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友朋  蓝岚 《天中学刊》1999,14(1):77-81
郑玄治学严谨,注释诸经,所下论断,皆有所据,决不臆造。他的《毛诗笺》既重视字、词、名物的训释,又注意章句的析义。其训释的体例如下。一、释词(一)释词有依据。1.宗《尔雅》而不注出处。如《诗·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笺》云:“兹,此;来,勤也。”《尔雅·释诂下》:“兹,此也。”《诗一回风·谷则:“我躬不阅,逞恤我后。”《笺)云:“躬,身。”《尔雅·释治上》:“躬,身也。”(诗·魏风·硕鼠):“乐郊乐郊,谁之永号。”(笺)云:“之,往也。”《尔雅·释枯水):“之,往也。”(诗·大雅·…  相似文献   

2.
“床”和“榻”在古代都是指一种坐卧用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床,安身之坐者。”东汉刘熙的《释名释床帐》也说:“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这就说明“床”在古代就是一种宜坐宜卧的用具。另外。《释名释床帐》对“榻”的解释是:“长狭而卑为榻。”  相似文献   

3.
汉乐府《陌上桑》由于其内容生动、脍炙人口,得到长期广泛地流传。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古诗注本、大中学校教材都予以收录,足见其影响之大。但是,对于诗中“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两句,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训释,主要分歧在于人们对“自”的解说很不一致。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将其释为“自己起的名字叫罗敷”,例如哈尔滨出版社《古诗源·白话乐府卷》。第二种将其释为“本名为罗敷”,例如王瑛的《诗词曲语辞例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民歌一百首》、马蜀书社的《汉诗选译》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高等学校教材《古代诗文选》。第三种将其释为“自命(自  相似文献   

4.
杨帆 《现代语文》2014,(4):20-21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的语言学之一,与文字学、音韵学统称为小学,文字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字形,音韵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字音,训诂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字义。训诂的“训”字,《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段注:“说释而教之。”“诂”字,《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故,即诂也。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所以,训诂学主要研究的是古代书面语,对古语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5.
古人住的屋子称为室,室有四角,角称为隅,四隅各有专名。《尔雅·释宫》曰:“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东南隅谓之窔。”奥是室内祭祀之所,在四隅中最尊,因此《礼记·曲礼上》中曰:“夫为人子者(父母还在者)居不主奥。”也正因  相似文献   

6.
学习的索取—建构性行为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论学习观研究学习是动物和人生活中大量实现着的行为;从古至今,思想家们对学习都有程度不同的研究。我国古代典籍从学习的经验出发,对之有直观的描述。《广雅·释诂三》:“学,效也。”《玉篇·子部》:“学,受教也。”《字汇·子部》:“学,受教传业也。”对于学的同义词“效”,古代典籍也有经验的解释。《说文·部》:“效,象也。”段玉裁注:“象当作像,(人  相似文献   

7.
玄武,在神话和宗教的领域里,被看作我国古代的一位北方神。对其“脸谱”、“肖像”,我国古代学者作了许多训释:洪兴祖《楚辞·远游》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蔡邕曰:“北方玄武,介虫之长”;《文选》注:“龟与蛇交为玄武”:王逸注:“呼太阴神使承卫也”。又孔颍达《礼记·典礼》注曰:“玄武,龟也”;《后汉书·王梁传》云:“玄武,水神之名”;李贤注:”玄武,北方之神,  相似文献   

8.
说“羮藿”     
高语三册《〈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中“一箪食,一豆羹”之“羹”,课本无注。“羹”在古代为何物?羹,先秦为一种带汁的肉食,和味的浓汤,又称羹汤。肉羹名臛,《尔雅·释鸟》有“枭鸱”条,宋代邢昺疏:“其肉甚美,可为羹臛。”这在古人不少著作中都有论述,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羹臛法》,唐代  相似文献   

9.
《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其中“望其旗靡”之“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新版《辞源》、《汉语成语词典》等都释之为“倒下”。许多散文选注本及中学语文的有关参考书亦如是说。近年有人撰文(见辞书研究编辑部编《疑难字词辨析集》)提出新解,释“靡”为“散乱”。我们认为,以“倒下”或“散乱”释“靡”不甚允当。《左传·宣公十二年》:“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此处“靡”字如解作“倒下”或“散乱”,也难惬人意:古代致师的目的在于镇慑敌军气焰、鼓舞本军斗  相似文献   

