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是当前新闻改革中的热门话题。这个关系处理得好坏,影响新闻改革的成败。一类意见把新闻与政治等同起来,认为新闻就是政治,新闻工作是政治工作。另一类意见主张淡化甚至摆脱新闻同政治的关系。有的认为,要把党性、喉舌等政治性概念从新闻学的核心内容中排除出去,新闻学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有的不加分析地、笼统地主张新闻不代表政治权力说话。  相似文献   

2.
党中央最近批准的《新闻改革座谈会纪要》,是中央宣传部门、中央新闻单位主要负责人于去年底、今年初就1988年的新闻改革问题多次进行讨论的结果。这是当前进一步搞好新闻改革的指导性文件。为了更好地理解《纪要》精神,本刊记者走访了几位参加座谈会的新闻单位负责同志,请他们就当前新闻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新闻不改革就无法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华社副社长郭超人说,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新闻改革也应加紧进行积极的探索。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改革开放大业的需要。当前,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必然要求宣传工作特别是新闻工作进行同步改革。我们党的新闻工作有着长期的  相似文献   

3.
张正春 《记者摇篮》2009,(11):57-57
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宣传、教育、动员人民群众的一种舆论形式,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宣传什么,不宣传什么,弘扬什么,抨击什么,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代表或反映党和政府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由于新闻从业人员本身从事的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其立场观点往往都体现在采写编发的稿件中,人民群众又恰恰通过稿件,把其看作是代表党和政府在讲话。加上新闻宣传具有的公开性、广泛性和及时性等特点,新闻从业人员讲不讲政治,特别是政治素质的高低,  相似文献   

4.
新闻改革向哪些方面深化和扩展呢?根据新闻体制和报纸宣传面临的新情况,我觉得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探索。第一,对新闻改革的理论依据需要再认识,进一步肃清“左”的思想影响。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依据,新闻改革也不能例外。新闻改革和报纸宣传要始终坚持以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发生着举世瞩目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完善;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展开;文化的批判与更新,也早在两年前摆到了有识之士面前……改革!改革!改革已全方位地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那么,我们的新闻、我们的新闻界呢?报道改革成就、传播改革信息、探索改革理论的中国新闻界,虽然也在改革的呼喊中跋涉了多年,但,至今尚未进入它本该进入的角色位置。翻开今天的报纸,与七八年前的报纸比一比吧,新闻价值的取向、新闻文体的演  相似文献   

6.
积极而又稳妥地进行新闻改革,不断开拓创新,这是当前全国新闻界面临的共同任务。完成这项任务,固然需要新闻理论上的突破,需要宏观指导与设计,但更需要我们在新闻实践中脚踏实地去做。近来,新闻界的有些同志认为,新闻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两者在总体上必然“同步进行”,前者不可能脱离后者有太大的超前性。这种看法本来是不错的。它有助于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而又慎重地进行新闻改革。但现在有人把“同步”推演成“等待”,又有一些领导人则把“同步”偷换成“压制”。我以为,“同步”不应成为不改革甚至阻挠改革的“挡箭牌”。“同步”,在一个地区来说,新闻改革至少不应该落后于这一地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形势,而且应该进一步成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器”.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发生着举世瞩目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完善;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展开;文化的批判与更新,也早在两年前摆到了有识之士面前……改革!改革!改革已全方位地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那么,我们的新闻、我们的新闻界呢?报道改革成就,传播改革信息、探索改革理论的中国新闻界,虽然也在改革的呼喊中跋涉了多年,但,至今尚未进  相似文献   

8.
进入2006年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步骤紧锣密鼓。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国两会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热点之一引起代表委员的关注,“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问题。国家广电总局也下发了广播影视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广播电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重要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深化广播电视改革,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全…  相似文献   

