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信息的标题:要尽量突出动感 不论是新闻稿还是经济信息稿,都要根据稿件的内容确定一个显眼的标题。一篇好的信息稿,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标题。但在一些人的眼里,觉得标题并非重要,重要的是稿件的内容,因此,放上一个什么标题都行。其实不然。好的标题能引起人们对整篇信  相似文献   

2.
我在教学之余,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学写广播新闻稿,三年来,被市以上新闻单位采用近100篇,每年都有稿件获奖或被评为好稿。回顾这一段练笔过程,我感到要写新闻,不仅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潜心捕捉新闻线索,而且还要悉心研究广播新闻稿的表现技巧。新闻敏感,对记者或通讯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种敏感,才能在纷纭复杂,浩如烟海的事实中,通过观察和分辨,及时、准确地捕捉有价值的新闻。我十分注意培养新闻敏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从中发现新闻。有一次,我在一个朋友家  相似文献   

3.
观稿于微     
“细节决定成败”。一篇新闻稿,见报后能不能做到无纰漏,无瑕疵,读者看后觉得真实可信,这既需要编辑人员把握好稿件的宏观价值,也要把握好细节这道关。  相似文献   

4.
从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我体会到,每写一篇新闻稿件,都要细心地听取被采写者的意见。我曾采访过一位助理工程师,用微机控制百吨锅炉节约原煤的事。写稿时我为他加上了一段“闪光”的话,文章发表后,他感慨地对我说:“本来这是篇好文章,可你加上这样一段我没说过的话,就显得多余了”。我十分尴尬。至今想来,都是一件憾事。打那以后,我坚持每写完一篇新闻稿,都要让被采写者亲自看一看。再有就是不能强人所难。去年夏天,我采访了我厂一位优秀青年工程师。他谈到,我迷上了革新,竟  相似文献   

5.
通讯员园地     
一日,我将一篇新闻稿投寄给本地报纸的一位编辑,数日过去了,如石沉大海.于是,我又将新采写的两篇稿子亲自送到报社(我距报社很近),正好那位编辑也在,我顺便问起寄去那篇稿时,他吞吞吐吐地打着哈哈.无意中我发现他桌腿下有一个皱巴巴的纸团,拾起一看,正是我那篇稿,看得出是用来擦桌子后甩下的.那位编辑有些尴尬地收回了稿子.几天后,那篇稿子便见报了. 由此,我想起了老作家、老编辑孙犁,他从事编辑工作大半辈子,对待投稿者的稿件从来都是认认真真的,凡是到他手下的稿件,拆封时都注意不伤及稿件,保持稿件的清洁,从不给人家污染,即使不用的稿件,有什么意见总是写在小纸条上,不在稿件上乱画,他也从没丢失过一篇稿件,即使很短的稿子,(见孙犁《编辑笔记》关于编辑工作的  相似文献   

6.
“只要主题重大,题材典型,写作精巧就可以入选为好新闻”,这一点基本上已为新闻界认可,所以,在评选好稿时人们都把它作为标尺来衡量。可是,却往往有一些主题重大、题材典型,写作精巧的稿件落选,原因何在?我以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圆通”二字。古人云:“义贵圆通”。意思是文章的内容要符合事理,无懈可击。一篇新闻稿要想经得起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多元化,读者对新闻报道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一篇好的新闻报道,不仅能言简意赅介绍新闻事件,还会运用恰当的文学手法进行润色,凸显出不同类型新闻稿件的特色,提升新闻稿件立意,树立鲜明的新闻稿件冈格。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稿写作中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新闻稿件,优化新闻稿写作结构;根据新闻报道特色.  相似文献   

8.
难忘第一篇     
说起我的第一篇稿件,还得从当兵时说起。1997年我入伍参军,1998年开始学写新闻稿。写了近一年,却未见一篇稿件见报。但我不甘心,决心要上一篇。于是我继续坚持写作,并向有关新闻报道员请教学习,不久,我的  相似文献   

9.
郭洁 《军事记者》2011,(4):71-71
报道员小王在写一篇新闻稿,只见他一会儿拿起电话打给某连指导员:"我这还缺一个战士舍小家为大家的事例,请帮忙找个例子";一会儿又给士官小张打电话:"我这稿件里需要一句话,到时我就写上是你说的"……如此一阵忙乎之后,一篇反映基层连队争先创优的新闻稿就出炉了。这种“拿靴找脚”的新闻写作方法,在一些通讯员身上并不鲜见。  相似文献   

10.
去年我共采写稿件95篇,被采用81篇。其中省市级采用33篇,中央级3篇同行们说我很幸运。其实,我搞报道也不过一年半时间,开始也和许多通讯员一样,稿件写好后,匆匆投寄,不注意发稿对象,结果绝大多数如石沉人海。后来,我除平时加强新闻基础知识学习和勤奋采写外,注意瞅准发稿对象,力争给稿件找个最合适的“婆家”。去年5月,我和一位中学教师相遇,问他这几天啥忙? “学校成立了护校队,把我也编进去了。”我又问为啥要成立这个组织,这位老师就详细给介绍了情况。我认为这是条有价值的新闻。就连夜采写了《成立护校队,保障学校安全》的稿件,寄给《宝鸡教育》报。既表扬了这个学校的作法,也给教育系统提供一了条治安信息。稿子很快在该报一  相似文献   

