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将高校毕业生输送到国家最需要和毕业生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怎样才能使国家、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利益得到保障?自1981年以来,全国肩负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同仁们都在苦苦地思索。1983年,一种试验性、探索性、改革性的毕业生分配办法在艰难中起步了,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供需见面”。所谓“供”指的是学校和培养单位,所谓“需”则指用人单位。学校和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直接见面,学校和培养单位向用人单位介绍毕业生的专业、使用方向以及毕业生的具体情况,用人单位向学校和培养单位介绍自己所需专业、人数、使用意图以及具体要求,双方在国家关于毕业生分配方针、原则指导下,经过协商落实毕业生分配计划。  相似文献   

2.
如何动员毕业生到地处边远,条件艰苦的单位特别是国家重点单位去工作,是当前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中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近两年,我院先后邀请了一部分地处边远、偏僻地区的国家重点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用人单位通过举办电影招待会、放录像、张贴宣传广告、展出实物和图片、举行报告会和座谈会、在指定地点设摊与毕业生洽谈等多种型式向毕业生介绍本单位情况,讲明如何安排、使用毕业生及对毕业生的要求,动员毕业生应聘;毕业生也可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向招聘单位询问,进一步了解情况,学校有关部门的同志和教师则充当“红娘”,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区,在改革高校毕业生统分统配制度、逐步实行“双向选择”,培育毕业生就业市场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改革毕业生分配计划的编制办法。长期以来,毕业生的分配,只靠少数人从上而下编制分配计划;学校无权分配毕业生,毕业生更无选择单位的权利;培养和分配脱节,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彼此不了解、供需不见面。在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下,编制的毕业生分配计划缺乏科学性,盲目性比较大。用人单位和学校既无动力,又无压力,很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1984年党中央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接着又作出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决  相似文献   

4.
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进一步市场化,要求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入市场相互选择。一方面,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呈现多层次、多专业的形式,迫切需要了解毕业生的全面素质,另一方面毕业生为了找到理想的单位,迫切要求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前景。这是“双向选择”的前提,也是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重点内容。如何保证供需双方达到较高的满意度,学校在“双向选择”中的中介作用是关键。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一方面不仅要把毕业生的生源信息及时向用人单位作出较为客观的介绍,而且要把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前是向毕业生作出较为客观的宣传…  相似文献   

5.
目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各级各类人才市场进行的。在人才市场,毕业生如何在用人单位面前展现自己?如何在众多的人才录用台前选择适合自己的单位?如果草签意向,到单位一看,情况却大相径庭怎么办?等等。这里向同学们提供些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至1985年,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总的模式是“统包统配”。这种分配制度是与我国当时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对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和国防、能源、交通、教育等系统对人才的急需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这种分配办法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最了解毕业生情况和专业使用方向的学校在毕业生分配计划制订的过程中没有发言权,用人单位没有选择毕业生的权力,毕业生没有表述自己分配志愿的机会。培养与分配脱节,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均缺乏动力和压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事制度、企业法等各种改革措施的出台,这种“统包统  相似文献   

7.
大学毕业生求职,首先就是要通过向用人单位呈送求职简历来介绍和推销自己,求职简历是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有关情况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因此,求职简历写得是否赢人,对毕业生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2000届大学生毕业生是我省实施全面并轨后的首届毕业生。湖南大学的2093名本科毕业生和256名研究生走入市场,在学校举行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与近200个来自全国各地的用人单位见面洽谈,推介自己。为使高校毕业生适应市场的需要,湖南大学加强对学生综...  相似文献   

9.
浅谈招生、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郭慧丽,刘树庚,张玉晶根据当前情况,深化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可分以下三个阶段:一、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初级阶段“供需见面”在调配计划范围内,学校与用人单位相互联系,直接见面,学校向用人单位介绍学生的专业内容、能力、志趣...  相似文献   

