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叙述是通讯写作中使用较多的手法。作者在他的人物通讯中叙述时,会使用“我”、“你”、“他”不同人称。许多作者惯于用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写作;使用第二人称——“你”、“您”要少一些。每种人称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运用第一人称的好处:从“我”写起,容易下笔,比较适宜抒情和议论,容易同读者进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写作中的人称问题?就是当作者确定了主题、选择了题材以后,开始进入具体的写作过程,他就必须恰当地找到一种叙述的角度或立脚点。这种叙述角度或立脚点,就是文章的人称问题。记载或叙述事情的经过或人物的经历,总得有个记叙的主体。也就是作者总得用什么人称面对读者,来进行记载和叙述。在一篇文章中,人称必须相对稳定,人称混乱会使文章头绪不清,给读者听众理解文义造成困难。在叙述中,作者以当事人、见证人的身份,讲述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事情,使读者听众能够亲切地感受到,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第一人称常常使用代词“我”或“我们”。如果以客观的立场,讲述他人的事情,称事件的主人公为“他”或“他们”。这种叙述就是第三人称。当作者用“你”或“你们”的称谓去叙述时,就是第  相似文献   

3.
刘霆昭在《人物通讯中文学手法的运用》一文中指出,主要有十种文学表现手法在人物通讯写作中比较适用: (一)通过展开含有矛盾冲突的典型情节,介绍人物的主要事迹和思想。(二)通过描绘特写镜头式的生动细节,展现人物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4.
报纸通讯体裁自其形成至今已有六、七十年的历史,其表现手法越来越多,写作技巧越来越高。目前,不少人还将散文、政论、杂文等体裁中的一些写法揉进通讯写作中,这些无疑是通讯写作的有益探索。但是,我们仍然发现在通讯写作方式中还存在不少弊端;通讯写作程式化、主题不深刻、语言平淡无味,例如,许多人物通讯被写成“好人好事录”;风貌通讯被写成“地方志”;工作通讯被写成“工作记录”等等。那么,怎样才能写出让读者满意又能震撼他们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和工作通讯还是其他种类的通讯,都具有新闻性、完整性、形象性的特点,都要求作者“抓住新近发生的典型事物、重要事件,从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写出一种思想、一个人物、一种经验、一个问题”,而且要写得“具体深刻,生动感人”。也就是说,从本质上看,通讯是要写故事的,是通过写故事来完成作者的主观意图的。因此,通讯的作者必须充分认识故事在通讯写作中的重要作用,找准故事、用好故事,让通讯真正成  相似文献   

6.
张哲 《传媒》2022,(18):66-67
<正>新闻体裁的因袭和固化,新闻叙事的单一和线性,使传统新闻写作僵化、硬化,缺少基于生活和事实本身的流动和丰富。借鉴文学的表现手法,在叙事中引入“介入者”这一概念,可以丰富新闻叙事的主体,拓展新闻叙事的空间,形成叙事张力。“介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插进其中进行干预”。所谓“介入者”,即指“插进其中进行干预者”。在新闻写作特别是在通讯类等叙事文体写作中,如果拘泥于对事件发展过程的线性叙述,叙事空间密闭,缺少主体空间外其他因素的干预介入,  相似文献   

7.
黄荆 《新闻前哨》2002,(12):39-39
如何写好人物的闪光点呢?这当然没有什么现成的公式可任意套用。但是人物通讯写作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抓准人物的心理、心声、行为细节,是写好人物闪光点的关键所在。(1)抓人物心理。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是展示人物闪光点的重要手段。这有两种方法:一是让人物倾诉自己的所想;二是由作者客观地叙述人物的所想。前者更能体现新闻用事实说话的特点,真实感人。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有一处是这样描述马玉祥的:“小孩子的哭声随着那滚滚的浓烟传出来,听得真真切切,当他叙述到这里的时候,他说:‘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我想,要…  相似文献   

8.
通讯是新闻的一种体裁.通讯的几种写作手法,叙述——讲究直接性,描写——表现直观性,议论和抒情——讲究实在性。讲究实在,往往很难追求完美。比如一篇先进人物通讯,如果片面追求人物形象的“完美”,而不能正视人物的反常举动  相似文献   

9.
访问记,有人又称之为“专访”。它是新闻记者对新闻人物或某单位、部门进行专题访问的通讯报道。它和一般意义上的通讯,有共同之处,即比消息要较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新闻人物,它可以用叙述、谈话、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写人、记事。但是,它又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就在于一个“专”字。一般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通讯,新闻记者事先怀着一个比较明确的、专门的目的到现场去,对有关人员进行专门的采访,将与现场人物谈话、观察现场、留意人物的音容笑貌、思想性格以及周围的环境等,搜集起来,写作时又以对被访人  相似文献   

10.
巫莹 《青年记者》2008,(8):79-80
人物通讯和以人物为写作对象的,己叙文(文中简称人物记叙文)都是以人物为主要写作对象的记叙性文体,两者有诸多共同点,如都是以现实人物为主要写作对象、都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都强调细节制胜、都强调文章有感染力等。但是,两者在选取写作对象、搜集素材的方式、情感表达、作者的角色以及写作时机上都有明显的不同。弄清楚这些区别,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人物通讯这种新闻文体。  相似文献   

