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讯(记者韩阳)12月5日,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携纪录片创作团队推出新书《我的抗战》。此书是一本同名书,我的抗战是崔永元和他的团队历时8年打造的一部口述抗战史纪录片,共采访3500人,搜集历史老照片300万张。该同名图书呈现了纪录片的原貌,全  相似文献   

2.
魏少华 《新闻界》2013,(17):51-55
纪录片《我的抗战》是崔永元近期力作。"口述历史"是纪录片《我的抗战》宣传靓点。依据最后的呈现方式,纪录片中的采访可以分为四类:互动访谈式、隐性对话式、跟拍注视式、参与暗访式。《我的抗战》中的"口述历史"属于隐性对话式采访。《我的抗战》在"口述历史"运用中,出现了过度介入、删除提问等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电视纪录片《我的抗战》是由崔永元团队采访制作的大型历史纪录片,该片以"口述历史"、"影像史记"和"碎片化"的历史呈现为特点来展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并对历史的真实性进行溯源。本文从历史视角来对纪录片碎片化信息的记录和传播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崔永元策划的纪录片《我的抗战》被放到一家门户网站首播。这32集的片子被称为“大型历史传奇片”。  相似文献   

5.
摆渡 《兰台内外》2012,(1):59-60
崔永元感叹这些年是他一辈子最忙的时候。离开《实话实说》之后,他专注于《电影传奇》节目和大型纪录片《我的抗战》。崔永元当选政协委员这几年,总是在强调要"实话实说"。尤其是在2010年两会期间,他说,"不讲实话,宁可不当政协委员。  相似文献   

6.
由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策划制作的纪录片《我和我的祖国》,作为新中国六十周年献礼片,由中央电视台联合新浪与土豆网联合播出,网络播出渠道为这部纪录片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收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崔永元为典型,分析中国电视精英在专业化长征路上的艰难努力。从《实话实说》转道《电影传奇》,及至今天的《我的长征》,在崔永元个性化的探索路径中,折射出中国电视媒介精英的心路里程和精神走向。但来自多方的限制约束了中国电视精英的专业化高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8.
紫一 《传媒》2002,(10):20
解玺璋先生针对崔永元近日批评电视庸俗化的一些言论,在《南方周末》上发问:“电视为什么不能庸俗?”我倒是大致同意崔永元意见的。电视的庸俗或许难免,但它的庸俗化倾向则不可取。 我原拟于4月7日去中国现代文学馆听蓝英年教授关于俄罗斯文学的演讲,馆方临时改成崔永元讲“电视的庸俗化”,就便听了一  相似文献   

9.
蒋蕾 《新闻实践》2012,(11):75-77
进入21世纪,我国电视媒体开始引入“口述历史”的新闻访谈方式,形成“电视传播与口述史的跨界之作”口述历史节目。从2002年开始,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进行中国当代电影史的“口述历史”资料积累,他在《电影传奇》中采用了许多见证人的独白。近年来,他又进行了《我的抗战》口述历史记录。8年时间里。崔永元采访了3500人,留下200万分钟的影像、300万张老照片.受访者平均年龄80岁。2005年,香港凤凰卫视推出由曹景行主持的《口述历史》栏目,强调“抢救记忆。反省历史”。同年,上海电视台推出《纪事》栏目。一直至今,“口述历史”成为新闻界的热门,新闻传媒出现许多打上“口述历史”标签的作品,许多媒体记者也投身于口述历史实践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对电视纪录片的几点思考──从《最后的山神》说开去郭镇之《最后的山神》播出时,我正在写一篇关于电视纪录片的文章。我认为,在《望长城》发起对电视纪录片创作方法的彻底革新之后,《最后的山神》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也许,从专家学者的有度看来,这部手法比...  相似文献   

11.
年轻时在云南边防当兵,曾听过滇西抗战的传说。印象中,是那条奔腾于横断山脉的怒江天险,阻止了骄横的日寇长驱直入我西南腹地的铁蹄。40年后,有幸参与电视纪录片《腾冲腾冲》的创作,在实地踏访滇西抗日战场、采访幸存健在的一批抗战老兵后,我才真正明白,怒江只是一道天然屏障,最终收复失地,将侵略者赶出国门的,却是无数以血肉之躯保家卫国的军人和民众。正是他们,70年前在那片极边之地演绎了一场慷慨悲壮的全民抗战。  相似文献   

