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没有将量感作为核心概念单独提出,一线教学对量感培养的研究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而对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提高和完善数学核心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和估测能力。“多元表征学习”有多样性、可视性,思维的层次性、多元性等特点,十分适合抽象的“计量单位”的教学,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正>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践行“深化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的内涵与理念,本课的教学将量感的培养孕育于体验活动之中,凸显对1毫米、1分米单位长度表象的建立,帮助学生贯通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感知长度单位的系统性。同时,通过多样的估测活动,让学生了解估测方法,积累估测经验,形成估测意识,使学生的量感不断拔节生长。  相似文献   

3.
程丽华 《亚太教育》2022,(3):127-129
“量感”是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主动地、自觉地理解运用“量”的主观想法,是一种“准确运用量”的直觉、对量的敏感性、对量的精准性。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量感?量感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量的理解、对量的应用,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估算、估测能力,对于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怎样培养量感?教师应该智慧放手,不断创设活动场...  相似文献   

4.
量感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这里的可测量属性便是长短、轻重、二维平面大小、三维空间大小、时间长短等,这些都是抽象的属性。新课标把“量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加以强化,使得“常见的量”这原本不起眼的角色熠熠生辉,只要学习量,就必须渗透量感。“计量单位”的教学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活动中、在估测中、在体验中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5.
祁春芹 《小学生》2024,(3):124-126
量感是个体对外部事物形状、大小、质量、尺度等的感性认知,是个体综合能力的组成部分。新课标将“量感”确立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提出“能合理得到和估测度量的结果。”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认知,结合生活实际,搭建平台,助力学生构建对量的基本感知,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余虹 《考试周刊》2022,(50):77-81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将“量感”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新词语。量感是对事物大小关系与可测量属性的直观感知。帮助学生生成量感,有助于学生正确区分数和量的概念,增强学生估测能力,且利于其他属性核心素养的发展。所以,采用怎样的方式、策略,有效培养学生数学量感,就成为摆在广大数学教学面前的一项新课题。鉴于此,文章基于笔者的教学实践,重点论述了促进小学生数学量感生成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数学实践强调通过直观体验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概念的立体认知,并将数学概念与现实事物对应起来,提高对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量感”是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之一,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量感内涵,需要教师积极运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与估测能力,以此建立更加清晰的数学概念表象。  相似文献   

8.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是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然而,现实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常对数学的“量”缺乏真正的体会和理解。为了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量感”,教师可以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及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这可以帮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量”,提高数学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9.
陈玲 《理科爱好者》2023,(4):191-193
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指学生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学生量感的形成主要依托“测量”及“常见的量”的教学,这些相关知识教学结束后常设有“填写合适的单位”这一类练习题,学生较高的错误率让教师瞠目结舌。“双减”背景下关注小学生量感的形成和可视化习题的编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文章从多元素材入手,借助估测活动渗透思想方法,从而了解学生的量感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0.
小学阶段,数学教学致力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量感”是核心素养之一。具身学习着重于身心一体,从而实现大脑与环境及身体的互动生成,学生的量感培养离不开丰富的具身体验,而具身学习贴合量感培养的切实需求,通过情境具象化、体验具身化、操作具体化等具身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测量活动中提升“量”的认知、增强应用意识,并逐步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11.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量感作为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各个阶段,建立良好的量感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量感呢?  相似文献   

12.
黄翠清 《考试周刊》2024,(16):76-79
量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量感成为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从做好动力调动以提高学生兴趣,优化教学方法以充分渗透量感,转变评价方法以促进有效反思三个方面对小学数学“量感”培养路径展开探究,旨在更好地落实以核心素养培养为重的理念,切实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  相似文献   

13.
陈婷 《理科爱好者》2023,(1):215-21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了“量感”这一核心素养内容,再次丰富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数感和量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最为直观的两大因素,决定了小学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质量。以往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学生数感的培养,对于量感等内容的关注度不高。新课程标准要求将量感的培养融入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进一步提升了量感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增加了一个新的核心概念,即量感。“量感”是数学学习的关键能力之一,但因其非标准化、不便直观感知、不易直接理解的特点而容易被忽视。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整体教学为例,通过立足教材体系、课时结构、过程体验、数与量的联系对比等环节,深度培养学生量感,促进深度学习,发展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卢宝林 《考试周刊》2024,(15):77-82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难点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多样化教学要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深入解读核心素养内涵,搭建符合中段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课堂内外活动平台。中段数学多样化教学要立足学生本位,借助趣味化、体验式、合作式、生活化、问题化等教学方式,下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感、量感、探究能力、推理意识以及应用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拓展小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目标,最终实现小学生数学学习素养的全面提升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一、图形与几何领域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课程目标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所对应的核心素养比较侧重于空间观念、量感、几何直观和推理意识。  相似文献   

17.
陈垚清 《教师》2022,(35):57-59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对小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突出的指导作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改变,“量感”作为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渗透到小学数学四大领域的教学中。因此,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培养学生的“量感”,成了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通过实践和理论研究,深入分析“量感”培养的重要性及其培养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并从方法、理念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量感”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8.
<正>量感是一种直觉,更是一种能力,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从《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量感”的表述来看,量感的内涵很丰富,除了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外,还包括度量的意义、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度量单位的选择、度量单位的换算、度量结果的估计等,这些内容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量感的建立和培养,亦是丰富和完善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更是体现数学价值的需要。教师必须立足多元感知,引领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量”,促使学生发展量感这一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核心素养”成为广受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课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核心素养”并不是特定的某种技能或知识,更不是简单的学习能力,而是一种以数学技能为基础,逐步形成于学生学习实践之中的综合性能力。因此,数感的培养同样是当前阶段教学改革背景下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值得我们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20.
金爱萍 《上海教育》2023,(10):69-70
<正>小学是培养学生“量感”的关键阶段。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有明确的度量意识,在不使用测量工具的情况下,也能对要被测量物体量的大小进行合理的推断,并且能够选择合适的数和单位相结合的形式来表示;第二,建立度量单位模型,明确同一度量不同单位的进率关系,能正确区分、灵活选择和转化;第三,善于估测,能合理运用估测策略。教师有意识地开展相关教学,对促进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提高估测能力、拓展数学思维、提升实际应用能力等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