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西方公共领域理论及其中国本土化演进的再确认,发现一个长期被我国学界忽视的基本事实,即西方公共领域理论文化现象的存在。它集中表现为“国家-社会”二元模式论,并与“公私二元论”互为表里,从而很好地解释了西方公共领域理论的跨文化运用遭遇瓶颈的原因。鉴于此,在超越“国家-社会”二元模式论的基础上,尝试借鉴公共哲学中的“活私开公”理念,结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境况,重新探索中国公共领域应有的内涵及其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2.
社会历史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时期,赋予有历史使命感的人以极大机会,社会历史向人们展现自我,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仰望之情油然而生。人们上述这样的历史经验都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表现出来。个人模式的社会批判理论——这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所看到的自己历史定位;社会历史感的核心借助否定性辩证法和交往行动理论多方面地展现了其与个人之间的拒斥与被拒斥的关系,这也使它更能够被个人所认识,人们开始用文化与社会历史感核心打交道,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展现其所包括的文化含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得到了解释社会前进动力的含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前进的趋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以来,由于向东扩张的需要,西方建立了一整套宣扬“西优东劣”的东方学知识,十字军东征研究也深受此说影响。在此背景下,论证西方殖民东方合法的“法兰克-叙利亚社会”模式被构建出来,塑造了一个在西欧封建制度下,殖民者与被殖民地居民和谐共生的美好社会。二战后,由于殖民主义理论本身遭到解构,该模式也渐受质疑和批判。不过,对该模式的批判,更多源自西方学术界内部,并未跳出殖民主义和传统东方学的话语体系,因而只是程度上的修正,不是理论上的重构,这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4.
西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首先廓清在西方文献中的“教师”和“角色”的定义,然后从西方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教师角色的理论研究文献中概括出宏观和微观两类理论研究视角,继而归纳出教师角色的四个向度-即在社会因素、学校与课堂情境与个人发展诉求下形成的教师的社会角色、学校角色、课堂角色和自我职业角色。  相似文献   

5.
“非典”流行时期的国家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已经走上了良性的发展轨道,但总体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仍然是一种“强国家-弱社会”的模式。“非典”流行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了某种变异,“非典”流行事实上打断了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良性发展进程,正是由于社会缺乏自救能力,也无可以自救的组织资源。才使国家有了大规模介入社会的可能.国家不得不依靠强化政府权力的方式和传统的动员渠道来控制疫情的扩散,也在事实上强化了对中国社会的控制。在处理突发事件或者社会传染病时,能否不以伤害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关系为代价?“非典”之后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应建立在公平、平等、民主、自由与正义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市域社会治理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已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作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试点地区,浙江省台州市以此为契机,打造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台州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是台州市域社会治理“一般模式”和“特色模式”的统一体,体现了市域社会治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西方现代思想家研究了许多社会德性方面的问题,在社会的首要价值是自由还是基于自由的公正、共同体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还是相反、对“代议制”民主加以完善还是以“参与制”民主取而代之、法律是否要以道德为基础、道德重在个人的德性品质还是社会的规范、社会应奠基于理性之上抑或非理性之上等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分歧。西方现代社会德性思想也有一些共同特点和局限,但它是人类思想宝库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优势,无论对现代西方社会还是对现代国际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高职教育只有立足实践教学、强调社会服务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教育竞争中取得优势,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和社会服务模式,“北青-景山”模式经过实践的检验,是一种初步成功的高职教育模式。推广“北青-景山”模式,不但对高职教育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而且对本科教育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校的外语教学流程和经验总结的“活动一交往”模式,借鉴了西方的“交际理论”,强调了“交往三向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和“活动双层性”(即学校和社会的两大活动板块)的特色,并将教育的舞台从“小课堂”推向“大社会”,其中“活动”是栽体和途径,“交往”既是手段,更是目标。实践证明:“活动-交往”模式的运用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对探索基础教育阶段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跳槽”已经成为时尚,“转行”也日趋流行。“跳槽”与“转行”逐渐地被看成是个人能力高,社会网络广,挑战意识强,身份地位上升的标志。与“跳槽”相比,“转行”意味着跨越不同的专业领域,掌握不同的职业技能,乃至要求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名人由于拥有更多的社会声望、社会资源与能力禀赋,转行相对容易,也更受公众关注。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主体性”的哲学诠释 在西方近现代哲学、社会文化思潮中,关于人的主体性研究一直是个重要的课题。文艺复兴时,新兴的资产阶级率先发出了对人的主体性的呼唤,他们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指出人应理性地参与世俗社会,承担社会义务,享有应有的个人权利,提倡民主、自由、博爱。  相似文献   