9.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特性决定了它与政治密不可分的关系。江泽民同志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提纲中明确指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个根本性质要求新闻工作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政治敏感,把自己自觉地纳入政治的轨道中运行。这在具体的新闻采编实践中,就提出了如何加强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的政治自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十三大报告提出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我们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新闻改革指明了方向。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开展对话,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这对我国政治民主化建设有着重大意义。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方面,我认为工人报纸具有自己的优势。这是因为,工人报纸是工会组织的机关报,是工会组织和职工群众的喉舌。这是工人报纸区别  相似文献   

11.
三、新闻要改革,喉舌的性质要坚持。目前有一种倾向,一谈新闻改革,就把它同喉舌的性质对立起来,似乎坚持当喉舌,新闻就不能改革,要进行新闻改革,党的新闻事业就不能当党和人民的喉舌。弄清当喉舌同新闻改革的关系,是不可回避的重要理论问题。把党的新闻事业比喻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刘少奇同志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一文中讲得非常明确:“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报纸每天把党的政策告诉群众,同时把群众的呼声反映上来。“党依靠你们的工作,指导群众,向群众学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关于新闻工作者要“讲政治”的讲话,是在社会转型期特有的复杂多变的形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提出来的,这一讲话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继承和发扬了党的新闻工作传统,指明了我们办好广播、发展党的新闻事业的方向。如何在经济欠发达的县市区域范围内体现“讲政治”的办台思想,在传统广播模式与“广播潮”的融合中正视经济欠发达这一现实,深化广播改革,准确定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坚持办台方向,必须要有“讲政治”的意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如果离开了政治,那么电台的主导功能也就丧失殆尽。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新闻宣传同政治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不仅直接受到政治的制约和影响,而且具有很  相似文献   

