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教育》2012,(36):36-39
从2003年本刊首度推出"上海教育年度人物"评选,到2007年升级为"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评选,随着社会参与度和影响力的日益扩大,年度新闻人物评选已成为上海教育界一年一度的盛事。2012年11月14日,2012年度新闻人物评选启动后,教育单位、媒体机构、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推荐,12月10日经评委会讨论确定,20位候选人正式出炉。2012年他们是有故事的人,无论能否当选,他们都是年度骄傲。  相似文献   

2.
《中华读书报》近日发表文章指出,夏衍的《包身工》开始写作是在1935年,可作者初步了解"包身工"的情况,却是在更早的1929年左右。当时夏衍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住在上海沪东一带,他开始知道了有"包身工"的特别现象。1932年,导演沈西苓想写一个以上  相似文献   

3.
审阅本次以"城·事"为主题的征文时,我屡屡有一个冲动,想把作者找来,请他解释一下为何这么写。比如:"我居住在这金碧辉煌的上海已有16年的历史了。"请问,"这金碧辉煌的上海"到底在哪里?"漫步于上海,街道巷弄,见证着红色城事,传承着坚韧。"假如能够见到作者,我一定请其演示一下他是如何"漫步于上海"的?  相似文献   

4.
思路点拨本题是一道命题作文,"于细微处见精神"这个题目与2008年上海春季招生的作文题目"细微深处"和2008年高考湖北卷的作文题目"举手投足之间"有异曲同工之  相似文献   

5.
距离     
<正>在上海生活了整整二十年,如果有人问我,上海人的人际关系中最典型的特点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距离。"前两天,《新民晚报》有一篇文章称上海是"契约之城",说得有点绝对,但不无道理。上海人特别讲究契约,有时候,契约是保持距离的有效偏方,契约把各方的位置界定得很理性很清楚,其本身就"暗示着请保持距离的潜台词"。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大相径庭,上海人通常不要求别人信任,他们在人际交往和商业行  相似文献   

6.
2012年8月15日,2012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隆重开幕。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上海市长韩正在开幕式贺信中所说:"读书塑造城市的精神和气质,决定市民的素质和修养";二是著名作家王安忆在"书香中国"阅读论坛上所说:"对我来说,阅读那么自然而然,我有些可怜不会阅读的人。"……"没有任  相似文献   

7.
正上海老年远程教育在各区县、街镇、居村委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下,重视规范化建设,在实践中探索,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完善的组织体制和管理体制。1995年,上海老年大学、上海电视大学、上海老龄事业发展中心三个单位联合创办了"空中老年大学",1998年又创办了"网上老年大学"。2006年,"空中老年大学"和"网上老年大学"被合并为"上海远程老年大学",并开通了"上海老年人学习网"。上海远  相似文献   

8.
《中华读书报》报道:在刚刚结束的2012年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上,主办方邀请专家、学者、媒体从业人员和读者评出了"最有号召力的十家出版社"、"最有影响力的十本新书"。这一活动简称"双十佳"评选,已连续举办数届,在出版业内和读者中备受关注。"最有号召力的十家出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全国人民期盼奥运的热情高涨。上海也有一场迎奥运的盛大活动——近万户家庭和孩子于5月26日、27日在上海东亚展览馆参加主题为"喜迎奥运,亲子万家"的"2007亲子嘉年华"。继成功举办两届"亲子嘉年华"后,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主办,《上海托幼》《上海托幼·亲子生活》、上海60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并不是一个太平盛世,然而近十几年来的"上海怀旧热"中,散文作家们大多选择那些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与故事为书写对象,集中宣扬旧上海中产阶级精致的生活方式与优雅的趣味,以适应目前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的话语建立与扩张的需要。"上海怀旧"的散文作品与商业领域的"上海怀旧"相辅相成,共同引导和推动了中产阶级以及怀有中产阶级身份向往的人对于"上海怀旧"的消费。而"上海怀旧"作家们只关注旧上海历史最浮华的表面——极其物化的一面,正说明了这"物化的""消费主义的""充满中产阶级趣味的"的一切,是符合他们的"理想"的,是他们"上海怀旧"的真正的表达核心。  相似文献   

11.
上海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发源地,也是中国职业教育的重镇。100年前,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先驱者黄炎培先生在上海创建了中华职教社,提出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教思想,引领了职教改革实践,奠定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100多年来,上海逐步由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全国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2011年全市全年生产总值1.9万亿元,人均8.25万元,达到世界中上等富裕国家和地区水平。职业教育始终为上海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当前,上海正按中央部署,着力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这一进  相似文献   