11.
新华日报《新华论坛》的《“对策”也可当镜子》,是一篇内容深刻的好文章。这篇稿件辩证地分析了“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不正之风,认为“对策”既是一种不正之风,要坚决反对;同时,又提出“对策”也可以当作镜子,从中找出政策上的弱点,及时加以补救和完善。去年夏季,各地报刊陆续发表文章,批评“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股歪风,这是非常必要的。但  相似文献   

12.
不少通讯员总觉得自己在一个企业里,活动范围小,写不出有分量的新闻稿. 我在工作之余,也常常拿起笔写新闻,去年,在中央级发稿5篇,省级12篇,市级发稿32篇。我体会:通讯员在基层,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只要处处留心,一首歌、一句话、一幅画都能写成一条有价值的新闻。今年3月7日,全厂举办文艺会演,二车间演唱了一首双增歌,引起了我的兴趣。经了解,这首歌词  相似文献   

13.
前几年,我给北京一家报社的周末版每年都要邮寄20多篇稿件,通常会被采用近10篇。去年,我先后发出30多篇稿件,却连一篇也未见报。这一反常现象引起了我的反思。难道是因这个周末版改换了原先的特色,我寄去的文稿“不对路”?不是!购阅两期该报,发现周末版的风格“涛声依旧”。莫非是因笔者“产品低劣”?似乎也不是。同样一篇稿件,寄出后却常被《人民日报》和《半月谈》等报刊所采用。这究竟是何缘故呢?  相似文献   

14.
文从短作     
我是一名邮电职工,也是一名业余通讯员。从去年12月底至今年2月中旬,我平均3天有一篇新闻稿被采用。朋友问我有什么“秘诀”。“秘诀’谈不上,倒是有些体会。我认为初搞通讯报道工作的同志,不能好高骛远,应力求文从短做起。就拿我被报刊电台采用的20多篇稿件来说,字数最多的才180多字,最短的仅70多字。许多通讯员往往看不起写短新闻,常常一挥笔就洋洋洒洒好几百字甚至上千字。编辑一看,不是  相似文献   

15.
一些通讯员,注重稿件的内容写作,这固然不错,但却往往忽视稿件标题的提炼。殊不知,为一篇稿件做一个好题目,也能提高稿件的采用率。虽然我是搞业余新闻写作的,时间又不长,但发出的稿子90%被新闻单位采用,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在注意稿件内容的同时,也注意稿件题目的选择。今年7月中旬,我写了一篇一个冒充局长的人在村民家行窃的稿件。稿子写好后,我加了个《假  相似文献   

16.
采写新闻报道是我从事办公室文秘工作以后的一种业余爱好和执着追求,所以几年来,我年均被新闻单位用稿100篇以上。我的体会之一是,把自留底稿同见报稿件进行比较,知道编辑修改在何处,研究为何修改,使我从中觅得了不少如何修改稿件、写好稿件的“妙方”。 一是进行标题比较。如何使新闻标题做得新颖、鲜明、准确、生动,引人注目,这是能否吸引编辑采用稿件的首要一环,也是能否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编辑尤其重视稿件标题的制作和修改。如我采写的一篇消息,原稿正、副题是《去年是起步,今年要大见成效,盐城矿务局把质量品种效益  相似文献   

17.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语旨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记者在写作广播电视新闻稿时要有对象感.从语旨角度看,广播电视新闻稿的写作者——编辑记者在写作新闻稿必须要面对两种不同的新闻稿件的使用者,一是新闻稿件的传播者——主播,二是新闻稿件的终极接受对象——受众.因此编辑记者在写作时就应该结合广播电视的媒介特点来写作.  相似文献   

18.
去年初,《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的通知》发表不久,我采写了一篇题为《德州市40家企业试行质量工资制》新闻稿,投寄首都某报社。稿件主要内容是:山东德州市40家企业从去年第二季度起,在内部试行工资与产品质量挂钩制,促使企业由“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稿件投寄后一个多月,未见采用,编辑部也没回信。我就给《中国劳动报》抄寄一份。很快《中国劳动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发表了。随后,某报社也发表了,放在4版头条位置,一字未改。稿末注明“摘自《中国劳动报》”。  相似文献   

19.
孟子云:“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说的是看水要想看出门道,必须要首先观察水的波澜。这话很富于哲理性。从这里也可以悟出我们广播新闻稿件写作中的一些道理。一篇好的新闻稿.不会是像一潭死水那样平庸无奇而必然有涟漪、有波澜,引人入胜,动人心魄。那么一篇文稿中让人关注,令人思考的“波澜”何在呢?笔者认为,“波澜主要兴起于文章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编了几篇工作性、专业性较强的稿件有一点体会。稿子不大好看,人们就说,尽是骨头,没有肉。新闻稿不是社论,也不是文件,最怕多骨少肉。一篇稿,当然应该是有骨有肉,但也得有个合适的比例。不同的体裁,比例也就不同。消息,天生是叙事为主的文体,要丰满、生动,骨肉之比至少要三七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