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完成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立.面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合理把握,注重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理论.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是毛泽东关于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毛泽东对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崭新的课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中的正确方面,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对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理论基础。因此,研究毛泽东建设理论有利于把握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笔者着重探讨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形成过程内容及其现实意义,意在探究毛泽东建设理论形成的基本思路、发展思维,并恢复毛泽东建设理论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阐述了其内在逻辑联系,并分析了其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长期革命实践活动中,不仅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而且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表现在当国内战争结束后、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甚至当他把主要精力转向抓阶级斗争后,在历史的每一个重要关头都告诫全党大力发展生产力、搞好经济建设。毛泽东将他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必然性。同时还积极倡导向外国学习。这些都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日臻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共执政后,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对此,毛泽东结合实际,提出了关于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正确的理论观点,推动了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也为今天执政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长期性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提出开展"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出涉及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设想;提出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础等等,这些思想原则,成为我们党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基础,至今依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中,进行了艰辛地探索。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基本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诸种经济关系;根本任务是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有效方法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积极同外国建立贸易关系;重要保证是加强党对经济建设工作的领导,使党的领导者都力求成为精通经济工作的专家。尽管毛泽东晚年在经济建设方面有某些失误,但他提出的许多理论原则对于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中,适时提出新的战略方针,首次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他对我国经济建设、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新构想,以及关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论述等,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刘少奇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非常丰富、有中国特色。他们从社会主文社会的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经济管理体制、按经济法则办事等立个方面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其观点有相互影响、相同和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重点论述了毛泽东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做出的艰辛探索及其经验教训,旨在阐明毛泽东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驱,他所做出的艰辛探索及其经验教训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董妙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结合新时期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提出和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对新时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值此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到来之际,谨献此文以(讠志)缅怀.毛泽东思想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从几个方面展开阐述,即:毛泽东同志创立的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规律性的启示,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他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起了奠定基础的作用,在理论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过许多经济建设的构想和精辟的论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提出和论述了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勤俭建国的理论,并制定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和政策;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工业和农业发展关系的理论,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基础的思想;论述了中国要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利用外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发展了列宁关于利用外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提出和论述了我国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冲破斯大林理论观点的禁锢,肯定社会主义生产资料也是商品,并充分肯定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发展了列宁和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有人认为 ,毛泽东思想主要是革命的理论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理论 ,更不会取得什么建设成就。事实上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众所周知 ,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是进行了艰辛探索的 ,取得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初步成果。这些成果就构成了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理论。在这一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重大的建设成就 ,初步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一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中 ,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艰辛地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他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整体设计的同时,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子系统也进行了精心的部署,正确的把握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兼顾了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公正公平和利益的协调一致,努力实现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各个方面平衡而协调的发展.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给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留下诸多的启示,是我们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石书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新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5...  相似文献   

18.
赵迅 《怀化师专学报》1996,15(4):337-343
在中国这样的经济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和发展社会主义,对于刚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一个全新而艰难的课题。毛泽东坚韧不拔地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开拓,走过了一条“之”字形的曲折的路,其中交织着正确与失误,现实与空想。探入到毛泽东探索所取得的成果及思路中,不难感到其中跳动着的时代的脉搏。只要客观地观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不能发现其中有着第一代领导人开始的那些探索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一生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战斗的一生,也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在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富民强的道路,并且不断把探索的结论付诸于实践.毛泽东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探索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虽然也犯了严重错误.但其主观愿望始终是要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国富民强的社会主义社会.他提出的许多有价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对于我们今天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毛泽东对中国式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按历史发展顺序可分为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和发展社会主义,对于刚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一个全新而艰难的课题。毛泽东坚韧不拔地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开拓,走过了一条“之”字形的曲折的路,其中交织着正确与失误,现实与空想。深入到毛泽东探索所取得的成果及思路中,不难感到其中跳动着的时代的脉搏。只要客观地观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不能发现其中有着第一代领导人开始的那些探索取得的成果。一、关于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