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是教育活动的一种核心要素。“知识”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内涵,因此,人们对知识本身的研究与思考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知识的论争也从来没有平息过,古今中外对“知识”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则就知识选择的取向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之间的关系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2.
树立正确的语文知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是教育活动的一种核心要素,古今中外人们针对知识本身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知识的论争也从来没有平息过。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以来,《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不宜刻意地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现象”。新课程实施中,传统的“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  相似文献   

3.
从上世纪初语文单独设科以来,人们对于语文教育的研究及其中伴随的各种论争、责难不仅从来没有中断过,而且在新时期改革的大背景中,“百家争鸣”的气象越发繁荣,一方面,我们为这种学术繁荣而振奋,但同时我们也认为,越发繁荣的学术氛同,则更加需要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虚假的繁荣”。  相似文献   

4.
教师对课程知识的选择应是有限度的选择,理想的知识选择形态总是受制于现实所提供的可能性。语教学改革中所出现的一矫枉就过正的失“度”现象,也殃及教师的语知识:选择,使语课程知识的选择向选择不足与选择过度的两极发展,无视其所应有的阈限。  相似文献   

5.
王策三教授写的《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与钟启泉教授写的《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引发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最激烈最令人关注的论争。双方论争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对待知识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一位同学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科学&;#183;教育”频道“人物”栏目对鲁迅先生生平的介绍节目时.听到解说词中有这样一句:“在鲁迅先生13岁时,他的祖父园罪人狱,其家也随之陷入困顿。”他发现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时,老师从来没有介绍过这方面的情况。于是,他翻阅了几本鲁迅先生的传记,也没有找到相关的介绍说明。他希望我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7.
历史的原因使我们的国家大力提倡“尊重知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努力在全国营造“潜心向学”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人们把知识与幸福之间划上了等号;知识可以带来世俗意义上的幸福以及精神层面的幸福。但是细究其底,如此理解知识与幸福的关系并没有给人生带来幸福,反而遮蔽了幸福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位学者在论及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时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  相似文献   

9.
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一种恒久不息的教育活动。记得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从来就没有没有教育的教学。因此,只有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教学问题,我们才能做到宏观、全面、透彻地思考问题,从而采取切实的措施以达到教学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苏培成先生的语文课程知识观提出不同意见,坚持强调“变系统知识为有用知识”、“变知识的掌握为知识的运用”、“变单维取向为三维取向”是语文新课程正确的知识观。  相似文献   

11.
知识历来同教育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教育是知识筛选、传播、分配、积累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知识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与载体,离开了知识,教育就会成为无米之炊。”毋庸质疑,一定时代背景下的知识观,将影响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甚至成为决定教育活动质量的重要理论根源。从知识观的角度审视语文课程改革,也许会在理论与实践地碰撞中,摩擦出思想的火花,点燃创新的思维,照亮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我们从来就没有忽视过儿童的经验世界。 早在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我们已开始关注儿童的已有经验。只是,那时关注更多的是知识经验.即与本课所学新知相关的、对新知学习起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数学知识系统内的旧有知识。这种关注一方面反映了数学知识的前后逻辑性与系统联结性,另一方面.恰是认知心理学中学习理论在数学学习领域的一种应用。当时,我们提倡“复习铺垫”,恰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只是,在目前看来,我们遇到两个新问题。其一.这样的复习铺垫是只关注了知识接受本身,而忽视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动性与创造性。其二,我们对于儿童的经验系统的关注是否只关注了纯数学的一面,而忽视了“生活经验”这一经验系统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我们还忽略了“生活经验”对于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可以说是当代语文教育界的一个共识。然而人们在重视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却淡化乃至忽视了语文知识的教学。殊不知,课程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没有了知识,也就无所谓课程。何况能力不是平空产生的。能力源于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或许是认识到了这一点,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对语文知识的重视。该套教材包括5册必修课本,它们均设有“梳理探究”模块。这一模块共包含15个专题,他们“有的侧重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语感培养——语文学科的首要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学界对于“语感”曾经有过一段沸沸扬扬的大讨论。但是,当时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并没有能够得出比较全面和一致的看法,这给人们留下了不少遗憾,也给我们开辟出继续研究和实践的广阔空间。近年来,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语文课要加强语感教育的呼吁。在许多语文报刊论文中,几乎言必称“语感”,大有“语感至上”“语感万能”的趋势。“语感”成为语文教育新观念的标志性概念,成为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又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5.
陈勇 《广西教育》2005,(7B):21-2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语义“新课标”着重加大了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面向生活,开放课堂,突出语文的实践性:显然,就其意义而言,“新课标”的改变是从更高的理论层面去重构语文学科的知识教学体系:然而,在笔者近期所做的一次调查中发现:课改实验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知识教学的要求明显表露出一种困惑和不解。  相似文献   

16.
“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想象力是儿童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潜能。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要用心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天地里快乐地遨游,自由地驰骋,在不知不觉中长知识,长能力,这样学生才会拥有一片想象的天空。  相似文献   

17.
王聚元 《学语文》2005,(4):48-48,47
在人们心目中,尤其在古人心目中,方位词从来就不仅仅是空问概念,而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东”“西”“南”“北”“中”无不如此。本文说的是“南”与“北”。  相似文献   

18.
承传与创新:语文教育改革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教改实践呼唤哲学的思考 包括语文课程改革在内的这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酝酿到实施,已经有了七八年。纵观这场新课改的整体实施与具体运作,大致可以归纳为这样三个发展阶段。首先,上行下效,闻风而动,新课改几乎成为一种“举国体制”,简直是一呼百应。继而,歧见产生,“同床异梦”,但是,持不同意见者毕竟“投鼠忌器”,噤若寒蝉。随后,矛盾公开,争论蜂起。从全局看,是以王策三教授所写《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和钟启泉教授所写《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的论争为代表,还有一些专家学者撰文并得到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很多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本质、类型、属性、价值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是人们对“什么知识最有用”和应“掌握什么样知识”的根本立场和观点。信息化产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知识观已经由传统的知识观向现代的知识观转变,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对知识本身的研究与讨论,同时对学校教育领域中课程模式的选择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