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鸣”就是两个固有频率相同(或成简单的整数比)的物体,一个发声而引起另一个也发声。实质上是由于声波而引起的共振。这个现象在科学技术和音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翻开典籍,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对共鸣现象早就有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公元前四到三世纪的著作《庄子·杂篇·徐无鬼》中,讲到了调瑟时发生共鸣的现象,它写道:“为之调瑟,废一於堂,废一於室,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同矣。夫改调一弦,于五音无当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置一瑟於堂,置一瑟於室,调瑟上的弦线  相似文献   

2.
十一、三任上州刺史中唐时期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和天灾人祸所造成的农村破败情况,使精于吏治的刘禹锡认识到,必须减轻对人民的剥削。早在贬谪朗州时期,他有《调瑟词》一首谈到这个问题: 调瑟在张弦,弦平音自足。朱丝二十五,阙一不成曲。美人爱高张,瑶轸再三促。上弦虽独响,下应不相属。日暮声未和,寂寥一枯木。却顾膝上弦,流泪难相续。  相似文献   

3.
《西北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锦瑟>新论》论证了“《锦瑟》是一首自伤身世的音乐诗。”宋人有《锦瑟》写了瑟的清、怨、适、和四调之说;梁枢同志在宋人的基础上,仔细地研究了李商隐和音乐的关系,这些资料,有助于李商隐研究的深化;但他认为《锦瑟》就是记载李商隐“能以琴瑟演奏其身世之感”,是一首“音乐诗”,这一结论,却未免根据不足。《锦瑟》是李商隐的名作,千余年来,它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一篇锦瑟解人难”、“独恨无人作郑笺”之叹,反而吸引更多的人去探索它的本旨。近三十五年来,除了原来的悼亡说、自伤说外,较新的有“倾向李党说”、“遗嘱说”,但这二种立论缺乏根据,本文不再论及。这里,先谈梁枢同志的新论,然后申述我的论点。  相似文献   

4.
瑟作为中国古代常用的乐器,常常出现在文人雅士的诗词文中。在古诗词中,瑟常常是一种高雅的乐器,代表着高雅的审美趣味与节操,常为知音的代表。在宋词中,瑟也是常见的一种乐器。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不仅仅有知音与年华的含义,宋词还扩大了瑟的意象范围。瑟在宋词的表情达意上,逐渐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研究全宋词中的瑟意象,探讨瑟这种古乐器的文学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5.
埙:古代一种吹奏乐器,因为是用陶土做的,故又名陶埙。其状有球形和椭圆形数种,围五寸,长三寸半,有音孔一至六不等。它的发明者据《世本》载:“暴辛公作埙。”《御览》卷581注,暴辛公是周平王时代的一个诸侯。瑟:古代的一种弹奏乐器。古瑟“八尺一寸,四十五弦”。据《世本》记,瑟是“宓羲作”。《宋书乐志》载:“瑟,马融《笛赋》云:‘神农造瑟’。”磬: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造磬者,《世本》称:“毋句作磬。”《通志乐略》云:“磬,《世本》云叔所造,不知何代人。”又曰:“无句作磬。”空侯:又名箜篌,古拨弦乐。它是汉武帝时乐人侯调所造,“侯…  相似文献   

6.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语一册)有这样一句话:“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课本注“奏瑟”为“弹瑟”,并认为它与下文“鼓瑟”义同。其实,“鼓瑟”确为“弹瑟”,而“奏瑟”当为“进瑟、献瑟。”其一,“奏瑟”作“进瑟、献瑟”解,符合当时外交辞令的风格。渑池之会,尽管剑拔弩张,气氛紧张,秦王即使有意羞辱赵王,其说话也还是委婉含蓄的。因而,秦王表面上并不会直接强令赵王弹瑟,而是十分客气地说“请(允许我向您赵王)献瑟”。蔺相知以牙还牙,先也不直接强令秦王击盆缶,而是说“请(允许我向)您  相似文献   

7.
人类在建筑中利用声学知识解决难题,留下许多有趣的故事.我国劳动人民在建筑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巧用共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庄子·徐无鬼》中写道:"为之调瑟,废于一堂,废于一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的《锦瑟》是中国古代文人诗中解者最多、聚讼最繁的一首。通过“以诗证诗”的考证和对诗本文的解读可以看出,《锦瑟》诗实际上是诗人自弹瑟曲的一次心灵体验的诗性记录。诗歌表达了诗人弹瑟前由瑟形、瑟貌引发的年华感思,弹瑟中由瑟声、瑟境激发的浸染着诗人之情、积淀于潜意识中之心象以及弹罢瑟曲对幻象幻境的思味和“惘然”而致的心灵感喟。  相似文献   

9.
李商隐的<锦瑟>是中国古代文人诗中解者最多、聚讼最繁的一首.通过"以诗证诗"的考证和对诗本文的解读可以看出,<锦瑟>诗实际上是诗人自弹瑟曲的一次心灵体验的诗性记录.诗歌表达了诗人弹瑟前由瑟形、瑟貌引发的年华感思,弹瑟中由瑟声、瑟境激发的漫染着诗人之情、积淀于潜意识中之心象以及弹罢瑟曲对幻象幻境的思味和"惘然"而致的心灵感喟.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锦瑟”一诗,历代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分析各家之说,各有失偏颇,分析李的身世和一生遭际,解读“锦瑟”,当有咏瑟、悼亡和自伤三层意思。  相似文献   

