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乡土文化作为一个地区土生土长的物质或非物质民间文化,在乡村旅游中具有重要价值。分析海南乡土文化资源在乡村旅游业中的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建议从展示乡土文化精华,营造鲜明乡村印象;植入非物质文化,丰富乡村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提高产品教育性,注重开发参与性和知识性旅游生态产品等方面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促进海南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在历史与现实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自信正慢慢消解。基于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分析当前乡村教师遭遇的乡土文化缺失困境,究其原因是:乡村教师的文化适应与教师教育体系的区隔;城市文化冲击引发乡村教师乡村文化认同危机;"边缘人"身份与断裂的乡土文化教育导致乡土文化实践缺失。面对现实,乡村教师需回归乡土,增进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需重视乡村教师的发展特质;推进乡土文化建设,增强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认同;制定利于乡土文化实践的教育策略,推动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自信的回归与重塑。  相似文献   

3.
乡土文化对乡村教育影响深远,如邻里之间的密切往来形成的充满亲情、乡情的精神空间,这是一种口耳相传、身教胜于言教的教育方式,对乡村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地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发展旅游业依赖于地方文化。因此,开发旅游资源要大力挖掘地方文化,营造地方文化氛围,提高旅游品位,满足游客的多元心理需求,使旅游的经济属性与文化属性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在缩小城乡教育差异的进程中,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乡村教育都以城市教育为蓝本。我们的乡土文化正在这样的改革中悄悄流失。教育给予乡村孩子太多的城市思维,城市认同感,与此同时,教育也在潜移默化地磨灭了乡村孩子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对自身乡土社会成员身份的认同。乡村教育在进入现代化的同时也在被抛离自己的核心层走向边缘化。  相似文献   

6.
乡土文化是乡村教育的素材来源,乡村学校教育是乡土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千百年来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互哺共生。但如今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结构下,乡村学校、乡村教师队伍以及乡村学生与学生家长偏颇的教育价值观使得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的关系渐渐疏离。基于对当前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传承危机的反思,乡村学校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开发优秀乡土文化课程;转变乡村教师离农化倾向,增强乡土文化自觉;转变乡村学生及家长的观念,深化乡土情感,以此改变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逐渐疏离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乡村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可以为乡村振兴补充精神文化之“钙”。乡村教师是乡村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的关键主体,其认知和实践直接决定着学校乡土文化功能的实现。调研发现:教师认可学校具有保护、筛选、传承、创新乡土文化的功能。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一是乡村教师对其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认可度高;二是学校通过多种方式的具体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同时,乡村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面临着乡村教师窄偏理解乡土文化、参与意愿有待提高以及乡土文化功能发挥层次缺漏等现实困境。乡村学校要更好地发挥乡土文化功能,需要以优势视角确认乡土文化功能的育人价值,在行动体验中探索更加合适的方式,多方协力提供保障支持。  相似文献   

8.
9.
当下乡村文化与乡村学校教育因彼此分离而面临发展危机。无论是乡村文化振兴还是乡村学校教育难题的化解,都需要把握乡村学校与乡村文化困境的同源性,重建学校与乡村社会、乡土文化的联系。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苏家院镇中学通过召开“假期读书会”、筹建“乡土文化博物馆”、组织教师撰写教育叙事,探索学校与农户家庭、乡村社区、乡土文化主动融合的“知根”教育并初见成效。以“假期读书会”为主线,通过对活动主要历程的回顾与理性反思,探讨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合作突围的可为空间与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改革的形势下,乡土文化资源对发挥中学历史教学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进行海丰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中学历史课程进行多维度整合运用的研究,探索出有效的教学设计和适宜的教学策略,可满足历史课改教学对课程资源开发的需求,达到促进本土历史文化传承与中学历史课程学习的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我国乡村旅游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分析了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机遇、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位于娄山关下,夏季气候凉爽,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每年来此乡村旅游的对象主要是重庆、四川的游客。如何吸引、留住重庆、四川游客,让他们带着向往而来,又满载快乐而归,并能在板桥镇愉快消费,这不仅是旅游服务质量问题,也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人文可持续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它与经济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共同构成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架构,也是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武夷山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有相当完善的旅游产业链。但目前尚有开发利用的广阔空间,尤其在坚持经济可持续、环境可持续与人文可持续的发展原则下大力发展游学与养生产业,使之成为武夷山旅游业新的发展点与旅游品牌,这将使武夷山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得到更多合理有效的利用。同时,对提升武夷山旅游的品质也将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是一种依托乡村的新型旅游方式。我国乡村旅游自产生以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然而,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各种负面因素的制约,可持续发展并非易事。针对这样的事实,提出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陕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品牌丰富化、区域发展特色化、节庆旅游多样化等特点。本文运用ASEB栅格分析法,以体验为视角,分析了陕西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从发展可持续、管理可持续、动力可持续和生态可持续等方面探讨了陕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根与魂,缺少乡村文化内涵作为精神内核,乡村旅游业将失去生命力。乡村文化作为一村一地发展历程的有效见证,如若不挖掘不利用不传承,极有可能销声匿迹。因此,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业的有效融合,不论是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是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振兴的实现均是一件利事。辽宁省具有丰富的乡村文化,为其深度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了优越条件。本文在分析目前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辽宁省乡村旅游文化的构成,如遗址文化、民居与村落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并针对乡村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出几点可行性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促进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业的双赢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一些地方旅游资源在粗放式经济、盲目开发等不合理利用下正受到损害,因此,促使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应用,合理的开发离不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渗透。持续发展的涵义有3个最基本的要点:一是公平性原则;二是持续性原则;三是共同性原则。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进行游览活动与社会环境系统关系变化的一种规范。文化旅游的市场潜力无限,只要开发角度新颖、形式多样、内容健康,充分挖掘独特的民族文化精髓,可供利用的资源将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相似文献   

18.
聊斋文化作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既要合理利用它,也要切实保护它。聊斋文化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弥补,与之相关的旅游业的发展也就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发展聊斋文化旅游业,千万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让聊斋文化焕发出无穷的魅力,造福后代子孙。  相似文献   

19.
北美乡村旅游发展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在北美地区开展多年,已经形成了其独有的特色及规模。本文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对两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如乡村旅游的特点、客源情况等加以简要的分析,希望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