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如诸多社会学家的思想精华所描述:人类有着本能追溯和回归社会平衡的能力,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将舆论视为人类追溯和回归社会平衡的一种常用手段。其实,有时不得不考察舆论存在的目的。显然,仅仅用追溯社会平衡来理解太过于宏观。应该说,人类的这种平衡追溯是理念、信念甚至是信仰,而具体的则是希望改变生存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现行的而公众认为不平衡的制度。直接地说:具体的舆论在促使具体的社会制度不断在讨论中达到平衡,这一过程又显然表达为调节保护与驱动再生的"双核"运动,成为构成社会制度染色体的"端粒酶"。  相似文献   

2.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所处的是"礼崩乐坏"的时代,本文以孔子"自尊"心态为切入点,并以《论语》为依据,对孔子自尊的心态进行探究,以期对当今人们自尊心态的生成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乔新生 《青年记者》2017,(19):75-76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垄断制度,通过赋予权利人垄断经营权,从而鼓励发明创造.不过,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并非所有发明创造都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因此,我们既要重视知识产权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作用,又不能过高地估计知识产权保护对人类科技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覃哲 《青年记者》2015,(29):19-20
什么是邻避心理"邻避"(NIMBY)一词,最初含义就是一种自利性的心态和行为,名称由"别在我家后院"(not in my back yard)的英文缩写而来,邻避心理指的就是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一些公共设施在给全体市民带来便利的同时,有可能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现实存在或想象的负面影响,这种利益的不对称分配极易让周边的少部分人心理失衡,进而产生"凭什么在我家后院"的抗拒心理。  相似文献   

5.
王婉 《大观周刊》2011,(22):23-23
知识产权保护体现为一种对绝对权和支配权所具有的垄断性或排他性的保护,和经济法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一方面体现为对知识产权人及其相关权力人个人利益的保护,另一方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这种推动作用尤为明显,所以,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应该考虑知识产权对社会整体年利益的推动.  相似文献   

6.
新闻敏感力,是指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实所蕴涵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力。基层报道员如何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新闻敏感力呢?一、好奇心:新闻"新"字的活水源泉好奇心,是人们对自己所不认知的事物、现象产生的新奇和感兴趣的心理冲动。报道员的好奇心是激发新闻敏感、捕捉新闻事实的源动力。作为基层部队报道员,最忌对部队新闻视而不见、置若罔闻。穆青说过:"‘少见多怪’也是一种新闻敏感的表现。"因此,基层报道员就应该"少见多怪",遇事多分析、多追问。这样,才能挖掘出优质的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7.
每次上网看新闻,总会产生一种茫然不知所措之感,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奔走呐喊,每个人却又都不知道自己要走向何方;每个人都有强烈的不满,每个人又都不知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争论是每天新闻的主题,而社会就在这种争论中停滞,也在争论中被割裂。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让人群阶层化,阶层利益化,利益多  相似文献   

8.
贺玮  李娜 《大观周刊》2011,(37):58-58
法的合法性这一概念从词源上讲,有两种不同的释义:一是指合乎法律规则,这里的“法”是指人们所遵从的强制性行为规范,是具体的法。另一种释义是法的内在道德性,该法是人们所遵从的强制性行为规范所蕴含的理念,是抽象法。法律的合法性是法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而这里所说的合法性是从后一释义展开的。  相似文献   

9.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会不知不觉地对自然界的各种色彩产生某种印象,产生一定的感情。比如,北方冬季的田野,冰雪与蓝天辉映,使人感到广漠、清冷、寒气逼人;这种心理上的反应,使人们自然地把青蓝色调和冷寒联系起来,产生了色彩感情。诸如此类,就是通常所说的习惯的联想,即是说,色彩感情产生的客观原因是对生活实践的联想。而就视觉本身来说,当它接受某种色光的刺激时,也会本能地产生相应的反应,形成一种初级的色彩感情,并给心理带来影响,这是色彩感情的生理因素。  相似文献   

10.
安调珍 《大观周刊》2011,(44):45-46
在我国,对于紧急避险的限度条件,其实就是当面对危险的时候,两种利益之间的取舍问题,采用“轻于说”的,认为只有在牺牲利益小于所避免的利益的时候,避险人的行为才成立紧急避险,此时不需要承担任何的刑事责任,反之,当避险行为造成的牺牲等于或者大于所避免的利益的时候,则被认为是避险过当,避险人要负相应的刑事责任。随着对牺牲一人生命来保护另一人或多人生命是否成立紧急避险问题的探讨,人们提出了“相等说”。本文将在分析这几个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于紧急避险限度条件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1.
记者的职责是神圣的。因为他是时代、社会、历史、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态的忠实记录者,意识到这一点,才会感到手中的笔举足轻重。的确,记者的一篇文章可以毁誉一个人,甚至一段历史,新闻的真实性来不得半点虚假。为了真实性,哪怕付出鲜血、青春和生命。假如他确实想忠实地记录下自身所处时代与社会的本质,那么在他的心中应该树立一种永恒,而不应该被世俗的偏见所诱惑,同时也不应该被名利和金钱所收买。  相似文献   

