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锐 《凯里学院学报》2009,27(5):107-109
复旦大学副教授王宏图的《都市叙事中的欲望和意识形态》选取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几个代表性的都市叙事文学作品,勾勒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都市叙事文学的发展脉络及其诸多特征,展现了在都市叙事欲望化写作中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转化,以及人们欲望和精神的多面性、复杂性、暧昧性。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小说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一支生力军,他们通过对情爱和金钱欲望的书写去展现都市生活、剖析人性,并以此来透视都市中人的生存境遇,反思人异化的深层原因,现已形成了自己的文本范式,具有相当高的文学影响力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小说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一支生力军,他们通过对情爱和金钱欲望的书写去展现都市生活、剖析人性,并以此来透视都市中人的生存境遇,反思人异化的深层原因,现已形成了自己的文本范式,具有相当高的文学影响力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都市文学快速崛起.都市小说以都市景观为叙事题材,以现代都市意识为精神向度,努力把握城市生活特有的节奏和感觉,将日常生活变成了审美情趣,在深层内蕴上展示都市文化多元的形态和品质.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文化上的粗鄙和物化欲望.本文对2泄纪90年代的都市小说的文化意义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的传媒语境下,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一跃成为思想、文化以及艺术领域的霸权话语。物欲、性欲、权欲和隐私等欲望能指,曾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严厉看管的反动对象,在传媒参与建构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笼罩下,它们一举获得了合法性的历史身份,并由此开始了大规模的文化征服。在文学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不期而遇中,大众文学因其自身的商品性、娱乐性和消遣性,率先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欲望能指演绎了历史空前的叙事狂欢。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同时开始了对精英文学的能指征服,精英文学也在欲望叙事里,走向了身份遗忘与未来混沌的双重迷失。  相似文献   

6.
在众多的都市小说作家中,王安忆是较早关注都市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的作家之一。在多元化文学大潮的冲撞下,她坚决地抵制了鄙俗化,力图赋予平凡的日常生活以意义,以积极的价值理念去寻求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欲望主体的个体生存所应该具有的精神光彩。本篇以日常生活的欲望为切入点,探讨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在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流变轨迹及表现形态,以明证王安忆都市小说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的现代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几股引人注目的创作潮流:左翼文学、新感觉派和自由主义文学.他们的作品或将阶级内涵融入文学之中,以革命的名义大胆地想象"都市文明";或对城市繁华进行隐性思考,把难以言喻的精神绝望转变成了"思乡"情感;或用乡土的视角衡量都市与乡村,试着探寻拯救古老中华民族文化的途径……尽管创作倾向各有不同,但在表达现代都市意象方面,却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都市"否定的情感叙事.这一情感叙事就形成了阶级话语中的都市消解、现代叙述里的都市质疑、乡土呼唤下的都市逃亡,其中昭示着社会的深刻变革,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知识分子的乡土情结、恒定的民族心理以及他们在"现代性"进程中复杂的情感变化.实际上,"都市"意象作为1930年代文学的一个醒目现象,为深入研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品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参照物.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感觉派真实地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都市生活。尽管它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但它的都市叙事别具特色,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中有一类以表现现代人的欲望渴求为写作重点,其中以张欣、何顿为代表。张欣和何顿的小说都将现代都市中人的欲望作为表现题材。张欣的都市欲望小说会预设光明的结尾,而何顿的小说则对欲望失控的人物进行惩罚。这显示出他们对都市欲望的复杂态度。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加速奔向没有灵魂的欲望之乡。与此相呼应,欲望化叙事成为世纪之交中国文学重要的文学现象。灵肉分离的欲望化叙事对传统中国文化形成强烈的冲击,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也产生了背离。中国文学需要一种精神还乡,重新确立崇尚个体生命价值和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文学创作方向,回归文学追求超越意义的文学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出现的消费主义和欲望扩展,文学也开始流行"欲望书写".欲望是内涵宽泛的人类社会现象,其抽象之意就是欲求与希望.精神欲求是欲望的重要构成与强烈动力,欲望有差异,更有共通性.文学描写是一种必然的正常的历史现象,文学书写与市场经济无关,任何时代均存在欲望.文学书写是一种良莠并存的现象,评判欲望书写良莠不可简单化,对欲望道德评判应综合审视.欲望书写应遵循以下原则:创作态度应该严肃;所描述的欲望应该具有经典意味和普遍的思想意义;应该尽可能揭示欲望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社会需要和谐,社会和谐需要道德。道德如何才能为人们所接受?理学家以宇宙的最高本体“天理”为建立社会道德的外在的终极的权威,以人的“本心”为内在的道德源泉,以“天人合一”即人的“本心”与“天理”的贯通,熏陶、约束和规范“人欲”,力图达到社会和谐、民富国强的目的。重新审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对其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考察和现代性的解读,对于今天我们开启道德源泉,构建和谐社会,将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有着鲜明的狂欢化色彩:加冕脱冕的结构、梅尼普体的特点及人物形象两重性的特征.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读这部剧作,更有助于理解这部戏剧的内涵和作者的深刻用意.  相似文献   

14.
“势力之欲”是王国维在他的许多章中反复并加以阐释的重要概念,但是,在对王国维的思想研究中,“势力之欲”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王国维的“势力之欲”,作为学艺术的“根柢”所在,实际上是一种先验的本体存在,其中,除了许多研究已经指出的情感内容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外,还含有“自然”内涵和中国哲学思想的成分;不仅如此,“势力之欲”还隐含着本体“直观”即“势力之悟”的层面。王国维的“境界”说,即“势力之欲”这一层面的发展与表述。由于“势力之欲”主要属于伦理范畴,所以,王国维的“境界”说实质上已经超出了“美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哲学史上,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批判存在误解的成分:一是没有真正弄清朱熹所谓"天理"、"人欲"的内涵,二是将"天理"和"人欲"之间的对立关系过分扩大了.论文还原出朱子理欲观的真相,并对与其有关的"以理杀人"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做出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讨论产生于印度佛经寓言里的"吐壶故事"中的空间及其欲望的结构。在这样的故事里,巫术想象的神秘空间来源于《华严经》,"吐壶故事"流传的过程显示了繁复、混杂的欲望。它预示了人的身体的孕育性和隐匿性,还遥遥印证了精神分析和巴塔耶"普遍的经济"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克制自己的欲望、顺从理性指导是一切德行与价值的重要原则和基础。欲望和理性在道德的形成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欲望有利于德行的助长,理性可以确立一种正常的欲望秩序,人的情感、欲望、理性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美好的道德品质。洛克的“欲望与道德教育基础”的理论对当今社会的道德教化和养成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大明宫词》展示了发生在大明宫内血腥而无情的权力争夺.作者以中国人的眼睛,加上莎士比亚的风韵,和紫式部的混沌悠远写出这部作品.对于理解和评价这部作品的主题、艺术手法和风格曾引发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它像一朵瑰丽的奇葩;也有的学者认为,《大明宫词》虽然华丽但空洞而缺乏条理.文章将分别从题材、人物的悲剧性两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20.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代剧坛首屈一指的巨作,它是以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蓝本的,杜丽娘是故事的主角,对杜丽娘形象的刻画关系到剧作的命运。汤显祖以发展的眼光关注杜丽娘的情感发展历程,并以点石成金的大手笔使杜丽娘的性格鲜活丰满起来。总之,《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再塑造使得剧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提升到了话本不可食及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