中,播音员出场往往是正襟端坐,仪态内敛含蓄,开口字正腔圆,措辞接近书面语。这种方式被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播”。“播”的方式以其正统性和权威感在电视新闻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但不容否认的是,另一种新兴的播报方式却日渐走红于电视屏幕,在这里我们不妨称其为“说”。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的电视新闻“软处理”,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让“软新闻”真正软下来,进而使“软新闻”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二是让“硬新闻”在不失“硬”特征的前提下,合理地保留“软”内核和深化“软”内容。“软新闻”即社会新闻。尽管学术界对社会新闻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并没有影响社会新闻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软新闻”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强化,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软新闻”和由“软新闻”引申出的“软处理”。这里的“软”是指情趣性,“硬”则是指思想性。“软”并非软绵绵,更不是追求低级庸俗的东西,而是指新闻事实的表…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最大“路障”逐步扫清和第四媒体——网络电视的崛起,中国21世纪的“朝阳产业”——电视传媒面临的挑战与压力空前严峻,其中受冲击最大的当属电视新闻节目。 纵观当前国内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各省市电视台的几乎所有新闻节目都是以CCTV《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现在播报》、《新闻30’》等各档名牌新闻栏目为蓝本制作出来的,其栏目设置、宗旨定位、制作形式、编播方式都有着惊人的相似,走的是“采访——拍摄——编辑——播出”的传统套路。90年代掀起的省级台“上星热”,其传输技术…  相似文献   

12.
孙米密 《新闻知识》2001,(10):44-45
电视新闻的“摆拍”现象时下并无减弱之势,它关系到新闻的真实和新闻价值取向,因此这种状况不可等闲视之。电视新闻的“摆拍”指的是某些电视新闻记者,不是从现实生活场景中发现和选取新闻画面,“根据事实来表现事实”,而是按照想当然,如同排戏一般“导演”和摆布被摄对象,“根据主观想象来表现事实”,然后加以报道,以达到新闻宣传的目的。因得此法,一些记者便干起了闭门造车,按图索骥的事:在家想好场景,想好被采访者要说的话,扛上摄像机外出找些群众充当角色,群众甲不按记者想好的说,那就再找乙,或者直接教甲如何如何说,…  相似文献   

13.
14.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相比较之前的传统新闻媒介传播方式,21世纪的媒体电视新闻有了很大的进步,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涉及的社会群体也更加广泛。因此,有人提出了"新闻平民化"的概念,指的是那些贴近生活,表现普通民众生存状态的一种电视新闻传播现象。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从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媒体传播的特点入手,就当前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进行了探讨,以便通过此,能够有效促进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评论家肯尼斯·伯克说:"故事是人生的设备"。听故事和讲故事都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真实的故事就更具有吸引力,故事成就了精彩的电视节目。很多时候,"新闻"的确也具有"故事"的种种特质。我们的新闻记者在新闻采写中如果尽量按照"新闻故事化"的思路和方式报道新闻,增强新闻的客观性与可视性,用事实说话,尽可能地寻找事件中蕴含的戏剧性或含有幽默感的情节和细节,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将使我们的新闻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使我们的新闻报道焕发出勃勃生机,吸引更多受众的目光。笔者通过近二十年的编导、采访、主持实践,积累了有关电视新闻的几点感想,在此与大家交流分享: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专题”首先应该具有新闻的特性,而这种新闻性又是通过许多吸引人的新闻“细节”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18.
19.
陈进 《记者摇篮》2007,(8):79-79
一般来说,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指反映重大事件与问题并就其发生、发展、结果、未来做透视性分析及解释的报道,深度报道具有深层次、大视角、高思辨的特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从事深度报道的记者来  相似文献   

20.
李田 《新闻前哨》2004,(1):38-39
“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快捷”是新闻的“生命”。用高科技手段武装起来的电视新闻,恰在“真实”与“快捷”上大有用武之地。在多年的电视新闻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善于进行“抢拍”与“抓拍”,应是新闻记者不容忽视的一项基本功。虽然抢(抓)拍的镜头从专业技术上看,常有不够完美之处,难以尽善尽美。然而,就其画面的真实感,冲击力和生动性来看却是多少摆拍出来的画面所难以企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