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何国家的教育转型都是其整个社会转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深层战略转型的核心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成人继续教育的转型在社会转型中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我国成人继续教育面临着来自全面社会转型的挑战,理应顺应社会转型的需要、促进成人的发展、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关注成人的生存发展与生命质量,培养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所需要的公民。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在这个转型中,文化的作用日益显现.文化转型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动力与内在机制,它关系到社会转型的主体--人的新形象的确立,我们必须正视文化转型在社会转型中的地位与作用,促进中国社会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而教育转型又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含义和背景的系统分析,在探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必要性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的内容,并据此提出中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倡议为继续教育的跨文化转型即跨文化继续教育的产生提供新契机。跨文化继续教育的实施必须坚持以提升成人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基本目标、以成人个性全面发展为目标导向、以教育对外开放战略为支撑、以尊重文化多样性为本质要求的核心要义。继续教育的跨文化转型必然发挥弥合文化冲突、跨越文化鸿沟;实现文化认同、促进文化适应;提升文化自觉、唤醒文化自信的重要功能。为推动跨文化继续教育的更好落实,应当从促进国际合作,协调推进全方位、多维度的整体布局;加大政府支持,完善跨文化继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发展跨文化敏感性,注重成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等方面出发,全方位培养跨文化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南海 《职教论坛》2012,(15):39-41,80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整体的发展呈明显趋缓并逐渐萎缩的趋势,这种状况与整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势主流形成明显的反差.从文化学视角来看,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文化自觉性渐趋弱化以至于几近丧失所致.当前的首要任务应是唤醒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与创新意识,并在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实践中形成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特色文化.为此,就必须组织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科学研究共同体,注重提升富有中国特色的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研究范式,加强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与现代产业体系的联系,以形成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创新文化.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是社会的整体变动,这种变动既有社会革命导致的社会形态的更替,也有同一社会形态内阶段性的质的飞跃.社会转型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但人们用"转型"来标示这种现象,则是一种主观的意识活动,暗含着对"型"的分类与价值指涉.因此,由于分类的标准和价值立场的不同,对"何谓社会转型"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要从社会结构和人的生存方式这两个维度来界定社会转型,由此观照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及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学校文化生态建构与转型期社会文化生态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是社会的整体变动,这种变动既有社会革命导致的社会形态的更替,也有同一社会形态内阶段性的质的飞跃。社会转型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但人们用“转型”来标示这种现象,则是一种主观的意识活动,暗含着对“型”的分类与价值指涉。因此,由于分类的标准和价值立场的不同,对“何谓社会转型”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要从社会结构和人的生存方式这两个维度来界定社会转型,由此观照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及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学校文化生态建构与转型期社会文化生态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世纪,我国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教育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战略期。其间,社会变革带来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挑战也更为激烈。在机遇与挑战的迸发中,不仅表露出我国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教育转型发展的现实状况,更描绘出我国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教育转型发展的未来蓝图。为此,我们有必要从中国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教育创新等界面上把控机遇之实,同时又在国家制度、市场机制、文化建设等层面上把溯究挑战之源,在厘清我国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教育转型发展要把握的关系的基础上,为其寻到可能与可行之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实际上是以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为特征的文化转型。普通高中教育应该以社会转型期的社会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语文教育凭借自身丰厚的文化特质和强有力的实践性理应通过中外文化的建构培养理想人格,从而肩负起“立人”这一神圣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实际上是以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为特征的文化转型.普通高中教育应该以社会转型期的社会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语文教育凭借自身丰厚的文化特质和强有力的实践性理应通过中外文化的建构培养理想人格,从而肩负起"立人"这一神圣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1.
关于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枝琳 《成人教育》2011,31(3):23-24
当前,中国社会进入快速转型时期。随着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入,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了许多与社会转型不相适应的方面。遵循教育转型与社会转型的共变理论,成人高等教育也应积极回应,进行全方位的变革与转型。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枝琳 《继续教育》2010,24(12):21-23
当前,中国社会进入快速转型时期。随着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入,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了许多与社会转型不相适应的方面。遵循教育转型与社会转型的共变理论,成人高等教育也应积极回应,进行全方位的变革与转型。  相似文献   

13.
政治文化转型作为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是走向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其转型的过程是批判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吸收西方先进政治文化不断整合的过程。对于政治文化转型的内涵、理据、目标与策略的关注是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4.
<正>万嵩在《继续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中撰文,通过对教育、终身教育、继续教育、教育主体及功能、教育效益的多视角诠释,在对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建构社会化的多元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机制,推行国家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建议和实施策略。作者认为,教育是社会化的实践活动,其实质是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社会的进步;终身教育则是既要促进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又要满足个人需求与发展;而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与当代中国的教育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征,也是当代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宏观背景。本文探讨了社会转型的实质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强调了人的转型是社会转型的核心,认为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实现教育整体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结构发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继续教育作为为成人学习者提供学习机会的教育平台,其作用无疑越来越重要。然而,当前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不仅缺乏对学员进行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应有重视,更没有实质性地关注高校继续教育在推动学习化社会建设中的应尽之责。转型期的高校继续教育应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由此获得自身发展的更大空间,最终实现高校继续教育沿着"学历导向型—职业导向型一学习导向型"的路径转型,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职业技能,促使人们全面发展。人们的教育理念也开始转变,在上学时代需要接受教育,进步社会同样需要接受教育,受教育是一生的重要任务。现阶段成人继续教育越来越普及,作为一种终身化教育模式,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我国成人继续教育终身化发生趋势进行分析,旨在促进成人继续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成人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任何单一的改革都不足以解决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只有实现由传统学历导向型向现代学习导向型的转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才能凤凰涅磐,火中重生.社会转型是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基本社会背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是目前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表现,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必须与经济的转轨相适应,引入市场机制,这既是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型的重要保证.引入市场机制,推进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主要包括:办学的市场化,招生的市场化,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设置的市场化,以及学校内部改革引入市场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文化转型是社会转型与变革的先导,新时期中国的文化转型离不开一定的现实基础。基于此,文章首先从不同文化的共时存在、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以及后现代思潮影响三个方面考察了新时期中国文化转型的现实基础,而后立足中国文化现状,从范式更新、理念生成以及功能拓展等角度系统阐释了新时期中国文化转型的具体指向,进而从实现人自身现代化和构建现代化的文化体系两个方面对新时期中国文化转型的价值指向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20.
在以社会转型为背景解析我国贫富差距的成因时,非经济的社会性因素分析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政治转型、化转型、教育转型扩大、缩小贫、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转型是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基本因素。因此,防止贫富差距富差距,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转型的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