10.
《尔雅·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的专著,比较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人际亲疏关系。其中所释亲属称谓,如“姑”、“舅”、“婚”、“姻”等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男女的地位关系,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论语·公冶长》中有“子路言志”的一段话: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把这段话中的“共”注为“动词。共同享用”,把“敝之而无憾”解作“把它用坏了也不怨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古代散文选》释“衣轻裘”为“穿轻暖的皮衣”,释“敝之而无憾”为“用破了也不悔恨”。在上海书业公所印行的《新注四书白话解说·<论语>白话解说》中,山东厉城童子江希张把  相似文献   

12.
宫室宫、室两词可以互训。《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郭璞认为,宫、室是“同实而两名”(见《尔雅·释宫》注)。古时候,“贵贱皆称宫室”(《尔雅·释宫》郝懿行义疏),帝王的住宅也可称室,平民的  相似文献   

13.
楚辞中多次提到雷神丰隆,《离骚》曰:“雷师告余以不具”,洪兴祖《楚辞补注》云:“《春秋合诚图》云,轩辕主雷雨之神。一曰,雷师,丰隆也。”《离骚》又曰:“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王逸《楚辞章句》注云:“丰隆,云师,一曰雷神。”《淮南子·天文训》亦曰:“季春三月,丰隆乃出,以将其雨”,高诱注云:“丰隆,雷也。”从王逸、洪兴祖注文中,可以看出,云神和雷神都被称为丰隆,在《九章·思美人》和《远游》的有关“丰隆”的解释中,王逸也都注为云师。于是,云神和雷神便混淆不清了,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甚至认  相似文献   

14.
说“阙”     
“阙”,是古代宫廷大门外的高大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以二阙之间有空缺,故名阙或双阙,如汉刘熙《释名·释宫室》:“中间阙然为道也。”“阙”又可以称作“观”、“魏”、“象魏”、“魏阙”。如晋人崔豹《古今注》云:“古者每门树两观于前,所以标榜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可以远观,故谓之观。其上皆丹垩,其下皆画  相似文献   

15.
2013年9月13日,在安徽省无为县无城镇环城北路上,一家比较高档的酒店,在酒店入口的电子显示屏上赫然滚动播放着“欢迎您下塌××商务酒店”的字样。其中的“下塌”当为“下榻”之误。“塌”与“榻”虽形似,然而意义上却有天壤之别。“塌”,《说文解字》未收,《广雅·释诂》日:“塌,堕也。”可见“塌”的本义当为“倾颓、坍塌”之义。而“榻”,《说文新附》日:“榻,床也。”《释名·释床帐》:“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可见,“榻”本指长狭而低的一种坐卧用具,“榻然”表“低矮的样子”正是由“榻”“近地”样子而来。  相似文献   

16.
古代纪日,有一些根据月亮的盈虚或阴暗程度不同而命名的特称词,它们分别表示特定的日子。在古诗文中较常出现的如: 朔,农历每月初一日。《说文解字》:“朔,月一日,始苏也。”这时的月亮叫做新月,人们完全看不见它。《释名·释天》:“朔,月初之名。朔,苏也,月死复苏生也。”《左传·  相似文献   

17.
说“媳妇”     
在这儿说“媳妇”,只是想简单谈谈“媳妇”这一称谓的来源。今天父母称儿子的妻子为媳妇,古代有相当长一个时期称“新妇”。“新妇”一词出现之初,恐怕与它的字面意义相当,指刚嫁娶的新娘,如《战国策·卫策》:“卫人迎新妇。”但是从六朝直至现代某些方言里,“新妇”的意思都与“新”字无关。《尔雅·释亲》:“女子谓兄之妻为嫂,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的“罗锅儿”在读音和意义上都相当于古汉语的“偻佝”。《广韵·侯韵》:“偻佝,短丑貌”。“偻佝”的较早形成是“痀偻”、“伛偻”或“偻句”等。 《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成玄英疏:“痀偻,老人曲腰之貌。” 《广雅·释诂一》:“伛偻,曲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引《通俗文》云:“曲脊谓之伛偻。” 《广雅·释器》:“枸篓”条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七释:“枸篓者,盖中高而四下之貌,山颠  相似文献   

19.
邸永君 《甘肃教育》2011,(18):75-75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尚书·梓材》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中者,居中之意也;国者,诸侯之封国也。其本义为“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后来随着所指对象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天子所在的都城,即京师(首都)。如,《诗经·民劳》有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苌注日:“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即京畿。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古代餐制、古代城市规模、数词三虚指用法、行文逻辑等角度,考察高中语文教材对《庄子·逍遥游》中“三餐”的注释,认为不应释“三餐”为“一日”,而应该是指“多吃几口饭(或水浇饭)”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