12.
业界动态     
《当代学生》2012,(Z4):16
上海调查报告显示:70%中职学生感觉自己被忽视"90后"的中职生是什么样的?历时两年的上海学校德育决策咨询课题"2010年~2011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报告"近日正式结题。这是上海首次以中职学生为对象进行的发展状况研究,73所中等职业学校33858名学生参与了调查,覆盖了中职校所有年级。  相似文献   

13.
陈韬  薛婷彦 《上海教育》2012,(20):32-34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职校学生大有可塑",这是上海高职院校"后示范"的成果体现。"越野摩托车""sanarai""游志"三件作品获一等奖,还有三件作品获二等奖。这是沪上4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2012年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上的表现,该校也是本次大赛一等奖中唯一一所高职院校。与本科大学同场竞技,全胜而归,充分验证了"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职校学生大有可塑"的道理,也是上海地区高职院校"后示范"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陈韬  薛婷彦 《上海教育》2012,(30):32-34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职校学生大有可塑",这是上海高职院校"后示范"的成果体现。"越野摩托车""sanarai""游志"三件作品获一等奖,还有三件作品获二等奖。这是沪上4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2012年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上的表现,该校也是本次大赛一等奖中唯一一所高职院校。与本科大学同场竞技,全胜而归,充分验证了"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职校学生大有可塑"的道理,也是上海地区高职院校"后示范"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上海教育》:今春开学,上海正式颁布了学校德育的"十二五"规划。我们看到未来五年,上海的中职德育工作更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更贴近企业和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制订中职德育"十二五"规划时,我们的核心工作理念是什么?周烨:未来五年,上海将进一步加强中职德育的力度。我们  相似文献   

16.
记忆上海     
正画家范迁笔下的"老上海",热气腾腾,活色生香。如今已旅居国外的他,隔了三十几年的时光回望记忆中的故乡,一切皆是美好,一切皆值得留恋。在全国各地都大兴土木,造成"千城一面"的今天,这饱含记忆体温的回望,显得那样鲜活与可贵。我很好奇,不曾经历过这种生活的"90后""00后"们,你们对这样的"老上海",会有什么样的态度呢?你们的"上海记忆",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拿起手中的笔,试着写出来。  相似文献   

17.
上海童年     
正我是一九四六年春天,抗战胜利后第二年初次到达上海的,那时候我才九岁,在上海住了两年半,直到一九四八年的深秋离开。可是那一段童年,对我一生,都意义非凡。记得第一次去游"大世界",站在"哈哈镜"面前,看到镜里反映出扭曲变形后自己胖胖瘦瘦高高矮矮奇形怪状,笑不可止。童年看世界,大概就像"哈哈镜"折射出来的印象,夸大了许多倍。上海本来就大,小孩子看上海,更加大。战后的上海是个花  相似文献   

18.
祝桥在哪里?大多数上海人都不知道。戴传伟是谁?知道的人就更少,但不少人知道上海的中学语文界有个"老戴"。老戴,就是戴传伟。2001年,他带着十年的教学经验来到地处上海南汇的祝桥高级中学;2002年,他一个人办起了后被同行比作"语文教师之家"的专业网站"语文在线";2010年,身为语文教师的他获评上海市中小幼教育信息化先进工作者;2012年,刚从程红兵语文名师培养基地结业的他,再次选择做程红兵基地的学员……老戴的这些行为,让我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深入接触后,我们愈发强烈感受到:老戴就是  相似文献   

19.
上海教育全面进入到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发展"高原区"和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的改革"深水区",承担的发展任务更加艰巨,面临的困难瓶颈更加复杂。聚焦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教育规划纲要、推进部市合作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我们度过了繁忙辛劳、硕果累累的2011年。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上海市教卫党委,向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祝愿!如果说2011年是上海教育新一轮改革的开局年、起步年,那么2012年就是上海教育改革的深化年、突破年。上海教育全面进入到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发展"高原区"和以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0.
范敬宜 《科技文萃》2000,(10):157-158
从上海出差回北京,"上海老乡"总爱问一问:上海这几年变化真那么大吗?我告诉他们, 上海确实变得连我这个"老上海"都认不得了,不过我觉得最新鲜的,还不仅是城市面貌的大改观,而是上海人"脾气"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