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2001年10月4日下午课间休息期间,育才小学四年级学生王晓婧(12岁)与张雪(12岁)等5名同学在校园里自行组织做“蹲猴搭救”的游戏。该游戏规则为:一人负责抓猴,其他参加人在将被抓住或跑不动时,喊一声“蹲猴”,然后站住不动,便会被放过。“蹲猴”的人要想再跑的话,必须有人拍一下,喊一声“搭救”,才能重新跑动。在游戏中,张雪为避免被“抓猴人”抓住,  相似文献   

3.
回归生活世界--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现实素描: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困境与误区 案例一:课堂中真的声音是如何消失的? 金秋,在北方城市的一节观摩课上,年轻女教师与初一学生一起学习《秋魂》(人教社,初中语文课第一册)。教师播放的多媒体背景音乐是克莱德曼的《秋日私语》,大  相似文献   

4.
世纪之交,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好“奠基工程”的职责,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新课改的价值取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传统德育主体性的缺失,德育与生活的相互疏离,是导致现代德育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新世纪谋求德育向生活的回归,实现生活与德育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发展趋势。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完善了德育理论,提升了德育效能,拓展了德育空间,引导个体对可能生活的美好追求。回归生活的德育是让学生拥有一个"生活世界",在这个生活世界里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注重引导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体健康地成长,趋向于善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所致力于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由此形成的主要价值取向包括,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教育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相似文献   

7.
向颖 《政治课教学》2014,(11):49-51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由于教师对课改理念的误读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作祟,出现了不少“形式化”“教条化”的内容。改正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回归课堂教学的本质,构建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本色课堂”,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举措。“本色课堂”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课堂“本色”的回归,是对教学“生态”价值的追求。其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前提下,能很好地将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整合为一体,在自然、和谐、轻松的课堂真实环境中,实现学生主体意识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传统课堂的缺陷之一就是“以本为本”,忠实地执行教材。教师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半步,甚至连教材编排顺序也不敢调整。课程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学校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是关系学校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大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在实践中,我校则坚持“平民教育”办学宗旨,以“本色课堂”为引领,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来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构建起了适应时代发展、适合自身实际的多元化“本色课堂”。  相似文献   

8.
一、现实素描: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困境与误区案例一:课堂中真的声音是如何消失的?金秋,在北方城市的一节观摩课上,年轻女教师与初一学生一起学习《秋魂》(人教社版,初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播放的多媒体背景音乐是克莱德蔓的《秋日私语》,大屏幕上连续播放着秋天沉静的大树、高远的天空、斑斓的树叶、饱满的果实、萧瑟的秋风……还有米勒的《拾穗者》。教师将这节课处理为朗读课,教师读“秋实”。她很干净、单纯并带有稚气的声音,在处理“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时显得…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论告诉我们:德育濡化在生活世界中,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只有从生活和德育的辩证关系中,才能正确探求德育发展的趋势,建设全新的德育实践课程,确立科学的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论告诉我们 :德育濡化在生活世界中 ,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只有从生活和德育的辩证关系中 ,才能正确探求德育发展的趋势 ,建设全新的德育实践课程 ,确立科学的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11.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现代中国影响最深远的教育理论之一。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和实践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德育理论的实质是生活德育论。借鉴他的德育思想遗产,无论对于改变当前德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实践的现状,还是  相似文献   

12.
13.
在当前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还有两种普受关注的价值取向,即"生态伦理观"、"主体教育观",它们分别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张力"作用的结果,并且开始在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折射出来。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世界理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一、生活世界及其教育学意义生活世界,是被多个哲学家论及的范畴。亚里士多德曾将人的知识分为理论性知识、实践哲学、创制性知识三大领域,认为实践哲学所面对的就是人的全部生活现实。文艺复兴运动后,人文主义思想家们以入世的态度,主张人们感受并享有他生存于其中的...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世界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课程改革总是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当今世界课程改革在基本的价值取向上主要受五对张力的拉动: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由此产生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由此产生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的理念;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由此产生主体性教育观;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由此产生生态伦理观;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张力,由此产生个性发展观。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性教育观、生态伦理观、个性发展观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参与者主要有“职业成就价值取向”、“环境适应价值取向”、“现状维持价值取向”。不同类型的价值取向形成的原因不同,对课程改革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课程改革参与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对课程改革参与者的支持与激励,课程改革实践者的反思与变革是重塑课程改革价值取向,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7.
论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决定整个课程改革的主要举措和基本内容,它与社会公众的价值取向共同构成了课程改革实施的整体舆论氛围,而二者的一致性程度,作为一个关键变量,又决定了课程改革实施的进程与受阻程度。因此,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当考虑这一重要变量,认真分析其与社会公众认同的一致性问题。笔者认为,在二者不一致的情况下,应以社会公众的价值取向为准绳,调整课  相似文献   

18.
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如何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把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很好地统一起来,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期编发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多元文化课程发展摸式研究”课题组的一组文章,旨在引起更多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椎进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中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参与者主要有“职业成就价值取向”、“环境适应价值取向”、“现状维持价值取向”。不同类型的价值取向形成的原因不同,对课程改革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课程改革参与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对课程改革参与者的支持与激励,课程改革实践者的反思与变革是重塑课程改革价值取向,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20.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今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它具有哲学和现实的双重意义,是教学理念的新取向,是教学实践的发展方向。但是,回归生活世界作为教学理念新的发展取向,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以成人的逻辑对待儿童的哲学,把儿童作为成人来对待,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来决定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世界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