11.
人物通讯通常用到的表现手法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其中,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辅以议论、抒情和说明。叙述,把人物的经历、事迹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表达出来。叙述是人物通讯写作基本的、常见的一种方法。叙述的主要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等。每种叙述法都有其特殊的作用,运用恰当,可以写得简洁精巧,运用不当,往往拉杂冗长。在《史记·项羽本记》中,司马迁采取灵活多变的叙述法,叙事写人。请看关于巨鹿之战的叙述: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以上顺叙)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  相似文献   

12.
人物通讯是一种真实、及时地报道先进人物的事迹,并深刻揭示他们精神境界的新闻文体。 真实,是人物通讯的“生命”,也是对人物通讯作者的基本要求。 那么,人物通讯怎样才能使它有“生命”,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我以为,必须做到不夸张,不溢美,既入情又入理,方能令人可信可亲。 在1991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评选中,我与他人合作的人物通讯《女儿情》荣获一等奖。获此殊荣,始料未及。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篇通讯除了  相似文献   

13.
巫莹 《青年记者》2008,(12):79-80
人物通讯和以人物为写作对象的记叙文(文中简称人物记叙文)都是以人物为主要写作对象的记叙性文体,两者有诸多共同点,如都是以现实人物为主要写作对象、都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都强调细节制胜,都强调文章有感染力等.但是,两者在选取写作对象,搜集素材的方式、情感表达,作者的角色以及写作时机上都有明显的不同.弄清楚这些区别,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人物通讯这种新闻文体.  相似文献   

14.
今年3月间,我参与了河南农民报的“科技百家”专栏好稿评选活动。就体裁而论,这类作品属于人物通讯。写作人物通讯不外乎以人带事,或者以事显人的两种手法。人,居于重要地位。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在一连串的具体事件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也是经由行为而表现出来。通讯作者要表现一个人,莫不是对他的工作、生活作了观察研究之后决定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个人的行为和反映他内心活动的事件,也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动手写作人物通讯之前,必须先作一番选择。人物通讯属于新闻报道,首先必须真实。这里,我讲的选择是指对新闻人物许多千真万确的事实应有所取舍,目的在于将人  相似文献   

15.
在通讯写作中,有一个常见的毛病,就是作者从头到尾,都用第三人称叙述,没有人物对话,作品呆板乏味,没有一丝生气。要把通讯写活,把人物写活,就得注意描写人物的对话。因为人物对话,能充分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性格和精神状态。几句话写得出色传神,就可以使人物须眉毕现,给人留下深刻的  相似文献   

16.
人物通讯是新闻写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人物通讯的特性决定了它所报道的主体是“人”。写人,是离不开人物语言的。因为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的表达形式。要准确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写出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感人形象,除了其它手法外,必须借助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实践证明,它是决定人物通讯是否成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什么样的语言,才是个性化的语言?许多书籍中都做了程度不同的阐述。所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我认为就是这一人物所独有的特殊个性通过语言的表现。各式各样的人,由于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社会地位、生活习惯、职业爱好、性格气质,以至于性别、年龄、籍贯诸因素不尽相同,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时,就出现了不同的“味儿”,这种风格独特的“味儿”,就是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古人说:言为心声。就是说,语言是思想的直  相似文献   

17.
描写与叙述写人物通讯应该着力刻画人物形象,这种刻画应是生动深刻的形象描写,而不应该是一堆事件的罗列和堆砌。穆青、陆拂为写的通讯《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初稿的第一小节有一长段叙述,介绍“老坚决”名字的由来:他在土改中如何坚决,反霸中如何用一条绳子捆上了十二个土匪……这些叙述象流水账一样,读起来很沉闷。作者在反复修改中进一步认识到,这篇通讯要着力描述“老坚决”营造防护林时那种不屈不挠的“坚决劲”.而开头那一段长长的叙述象一条“前胡同”,把重要内容挡在后面,读者走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人物通讯的写作(下) 其三,人物的思想往往是通过人物具有特征性的行动来表现。在写作时,抓住最能反映人物的特点和具有典型意义的行为着意描绘,才会把报道的人物写深写“活”。如果一篇人物通讯,只是作者介绍报道的人物如何了不起,或者是用几个事例说明他有这个优点那个成绩,读起来定会乏味,更无法打动读者。有位老记者谈起人物通讯的写作说过这样的话,一篇通讯就是名字加例子——某某某工作不怕困难,举一个例子;某某某关心群众生活,再举一个例子。这  相似文献   

19.
杨天美 《新闻窗》2013,(1):25-26
通讯的特点一是容量大,范围广,取材全面;二是讲究结构变化,展开情切,情景交融;三是表现手法多样,结合叙述,兼以描写,说明,抒情或议论,富有感情色彩或理论色彩。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采用多种写作手法的空间,而比较手法则是通讯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20.
在人物通讯中,“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正确地把握和表现它,对于搞好人物通讯,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何为人物通讯的根所谓人物通讯的根,就是作者在采写过程中,对被报道人物思想行为的心理依据的把握和表达。形象地说,如果把一件人物通讯作品比作一棵树,作品中对所报道人物“做了什么事”、“怎样做的”方面的表述,相当于树的枝干的话,那么对“为什么这样做”方面的把握和表述,则相当于树的根。根据作者对人物根的处理方式,可将根分为“明根”和“潜根”。所谓“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