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2.
科技传播事业建设与发展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翟杰全 《科学学研究》2002,20(2):167-171
科技传播对知识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 ,必须把科技传播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本文认为 ,发展科技传播事业必须重点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 :建立有效的科技传播政策体系 ,建设国家科技传播体系 ,发展科技传播产业 ,在科技传播中应用最新的科学技术 ;定位于“提高国家科技传播能力 ,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科技传播事业应该选取一些重点发展方向 ,建立“公益—产业”双驱动的科技传播事业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全社会创新价值观念的更新,创新能力的增强,更需要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的传播机制。创新在农村地区的传播,是建立在血缘、地缘和姻缘为基础的互动网络之上的。创新在农村地区的传播过程、创新的特点、村民的特质、传播方式等都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变量。因此,创新在农村地区的传播可以从传播者、受众、传播渠道、传播模式和效果等方面来构建。  相似文献   

4.
凌小萍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4):256-259
文化是影响科技传播的重要因素。两种文化的分离与对抗、科技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异质性、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中的落后成分及特殊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均对科技传播构成制约,因此应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营造有利于科技传播的文化氛围,融合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并加强科技传播专业建设,改进科技传播语言艺术形式,以消解科技传播的文化制约。  相似文献   

5.
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从创业主体角度看,主要包括"外生"式和"内生"式两大类型。而这两大类型科技特派员在实际农村科技创业中表现出了多样化的机制模式。本文在对科技特派员创业者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当前中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的不同机制模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西部地区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面对西部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农民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的现状,加强农村料技传播与普及体系就显得更加重要。目前,西部地区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事业有了较大的进展,但也存在若干问题,如体系不健全、科普工作不规范等。要建设一个以政府农技推广体系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需采取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投入力度、加快人才培养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科技传播研究:疆域的扩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 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出现、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等一系列社会变化,科技传播改变了其过去的传统社会角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功能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展。科技传播本身的这些新发展,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科技传播研究的范围,适时扩展其研究领域并为它建立一个更适应时代发展的学科体系。作者认为,这样的学科体系应该包括科技传播的基础理论研究、宏观问题研究、微观问题研究三个基本部分。  相似文献   

8.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 :“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从这一论述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出知识传播的重要性。“知涵盖面极其广泛 ,在知识爆炸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 ,科学知识应是全部知识的核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只有通过科技传播才能成为生产力 ,对于我们这样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国家 ,应该大力推进科技传播事业的发展。1 科技传播的概念“科技传播”这个词在我国出现于 2 0世纪 90年代。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科技传播已逐…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科技行政机构科技公共传播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受众广东省科技行政机构的科技公共传播行为及其职能和业务的认识情况以及广东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了解情况的调查,发现广东省科技行政机构发布科技信息的渠道不畅;广东省科技行政机构对自身业务及职能以及广东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宣传不够充分;广东省科技行政机构主办的科技公共传播活动传播效果不佳,参与度较低;广东省科技行政机构的科技公共传播行为在不同性别受众和不同职业受众中的传播效果也有所不同。进而提出加强广东省科技行政机构科技公共传播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行业博物馆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收藏和保护行业文物、展示行业历史发展和科学内涵,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和兴趣,传播行业知识等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行业科学文化传播的新阵地。然而,因行业博物馆有特殊的隶属关系,不仅需要发挥博物馆的功能,还要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方式。对中国煤炭博物馆特有的展览和运营模式做一些探讨,希望为同类型博物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论客家文化的海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作为汉族的一个支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与汉族不同的文化。随着客家人的海外迁徙,客家文化也随之传至海外,并基本保持了其文化的本来面貌。客家文化中强烈的认同感等文化特质,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促进了它在海外实现良性传播,然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客家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传承也出现了危机,客家文化不得不开始探寻自我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2.
企业文化要实现落地生根,需要长期不懈地进行企业文化传播。在企业文化的内部传播中,企业面临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渠道等多重障碍。这些障碍导致了企业文化内部传播不畅,给企业文化生根带来极大困难。只有克服这些传播障碍,才能顺利实现企业文化的内部传播,才能在企业内部真正实施文化管理,从而促进企业、员工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旨在为促进科技知识传播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构建了多层耦合网络的传播模型,根据目前全国科技馆的情况,研究了科技知识在多层网络中的传播情况,并对影响传播的多种因素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结论]网上虚拟科技馆在多层网络中能加速科技知识的传播;科技馆影响力影响科技信息传播速度;用户节点之间兴趣匹配关系直接影响知识传播的速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14.
郝道合 《科教文汇》2011,(10):199-20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长期以来,农村的发展较重视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忽视了文化的发展。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发展观念,提高农村的良好的精神风貌,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笔者以对河南省新乡市新农村建设的实际为基础,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探讨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梁中美 《科教文汇》2012,(27):203-204
晚清致力于传播西方新思想、新文化,以求启蒙、激活贵州的主要人物有严修、李端棻、吴嘉瑞等。1905年林绍年派遣留日学生是贵州空前绝后的豪举,对于贵州的新学传播影响深远。贵州新学普及的艰难根源在于贵州地方政府对新学意义的认识不足和措施不力。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根据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内涵、过程与层次,分析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动力机制,构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动力系统框架,探讨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已成为促进文化与科技协同发展的新途径。以融合创新和协同创新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构建文化系统和科技系统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模型,并应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系统仿真,分析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系统是由互为作用的复杂反馈机制构成,各反馈回路表示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实现路径;在实施路径中,产学研合作力度、市场需求预测准确度、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度、文化中介服务体系完善度与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产出间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朱赟  倪盈盈  黄荣丽 《学会》2021,(1):42-46
结合中国道家"形质神"哲学理论,对浙江省科技文化发展进行研究,从"形""质""神"3个方面探讨浙江省科技文化在繁荣实践、普惠实践和引领实践中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形"的溯本清源、"质"的文化渠道和"神"的传承引领,并对浙江省科技文化发展问题进行探究,从构建富有浙江特色的现代科技馆体系、探索公民科学文化测评体系和挖掘浙江科技文化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以"文"化"浙江",促进科技文化软实力提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辩护性评论是针对一阶段负面评论进行反驳和纠正的二阶段在线评论。在冲突视角下探究辩护性评论信息的产生及传播动力机制,能够完善在线评论研究体系,为网络中冲突行为的研究提供新视角。[方法/过程]文章通过回顾在线评论和冲突相关文献,结合在线评论传播动机和冲突的特点对辩护性评论的传播动机、驱动路径和行为模式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根据辩护性评论传播者关注自我和关注他人的强度,可将辩护性评论分为4种类型,其传播动机分为品牌认同、品牌依恋,利他主义、追求公正,自我提升,自我表达和环境提升;在辩护性评论生成过程中,用户在认知和情绪两条驱动路径下对信息加工,形成评论的主题、具体内容和情绪基础;最后将辩护性评论的传播过程分解为4个阶段及6个环节并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控制理论,集相关信息技术于一体,把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分析,并依据各种网络技术控制对象和特点的不同,构建出多种同构模式.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共轭控制模式--网络编目的原理、意义、控制原则等.从管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网络编目,从而把它上升为一种控制模式进行研究,并对其在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控制中的作用和意义做了深入探讨,使相关专业人员对该问题的理解能够进一步深入与完善,从而对网络信息及网络传播控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