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亚胺基二乙酸树脂 (D40 1 )对钕 (Ⅲ )的吸附在 pH =5 .73时最佳 ;2 98K时每克树脂的静态饱和吸附容量 1 79mg ;用 2 .0mol·L- 1 HCl解吸 ,解吸率达 1 0 0 %。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大孔膦酸树脂吸附铈的体系选择,温度对树脂吸附铈的影响及吸附反应中树脂功能基与饰(Ⅱ)配位比的确定。  相似文献   

3.
研究110树脂对铅的吸附行为,考查介质pH、温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测得在HAc-NaAc体系中pH=5.73时吸附最佳;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681.75mg·g-1;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2983.39×10-5s-1;表观吸附活化能Ea=l7.52kJ·mol-1;吸附服从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式;热力学参数△H=43.31kJ·mol-1,△G=-15.24 kJ·mol-1,△S=0.196kJ·mol-l·K-1;HCl和CdCl2使树脂的吸附量减少,而MgCl2和NaCl对吸附量基本没影响;并对负载树脂解吸进行探讨,用红外光谱方法讨论了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酸性条件下豆渣对水中Cd(II)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1)在强酸(pH=2.0)、中等酸性(pH=4.0)和弱酸(pH=6.0)条件下时豆渣对Cd(II)的最大吸附率分别为55.4%、99.2%和79.4%,中等酸性条件下豆渣对水中Cd(II)的吸附率最大.(2)豆渣对Cd(II)的吸附过程遵循F方程;而L方程对弱酸条件下的吸附过程拟合较好(R2>0.99).在中等酸性和弱酸条件下,豆渣吸附Cd(II)是向有利于吸附的方向进行的,而在强酸条件下则不利于吸附.  相似文献   

5.
朱燕 《滁州学院学报》2009,11(6):113-115
本研究从三种不同利用方式下的黄泥土(水田、水杉和桑园)及东北黑土中提取土壤胡敏素样品,分别研究了不同胡敏素对多环芳烃(菲)的吸附及解吸的影响,并将吸附前后和解吸前后胡敏素样品的固体核磁共振(CPMAS-13C-NMR)图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土壤胡敏素的吸附等温线均能用Freundlich模型进行较好的拟合,其相关系数均在0.96以上,其中黑土胡敏素的N值最低;三种不同利用方式下的胡敏素样品的吸附能力均相差不大。解吸过程中存在明显滞后现象,13C-NMR吸附与解吸图谱上芳香族碳含量的变化亦证实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6.
以大孔聚苯乙烯脂为母体,经-NN-与双硫腙接枝,制备了具有高级附容量的大孔双硫腙型吸附树脂,研究了其对Ru(Ⅲ)、Pd(Ⅱ)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7.
水稻土对磷的吸附曲线与简单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基本吻合,土壤对磷的吸附及解吸能力主要受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及土壤活性铁、活性铝含量的影响,而与土壤本身有效磷含量无关。同一种水稻土随吸附磷量的增加,其解吸率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用红外光谱法对以环氧氯丙烷作交联剂制各的交联壳聚糖进行表征,并用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研究其对水中As(Ⅲ)的吸附行为。实验探讨了pH值、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As(m)初始浓度和体积等因素对交联壳聚糖吸附As(Ⅲ)的吸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3.0、As(Ⅲ)初始浓度30ng/mL、吸附时间15min、吸附剂用量50mg、溶液体积50mL时,交联壳聚糖对As(Ⅲ)的吸附率可达81.9%,饱和吸附量为51.43ng/mg,As(Ⅲ)浓度降至5.43ng/mL以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含Cr(VI)废水并探讨其吸附能力,同时考察了树脂对Cr(VI)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通过树脂筛选实验优选出IRA-900为较优吸附剂,并进一步考察了吸附时间、树脂用量、pH值、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动态实验表明,树脂重复使用6次仍保持较高的吸附量和脱附率,说明该树脂可重复再生利用;热力学和...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体系中4-氨基吡啶树脂吸附钼(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 4-氨基吡啶树脂分别在稀盐酸、HAc—NaAc和HCl—NaAc三种体系中对Mo(Ⅵ )的吸附性能 ,用4.5mol·L-1HCl或 3mol·L-1NaOH溶液能定量洗脱  相似文献   