10.
为了加强学校与地方、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疏通毕业生分配渠道,探讨高等学校与地方人事部门在毕业生分配、安置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毕业生分配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苏州大学于元月15~16日召开了"苏州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委员会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综合性大学的理科本科毕业生的分配去向,已与过去有所不同,相当一部分人被分配在基层企事业单位。为了解四化建设对我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政治业务情况,我们曾对我校历届毕业生的业务素质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情况作了针对性调查,用人单位在充分肯定我校毕业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师毕业生的分配仍由国家“统购包销”。虽有毕业生质量的合格标准,但是,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并不参与毕业生质量的验收工作,而是由“生产单位”的师范学校单独把关。只要学校认定“产品”合格,主管部门就“包销”无误;用人单位既没有检验“产品”质量的权力,也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在使用中发现师范生的质量不合格,用人单位只得自行处理。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也从计划分配逐步转向“双向选择、供需见面”,走向毕业生就业市场。开辟毕业生就业市场,实行“双向选择,供需见面”,克服了过去计划分配中用人单位“想要的要不到,不想要的硬给你”的弊端,为用人单位挑选人才提供了一条最佳捷径,需要什么专业、什么层次的人才,用人单位可以自己确定。毕业生也可根据所学专业及特长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单位。可以说毕业生就业市场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同时也将培养人和使用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了,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可通过毕业生就业市场直接反馈给  相似文献   

14.
在双向选择过程中,大部分用人单位安排面试的依据是有关反映毕业生情况的书面材料,通过这些书面材料来判断和评价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工作潜力.毕业生要成功地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拟定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求职书面材料是成功择业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5.
把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工具运用到毕业生分配管理工作中,及时、准确地向领导及用人单位提供决策信息和分配结果,是加强毕业生分配管理工作的一项有力措施。 一、毕业生分配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建立 建立毕业生分配计算机管理系统(GD-CMS),首先要考虑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相似文献   

16.
守住诚信的底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在指导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接触过这样几个事例:一位通信专业的毕业生各方面能力都不错,专业知识经单位考核也不错,但他隐瞒了自己英语成绩没有过四级的事实,派到单位后几天被退了回来;有一位毕业生想考研究生,某用人单位看中他,但声明考研的不要,于是这位毕业生违心地说自己不准备考研究生。他在给笔者解释原由时说:“考研不一定能成功,如果考不上,不是连这个好机会也丢掉了?”;还有个别制作虚假求职材料的,自然不会来与笔者讨论,但用人单位却返回了这样的意见。以上问题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涉及到相同的问题,那就是毕业生如何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才能体现个人的诚信。  相似文献   

17.
办一上海市用人单位信息登记凭证 按照市教委、市计委、市人1.【局沪教委学(1996)30号文件规定,为进一步完善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登记制度,要求凡上海地区的用人单位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应预先向社会公开招聘信息.,保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条件下双向选择,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处于公平有序的状态。 具体实施办法: 一 I.用人单位带好本单位介绍信到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领取<用人单位需求登记表>: ,、 么.根据本单位需求情况,按表格要求如实填写“登记表”。 ,、 J.提供在有效期内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4.…  相似文献   

18.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从计划分配向市场化过渡的.新形势下,学校就业工作也应该从传统的方式向“四化”——即主动化、经常化、全员化、信息化转化。 一、向“四化”转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曾经长期在我国实行的计划分配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由于供需不见面,学生与用人单位无选择权,学校只是在学生毕业前夕,集中一段时间按照政府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派遣学生,因而学校在就业工作中处于十分 被动的状态。 在市场化就业方式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是市场的主体,学校的主要职能已从管理为主转向了服务为主,即为供需双方的相互选择提供指导、服…  相似文献   

19.
就业洽谈会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场所,是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的主要渠道之一。由于就业洽谈会一般规模较大,参会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较多,时间短暂,竞争激烈,因而毕业生要想在就业洽谈会上选择到满意的单位,需要全面了解信息,精心准备,抓住时机,勇于“推销”,适时抉择。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家政策不断向职业教育倾斜,我国人才结构失衡现象突出,熟练技工和高级技工等实用型人才更是十分匮乏。技工院校毕业生拥有扎实专业知识、技能熟练,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历年来毕业生供不应求。本文将调查分析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就业单位性质与地区、就业薪资与心态、就业途径和影响因素等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