12.
公民社会是西方经验反复印证了的规避“国家主义”风险的有效公共领域,其卓越的实践功能自然地吸引了以探寻社会良性运行为旨趣的大批中国学者的关注。在认定公民社会是个“好东西”的价值预设与“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理论预设的基础上,学者们开始了对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的诸多研究。但由于在概念理解中隐没了“公民”的存在,在对“中国公民社会何以必需”的问题上遗忘了其对中国公民主体性觉醒的意义所在,致使在解答“中国公民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时,只能单纯围绕“自上而下的建构”还是“自下而上的演进”进行学理性的剖析,却无法在具体实践中给以足够有力的指导。究其原因在于研究过程中“行动者”的缺席,即缺乏对“行动者”及其“行动逻辑”的凝视与关切。引入“公民行动者”的分析范畴,就是以对公民社会构成主体“行动”的关切冲破“国家——社会”固化分析框架的藩篱,并以行动后果可能存在的意外性和偶然性修正有关公民社会的乌托邦预设,同时通过对中国人和西方人行动逻辑的比较检视公民社会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对中国社会的意义,从而对中国公民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做出更具说服力的解答。  相似文献   

13.
“小政府大社会”是西方国家社会治理的模式,在这样的治理模式下,西方国家的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小政府大社会”是建立在自由主义、有限政府、比例原则等基本理念基础之上的,具有民主观念、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二元分离的社会结构、自由市场经济和法治等生成条件。我国虽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由于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政府与市场结合过度紧密,机构和人员精简难以实现,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化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丘处机“真行”思想与社会关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丘处机“真行”思想以积行累功、行善济世为主要内容。他提倡“先人后己”、“舍己从人”,修道而行教,把济世融入个人修行,以超越的宗教精神实现了普世的社会关怀。丘处机“真行”思想及其体现出的社会关怀,为当今时代宗教与社会的互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国家和社会的权力究竟孰大孰小,一直是西方古典社会契约论者所探讨的核心命题,他们既有共识,也有鸿沟。目前,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随着对社会契约论研究的深入,主要出现了以洛克主张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模式”与霍布斯、卢梭主张的“大政府小社会的社会模式”之鸿沟。尽管各自的主张有所差异,但是相对于一种政治制度设计和理论体系构建而言,在政治现代化的当代都有着进步和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有关“市民社会”的讨论与这一术语在西方背景下的意义关系十分复杂。作者通过分析这种语意上易混淆的情况,不仅阐明了西方对“市民社会”的界定,指出中国历史上并未形成过西方那样的“市民社会”,而且阐明了近现代中国文献将它与中国本土的许多观念结合起来了。在西方传统中,“市民社会”指一种非乌托邦式的政治秩序,德性和理智上容易犯错误的老百姓自发地组织起来,操纵着一个难以控制的国家,以达到减少政府对他们生活的干预等目的。然而,在中国文献中,关于“市民社会”的这一非乌托邦式的“自下而上”的定义被淘汰了。而代之以根深蒂固的乌托邦式的“自上而下”的观点,据此观点,应该由有德性和理智的学者们来治理这个国家和社会。  相似文献   

17.
“12.14”大营救已经过去四个月了,英雄们的英雄事迹和精神丝毫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其价值和道德力量反而与日俱增,滋养和激励着全社会的人们,同时英雄们的道德表率也给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精神动力和作用,值得全社会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一、青少年个人与群体的英雄行为的价值评价(一)青少年个人与群体的英雄行为是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价值的体现1、证明了人类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犹存。英雄郝龙彪对父母来讲,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在他生前留下的惟一的文字———“我的自画像”中说,他从小是…  相似文献   

18.
社会吸纳机制是国家治理体系中重要的制度设计。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应用,相较于社会组织和社会精英的吸纳,针对普通民众的吸纳机制出现了积极动向。直联式吸纳便是一种针对普通民众的吸纳模式,其典型特征是“群”以“类”聚,即用“共同规律”找寻可靠的“自己人”。直联式吸纳表现出双重“自己人”效应,呈现出由“准行政人员—积极配合者—服从管理者”的递进式吸纳特征。其核心运作机制是渗透机制和剔除机制,通过身份认同和行为鉴别,寻找到普通民众中的“自己人”;目的是通过“自己人”渗透进社会,以掌握真实信息或协助完成某些事项。新媒体社会下的“社会吸纳2.0”,与传统吸纳模式有明显区别,这为营造良好的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提供了新的分析角度。  相似文献   

19.
当中国引进了西方社会的先进管理经验与技术的同时,也参照西方社会的一些被认为是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做法,引入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概念。[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蒋衡 《教师教育研究》2002,14(6):72-77,57
本文首先廓清在西方文献中的“教师”和“角色”的定义 ,然后从西方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关于教师角色的理论研究文献中概括出宏观和微观两类理论研究视角 ,继而归纳出教师角色的四个向度——即在社会因素、学校与课堂情境和个人发展诉求下形成的教师的社会角色、学校角色、课堂角色和自我职业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