11.
《锦瑟》是唐朝诗人李商隐最富语言艺术魅力的诗歌之一,也是中国旧体诗中最难解的诗歌之一。一篇《锦瑟》倾倒大家,难倒大家。 《锦瑟》何以难解?本文试图通过当代流行的几种语义学理论:指称论,意念论,验证论和真值条件论对《锦瑟》等旧体诗的难解现象作一考察。 下面是《锦瑟》原文:  相似文献   

12.
[题解] 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琴瑟"连言,喻朋友合和融洽;"琴瑟不调"则言夫妻不和,"琴断朱弦"比喻丈夫死亡."瑟",象征女子,或象征爱情,并非泛泛联想.  相似文献   

13.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除了把李商隐的诗称为西昆不恰当外,指出《锦瑟》的难解,借它来说明他的有些诗的难解。这里想对《锦瑟》诗作一初步探讨。先抄原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沦海月明珠有泪,篮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用开头两字作题,不同于咏物诗。锦瑟指瑟上漆纹像锦。《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无端,指没  相似文献   

14.
艳林 《良师》2011,(5):50-51
瓦瑟学院——欢迎害羞的人 瓦瑟学院本科生2400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害羞的人。但是作为一所规模小的文科学院,瓦瑟学院却吸引了那些自认为无法适应在大空间中生存的学生。瓦瑟学院没有核心教学课程,每个学生可以自由选课,找到自己喜欢的东东。学院也没有男生联合会、女生联合会,宿舍气氛没有遭到丁点儿破坏。  相似文献   

15.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这首《锦瑟》是一首抒情诗,抒写因瑟曲而触发的身世之感,当是李商隐晚年的作品。开头两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写瑟曲唤起诗人对华年往事的回忆,并因此而产生无穷的怅恨。《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锦瑟惊弦破梦频”。情境与此略有所近。“一弦一柱思华年”大体上相当于白居易的“弦弦掩抑声声思”;所谓“一弦一柱”,无非是“弦弦”“声声”的意思,乃是极言瑟曲对于感情的作用之强烈,是强调之辞。锦瑟每根弦上发出的声音,都令诗人忆起重重往事;他不堪回忆的  相似文献   

16.
对李商隐《锦瑟》一诗的解析,如今以钱钟书赞同的"自叙身世说"和王蒙的"无端"说两种观点最具影响。《锦瑟》与江淹《恨赋》、《别赋》在结构和艺术手法上相似,李商隐"意用事"的方法能够使《锦瑟》达到《恨赋》《别赋》的艺术效果。借助《恨赋》《别赋》来解析《锦瑟》,可知《锦瑟》的主题是"惘然",此可以成为王蒙"无端"说的一种佐证。  相似文献   

17.
说“瑟”     
张川 《培训与研究》2009,(12):41-43
在我国古代乐器中,瑟是最古老的弹拨类乐器。近几十年来,学界对于瑟的关注主要集中在通过文献和文物的遗存来探讨它的起源流变、形制、瑟谱以及相关文学作品等问题。笔者在爬梳文献时,发现在弹拔乐器中,一些乐器的起源与瑟有关,且说法各异,本文从弹拨乐器中与瑟相关的起源说入手,对文献进行梳理的同时,试图厘清渊源,并由此映照出弦乐发展史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说"瑟"     
在我国古代乐器中,瑟是最古老的弹拨类乐器。近几十年来,学界对于瑟的关注主要集中在通过文献和文物的遗存来探讨它的起源流变、形制、瑟谱以及相关文学作品等问题。笔者在爬梳文献时,发现在弹拔乐器中,一些乐器的起源与瑟有关,且说法各异,本文从弹拨乐器中与瑟相关的起源说入手,对文献进行梳理的同时,试图厘清渊源,并由此映照出弦乐发展史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9.
《锦瑟》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的这首《锦瑟》诗前人解释很不一致。宋人有音乐说(见《湘素杂记》),清人何焯、汪师韩等人持自伤说,而冯浩、朱彝尊等人则持悼亡说。笔者以为:《锦瑟》是一首自伤身世的音乐诗,或者说用描写瑟的音乐来自伤。诗的第一联描写瑟的不同寻常以及开始弹奏思华年的音乐曲调。中两联是瑟的音乐。最后一联是音乐结束后作者的感慨。这样,前人的自伤说和音乐说合而为一,这才是这首诗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20.
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既费解又耐人寻味,是唐诗中的上乘之作,在诗界久负盛名。千百年来对《锦瑟》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凡读诗者无不喜吟《锦瑟》,借机或诉人生坎坷的寂苦,或寄美人迟暮的悲悯,或发仕途失意的惆怅,或温昔日恋人的旧情,或叹壮志未酬的遗恨……即便是那些走过了大半生的文人,也愿到《锦瑟》的意境里徜徉一番,感沧海桑田,叹人生沉浮。个别曾遇红颜知己的长者吟《锦瑟》时老泪纵横的样子,总比时下里的青年男女爱得“要死要活”要深沉感人得多。我在多年前就试着读《锦瑟》,日复一日,不知读了多少遍,却一直没有读懂。今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