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孙芳 《文教资料》2011,(29):27-28
意境的还原是文学翻译的任务甚至是灵魂,意境是联系译者和原文的最好的纽带。众多学者对文学翻译中的审美移情现象做了研究,并对文学翻译中的艺术意境做了分析。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移情说强调外物的生命化,即把人的主观感情挪移到外物中去,使原本无生命的客观外物好像也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等活动,从而产生物我融合的境界。在中国诗歌意象的选择、提炼过程中,在诗歌意境的营造过程中,"移情"手法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美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层面分析移情在艺术意象生成中的基础地位。有移情才有真的艺术创作,也才有真的艺术欣赏。以此对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争论进行分析并质疑,认为移情是解决此分歧的一种方案。  相似文献   

4.
诗歌主要通过意象和意境的创造来传达思想感情,因此要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人所创造的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聆听诗人最真切的诉说。准确把握意象的内涵,学会分析意境,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从而提高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指能独立表现情感的形象结构,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载体。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画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而又密切联系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余凤玲 《考试周刊》2014,(33):25-25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学体裁,诗人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及丰富的意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由此可知,优秀的诗歌,意象鲜明,意境深邃,传之以情,给人以美。在高中教学实践中,阅读鉴赏诗歌,首先要让学生认识意象,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逐而进入意境,因为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方面领悟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悟和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3,(A1):21-22
意象和意境是诗歌教学和诗歌鉴赏的重点,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境生象外",象是境的依托和组成部分,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境是虚化、无限的审美感受和想象空间。象的选取来源于生活感受和文化背景,境的创设和感悟则取决于个人气质和修养经历。  相似文献   

8.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密切相关的范畴。意象的直观性、形上性、整体性三大特征构成一个完整体系。意象的三个特征与意境"直观感相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最高灵境的启示"三个层面在内容上是相关联的。意象与意境的区别在于意象偏重"意",意境偏重"境",意象重在实,意境重在虚,意境在意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两个层次之上还有着追求无限时空境界的第三层次。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指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境是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诗歌的意境美和意象分不开。  相似文献   

10.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创作、欣赏与评论中常遇到的两个美学术语。一般人认为诗歌创作的焦点问题在于意境的创造,对儿童诗来说,创作的焦点却是意象的组合。儿童诗意象的描写和意境的表达有其特殊性。儿童诗中意象与意境创造的关键是捕捉意象。  相似文献   

11.
意象概念可以从三方面理解。即作者创作中的心象、语言表达出的物化的符号形式和读者阅读时头脑展现的审美意象系统。在文学翻译中意象有个体和整体之分。整体意象决定着个体意象的翻译。翻译的目的在于保持整体意象完整性和读者审美感受的最大限度对等。  相似文献   

12.
朱熹在诗歌意象和意境创作上有自己个性化的风格。在构筑意象言词上的倾向性选择,对表现意象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和自比意识,形成其诗歌意象色彩丰富,或孤凄、悲寒,或幽淡、宁静,或奇伟非常,或神通广大;同时其诗歌意境或苍寒幽深,或悠适淡泊,或雄奇豪壮,或古典雅致。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意象和意境的概念未做明确的区分,随意使用,给我们的学术研究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障碍。本文试图从历史流变的角度对意象、意境的概念做一个比较深入的辨析,并且把意境说和西方美学中的意味说做一个比较,揭示二者的相通与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意境和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本文具体论述了意境和意象的概念、特征和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翻译过程中的移情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关于理解过程中移情作用的基础上对翻译过程中的移情作用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并提出译者在理解原作时必须努力克服自我,按读者的思路去感受。理解并努力重构原作的世界,找出与作者的契合点,以求达到译文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6.
意象·意境     
意象与意境在诗词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7.
关于《庄子·天下》寓言中论及的“象罔”,宗白华先生将之归为“艺术形象”,叶朗先生则进一步认为“意境”正是“象罔”的对应概念。然而,考察“象罔”的工具属性以及“意象”这一命题的产生、发展、演化,可以认为“象罔”所对应的是“意象”而非“意境”。  相似文献   

18.
意境和意象是至境艺术形象的两个并列的理论范畴。两者之间的审美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意蕴的情韵悠长与思致隐奥 ,质地的空灵透莹与朦胧幽晦 ,气势的飞动流转与凝重沉滞 ,形态的清水芙蓉与笔补造化 ,心意的直觉圆融与玄思穷究  相似文献   

19.
当代的诗歌创作中,不少作品因为缺失意象和意境而严重削弱诗美。针对这种倾向,本从诗歌创作的艺术要求出发,阐述了意象和意境创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意象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中创造的一种富有诗意、高扬个性、在想中可以内视的观念形态,是诗人内在情感与外物表象构成的审美契合,是诗人将现实生活转化为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它既是诗人“神与物游”、“神用象通”不可缺少的桥梁,又是沟通诗人与读感情和认识的桥梁。意境则是整个诗的意象体系构成的有审美和认识价值的情意境界,是意象的综合和升华而体现的整体性的诗意,它与意境相互作用,存在着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作还指出了意境格调的高下,不能单以思想性的标准去判别;只要是真善美的意象升华而成的境界,都应视为高格调的意境。  相似文献   

20.
“意象”这一古老的关学范畴在当代文艺理论中又成为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课题。一个时期以来,在对意象的探讨中出现了不少颇有影响的理论,同时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偏颇现象。“意象”与“意境”有联系而又有区别;“意象”与“抽象”其含义相距甚远,不可同日而语;“意象”并非仅仅指艺术形象或心理意象。“意象”与“意境”、“典型”同为文艺理论中鼎足而居、相辅相成的审美范畴,三者均代表着艺术的最高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