12.
随着依法制国观念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强地意识到应该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越来越渴望多掌握一些法律知识来武装自己。在这样的趋势下,传媒已经逐渐担当起了普法的重任,受众对法制节目的迫切需求,也被大多数地方报纸敏感地捕捉到,很多报纸相继开办了"情与法"、"法官在线"、"法制新闻"……一系列法制类栏目,并且获得较大的影响。但是,地市级报纸的这些法制类栏目应该怎样才能更加吸引读者,并继续做大做强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媒体业的蓬勃发展,电视主持人这种职业越来越被人们所喜欢。主持人在享受着职业自豪感的同时也承担着重大的责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磨练过硬的心理素质对于主持人来说至关重要,笔者结合实践,就主持人如何进行心理控制,作以下分析与探讨。正确认识紧张人们产生心理障碍往往是无法接受现实造成的,只有在承认事实后才会坦然面对,所以我们要直面自己的紧张——紧张是正常的,这是一个人应有的心理反应,很多人站在舞台上可能比你更紧张。"如果我感到紧张,那我确实就是紧张,但是我不能因为紧张而无  相似文献   

14.
《全国新书目》2023,(1):34-37
商品化带来了人们消费心态的变化,女性摆脱了过去的束缚,欲望正常化,身体解放。但女性审美的变化不应被全然解释为一种解放,而应该被解释为一种更迭。随意女郎形象作为一种新的美丽理想,实际上也对女人带来了新的身体束缚、新的身体纪律。“做自己”对她们来说是一种质疑、一项事业,也是一种焦虑。这不仅发生在100年前的法国,也同样真实地发生在现在的中国。  相似文献   

15.
蒋志荣 《视听纵横》2003,24(6):87-88
随着全球化经济及全球化信息之类的观点导入我们的思维,对外宣传特别是运用电视手段进行的对外宣传已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和应用。事实上,对外宣传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说一个区域独自进行的孤立事件。理论上讲它应该是“某一个民族、某一个国域为适应周遍环境而向周围传达自身信息的一种本能需求。”  相似文献   

16.
隋盼 《青年记者》2012,(32):86-87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公民,没有公民就不会存在国家。国家和公民是相互依存的,也是相互对立的,因为国家的权力是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不断扩张的,同时也有滥用的可能。但是公民所拥有的权利则是极易被侵犯的,所以公民急需要一种手段、一种制度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而行政救济就是国家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而创造出来的积极而有效的法律手段之一。"救济"的意思就是指当你的权利受到危害的时候,对你进行的帮助。所以说行政救济不仅是指对公民权利上的救济,也应该是对公民正当利益的救济。  相似文献   

17.
政经资讯     
《新闻世界》2010,(5):3-3
【话语】中国崛起是一种"被崛起"模式——《联合早报》刊发署名文章,认为中国之所以能迅速崛起,是全球化的结果。中国模式是一种"被崛起"模式而不是自主崛起模式,是一种"被发展"模式而不是内生发展模式每一个人都会因应自己的喜好,形成一套自己的上网惯性;除了少数人有不断冲浪、不断闯入新世界的嗜好,大多数人都只会来来去去光顾几种固定的网站和网络服务,如同长年住在一个盆地里面。———梁文道谈互联网时代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当前档案工作者自卑感的心理学分析与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自卑”是当代档案员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自卑“意指自我评价偏低”。产生自卑原因很多,其原因主要是:一个人在与他人或某种标准进行比较时,发现自己在某方面不如他人或不及标准。档案员作为从事一种特定职业的人,会产生一种与其职业相联系的自卑感,即把自己的职业与别人的职业相比较,感觉自己的职业或职业的某些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苦恼。这种自卑感不仅有损档案员的心理健康,而且影响档案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应该引起有关单位领导和广大档案员的重视。要热情帮助有自卑感的档案员调整心态,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以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19.
健康资讯受众需求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健康资讯的需求是随着人们对自身身体与疾病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而日益增强的。弄清健康资讯受众的需求心理,对健康资讯按需传播意义重大。一、“求知心理”的需求健康资讯受众的求知心理是为了满足人了解人自身的出生与回归,即我从哪里来,经由哪些路径(生命过程),又到哪里去的本能欲望而产生的。这种需求心理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能的需求。因此,它要求健康类媒体永远都要适量设置承载与传播医学科普新闻与知识的版面与时段。  相似文献   

20.
偶像剧是现代性条件下的一种大众流行文化,它是在感性文化的层面上对现代性发展所做出的审美反应。通过对偶像剧中各种基本信息符码的分析,可以看出偶像剧是一种紧跟社会时尚趋势、向大众传达时尚信息、引领大众消费理念和消费想象的感性欲望文化。从消费可以促进生产的角度来说,人的本能欲望的开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但偶像剧的合法性价值不应该被任意夸大,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不可能仅以感性欲望立身,而一定要用理性的力量给感性欲望限定一个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