13.
今年以来,我国新闻界同行在新闻改革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接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和政访会议上领导人的八次记者招待会的电视直播、“对话报道”的尝试,以及一些批评性报道的突破等,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效果良好。为了进一步探讨在新形势下的新闻改革问题,本刊编辑部最近邀请新华社部分同志举行了一次座谈会,参加者对新闻改革都有一种迫切感。大家认为,当前我们面临着国际舆论的激烈竞争,面临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已经出现和将要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闻报道如不进行深入改革,就难以和新形势相适应,就难以很好地担当起党和人民喉舌的重任。会上发言涉及新闻时效、新闻如何成为同国内外人民群众对话的重要渠道、如何运用批评武器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新闻的社会效果、新闻报道要内外并重等问题。这些都是当前新闻改革的重要方面。我们将这些发言摘要发表,旨在引起同行们的进一步思考和讨论,以推动新闻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今年以来,我国新闻界同行在新闻改革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接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和政访会议上领导人的八次记者招待会的电视直播、“对话报道”的尝试,以及一些批评性报道的突破等,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效果良好。为了进一步探讨在新形势下的新闻改革问题,本刊编辑部最近邀请新华社部分同志举行了一次座谈会,参加者对新闻改革都有一种迫切感。大家认为,当前我们面临着国际舆论的激烈竞争,面临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已经出现和将要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闻报道如不进行深入改革,就难以和新形势相适应,就难以很好地担当起党和人民喉舌的重任。会上发言涉及新闻时效、新闻如何成为同国内外人民群众对话的重要渠道、如何运用批评武器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新闻的社会效果、新闻报道要内外并重等问题。这些都是当前新闻改革的重要方面。我们将这些发言摘要发表,旨在引起同行们的进一步思考和讨论,以推动新闻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由"喉舌论"引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喉舌论"的由来和发展 在中国,最早提出喉舌论断的人当属梁启超,他最早把报纸性质概括为"耳目喉舌",在实践中真正把报刊当作政治活动的武器.正是他明确提出了政党报纸的概念.可以说,"喉舌论"最初的提出便早已具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突出强调了新闻传媒的政治宣传功能.在这之后,政党报纸的理论在孙中山那里成为真正的办报指导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提出的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新闻学说为核心的关于新闻事业性质的观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毛泽东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指出报纸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发展,终于,胡耀帮同志在<新闻工作的性质问题>中指出:"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事业呢?就它最重要的意义来说,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想可以说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自然也是党所领导的人民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自己的喉舌."江泽民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中也指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所以,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这种对新闻传媒性质的界定成为我们新闻传播观念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今年以来,我国新闻界同行在新闻改革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接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和政访会议上领导人的八次记者招待会的电视直播、“对话报道”的尝试,以及一些批评性报道的突破等,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效果良好。为了进一步探讨在新形势下的新闻改革问题,本刊编辑部最近邀请新华社部分同志举行了一次座谈会,参加者对新闻改革都有一种迫切感。大家认为,当前我们面临着国际舆论的激烈竞争,面临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已经出现和将要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闻报道如不进行深入改革,就难以和新形势相适应,就难以很好地担当起党和人民喉舌的重任。会上发言涉及新闻时效、新闻如何成为同国内外人民群众对话的重要渠道、如何运用批评武器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新闻的社会效果、新闻报道要内外并重等问题。这些都是当前新闻改革的重要方面。我们将这些发言摘要发表,旨在引起同行们的进一步思考和讨论,以推动新闻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今年以来,我国新闻界同行在新闻改革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接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和政访会议上领导人的八次记者招待会的电视直播、“对话报道”的尝试,以及一些批评性报道的突破等,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效果良好。为了进一步探讨在新形势下的新闻改革问题,本刊编辑部最近邀请新华社部分同志举行了一次座谈会,参加者对新闻改革都有一种迫切感。大家认为,当前我们面临着国际舆论的激烈竞争,面临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已经出现和将要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闻报道如不进行深入改革,就难以和新形势相适应,就难以很好地担当起党和人民喉舌的重任。会上发言涉及新闻时效、新闻如何成为同国内外人民群众对话的重要渠道、如何运用批评武器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新闻的社会效果、新闻报道要内外并重等问题。这些都是当前新闻改革的重要方面。我们将这些发言摘要发表,旨在引起同行们的进一步思考和讨论,以推动新闻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今年以来,我国新闻界同行在新闻改革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接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和政访会议上领导人的八次记者招待会的电视直播、“对话报道”的尝试,以及一些批评性报道的突破等,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效果良好。为了进一步探讨在新形势下的新闻改革问题,本刊编辑部最近邀请新华社部分同志举行了一次座谈会,参加者对新闻改革都有一种迫切感。大家认为,当前我们面临着国际舆论的激烈竞争,面临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已经出现和将要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闻报道如不进行深入改革,就难以和新形势相适应,就难以很好地担当起党和人民喉舌的重任。会上发言涉及新闻时效、新闻如何成为同国内外人民群众对话的重要渠道、如何运用批评武器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新闻的社会效果、新闻报道要内外并重等问题。这些都是当前新闻改革的重要方面。我们将这些发言摘要发表,旨在引起同行们的进一步思考和讨论,以推动新闻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今年以来,我国新闻界同行在新闻改革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接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和政访会议上领导人的八次记者招待会的电视直播、“对话报道”的尝试,以及一些批评性报道的突破等,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效果良好。为了进一步探讨在新形势下的新闻改革问题,本刊编辑部最近邀请新华社部分同志举行了一次座谈会,参加者对新闻改革都有一种迫切感。大家认为,当前我们面临着国际舆论的激烈竞争,面临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已经出现和将要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闻报道如不进行深入改革,就难以和新形势相适应,就难以很好地担当起党和人民喉舌的重任。会上发言涉及新闻时效、新闻如何成为同国内外人民群众对话的重要渠道、如何运用批评武器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新闻的社会效果、新闻报道要内外并重等问题。这些都是当前新闻改革的重要方面。我们将这些发言摘要发表,旨在引起同行们的进一步思考和讨论,以推动新闻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时政新闻一般是指与时事、政治方面相关的新闻,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规范性、程序性。因而,时政新闻的报道往往格式化、概念化、官腔化,被人们认为是政府的喉舌。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电视媒体都在做针对时政新闻报道相关的改革,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的电视台都在进行改革,但效果都让人很不满意。本文通过分析时政新闻报道缺乏亲和力的原因,阐述如何有效地增强时政新闻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