11.
以甲醛/硫酸为改性剂,对龙眼壳活性炭进行改性制备吸附剂(LCSF),并用LCSF对模拟废水中的Pb(Ⅱ)进行吸附,考察了Pb(Ⅱ)初始质量浓度、p H值、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对铅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LCSF提高了对Pb(Ⅱ)的吸附性能,最佳工艺条件为:荔枝壳活性炭用量0. 05 g、铅初始浓度为120 mg/L、p H=5、吸附时间45 min、吸附温度298 K,在此工艺条件下,改性龙眼壳活性炭对Pb(Ⅱ)的吸附量可达229. 72 mg/g.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其热力学参数△G <0、△H> 0、△S> 0,说明该吸附是自发的吸热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偶氮胂(Ⅲ)与CrO7 2 -的褪色反应 ,建立了一种新的光度法测定痕量Cr(Ⅵ)方法 ,发现其在硝酸介质中具有高灵敏的褪色反应,摩尔吸光系数达4 .8×106,Cr(Ⅵ)量在0 -0 .8Mg/25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 .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废弃马蹄皮对重金属Cr(Ⅵ)、Cr(Ⅲ)的吸附特点和吸附性能,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重金属浓度等因素对吸附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并拟合出马蹄皮干粉颗粒吸附重金属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模型。结果表明,马蹄皮干粉颗粒对水溶液中Cr(Ⅵ)、Cr(Ⅲ)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热力学模型和伪二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4.
重金属钝化修复剂对镉和铅吸附及解吸特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不同钝化修复剂对重金属离子(Cd2+、Pb2+)的吸附与解吸性能,选用贝壳和生物炭,在静态条件下研究其吸附和解吸特性。结果表明:贝壳、生物炭对Cd2+离子的吸附可以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曲线较好地拟合,对Pb2+离子的吸附可以用Freundlich等温曲线较好地拟合;重金属钝化修复剂贝壳和生物炭中加入重金属溶液(Cd2+、Pb2+)的浓度越大,其吸附解吸力越强;不同钝化修复剂对重金属的吸附与解吸能力略有不同,生物炭对Cd2+离子和Pb2+离子的吸附力比贝壳大;2种钝化修复剂对Pb2+离子的吸附能力大于对Cd2+离子的吸附能力,在相同的初始浓度下,2种钝化修复剂对Cd2+离子和对Pb2+离子解吸力均是生物炭大于贝壳。  相似文献   

15.
文章合成了具有氢键受体的树脂一大孔交联聚(对硝基苯乙烯),研究了该树脂在环己烷中对含有氢键供体的酚类物质的氢键吸附,进一步证明和完善了氢键吸附理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聚苯胺对Cr(Ⅵ)的吸附机理。方法: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X射线衍射等表征手段比较高氯酸掺杂的聚苯胺对Cr(Ⅵ)吸附前后形貌和结构的变化,并通过动力学、吸附等温曲线等进行了线性拟合。结果:高氯酸掺杂的聚苯胺在吸附Cr(Ⅵ)前后形貌和结构都有所改变,其吸附过程能很好地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结论:吸附过程中有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以二(α—乙基己基)磷酸在磺化煤油——(Na,H)NO_3体系中萃取镍(Ⅱ)的机理及热力学性质。实验结果表明其机理为阳离子交换型:Ni~(2+)(a)+3H_2A_2 NiA_2·4HA(0)+2H~+(a).在298~323°K 温度区间里考察了温度 T 对萃取分配比 D 及萃取平衡常数 K_(jx)的影响,由1gK_(jx)~1/T 图中直线的斜率求出萃取反应的恒压热效应ΔH°为-15.7kj·mol~(-1).  相似文献   

18.
竹炭对溶液中铅(Ⅱ)离子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研究了不同竹炭产品对溶液中Pb2 的吸附能力,以及pH值、投料量、吸附作用时间、温度、再生方法、再生效果等因素对吸附剂除铅效果的影响。等温吸附服从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式,认为竹炭可作为理想的除铅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酮-5(HPMBP)从硝酸介质中对La3+的萃取,测定了萃取反应的反应热ΔrHmθ;运用斜率法得出萃合物的组成为La(PMBP)3;得到了萃取反应平衡方程式La3++3HPMBP(o)=La(PMBP)3+3H+;得出了反应的速率方程:v=Kf[HPMBP](o)2[H+]-1[La3+]-Kb[HPMBP](o)[H+]-2[La3+](o).  相似文献   

20.
《商洛学院学报》2015,(2):28-32
以疏水型SiO2气凝胶为吸附剂,研究其对Cr(Ⅵ)的吸附性能。考查了pH、吸附时间、气凝胶用量对Cr(Ⅵ)吸附率的影响,探索了吸附Cr(Ⅵ)的动力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pH=2、气凝胶的量m=0.4 g、反应时间t=75 min时,疏水型SiO2气凝胶对Cr(VI)的去除率较高;疏水型SiO2气凝胶对Cr(Ⅵ)吸附行为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使用乙醇作为脱附剂,脱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