12.
刘庭康 《新闻窗》2008,(6):63-64
怎样选择和讲好一个故事,是我们在摄制电视专题片、纪录片中必须思考和琢磨的问题。这不仅是电视表现手段之所长和优势,也是电视受众的需求。我自2001年开始,拍摄了一些纪录片。其中,纪录片《守望》和纪录片《那山那人》分别在2003年和2004年参加贵州省广播电视评比中,获得二等奖,受到专家和评委的好评。在拍摄纪录片的实践中,深感讲好故事的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13.
我认识和熟悉徐风,是5年前从《宜兴文化报》上看到他写的几篇带有轰动效应的文章开始的。不久,徐风创作的电视剧《这把壶》拍摄成功,使他跨进了宜兴电视台的大门。几年来,他凭借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充分运用电视手段,创作了一部又一部脍炙人口的电视纪录片。1996年由他编导的电视纪录片《山神爷》和1997年由他编导的电视纪录片《潘根大复垦》都被评为省政府  相似文献   

14.
弭璐 《中国传媒科技》2013,(14):150-152
中国电视纪录片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辉煌之后,逐渐走向下坡路,纪录片栏目相继被撤销。但是随着中国电视纪录片产业的发展,《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China瓷》等一大批优秀的电视纪录大片相继涌现,打开了海内外市场。这标志着中国电视纪录片已然进入了大片时代。  相似文献   

15.
我与崔永元认识是1998年的事儿。 1998年夏天,我到省会郑州办事,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朋友小郑对我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来郑州了,住在省委一所。我正好也在省委一所住,于是就同小郑一起拜见崔永元。 来到崔永元房间,中央电视台的4位著名节目主持人都在这里,除崔永元外,他们3个是白岩松、敬一丹和水均益。他们四人正在围着一台电视监视器看录像带。小郑把我介绍给崔永元。他望了我一会儿说:“你是南阳人,南阳我没去过,可我听说过。”他说到这里,突然像想起了什么,邓小郑说:“刘振敏刘老师不就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纪录片发展史》是第一本系统阐述中国电影、电视纪录片的形成和发展的书。本书作者方方录访了许多亲身经历中国纪录片事业的当事人,到全国各地搜寻了大量相关的文字和形象资料,经多年努力,写成了这部55万字的专著。现从中摘选的,是有关解放区纪录片的重拍解放战争历程内容,以及抗战胜利后争夺东北电影厂机器设备与电影人才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画面可谓是纪录片的灵魂,一幅幅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瑰丽图景,才是纪录片最终的追求,十二集高清电视纪录片《故宫》,是第一部全部采用高清特色电视技术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纪录片《故宫》播出以后,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与高度评价,《故宫》的特色是以全新的电视创作理念、上乘的电视画质和声音效果等,为广大观众讲述了故宫的历史故事,充分显示了当今中国高清电视的制作水平,被称为中国电视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之  相似文献   

18.
高震 《声屏世界》2003,(1):21-23
早想就《南方周末》(2002年4月25日)《崔永元炮轰电视庸俗化》和解玺璋先生的《电视为什么不能庸俗化》(同  相似文献   

19.
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9月,全国各大卫视相继推出了纪念抗战胜利的专题片、纪录片。深圳卫视推出的8集纪实专题片《赤子功勋——华侨抗战纪实》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中国纪录片领域国家级国际性大展——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赤子功勋》在几百部抗战70周年特别节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国家级大奖"金红棉奖"特别奖。  相似文献   

20.
电视纪录片的哲学思考郑征予1995年春节前后,我集中一段时间,把以前断断续续看过的一些国内电视纪录片收拢来,又认真看了一遍,并对其中部分片子作了一些读片札记。这次看的片子有40多部,其中包括《望长城》、《沙与海》、《最后的山神》、《藏北人家》、《深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